2011年,方正县为日本立碑,五壮士愤怒千里砸碑,如今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7-12 20:46  浏览量:1

有些事,时间冲不淡,反而会越沉淀越清晰。

在中国人的土地上,花着中国纳税人的钱,给曾经的日本侵略者立一块碑,这事儿您听着,是个什么滋味?

这听着像天方夜谭,可它就真实地发生在2011年的夏天。

这块碑,激起了一场轩然大波,也催生了五位千里奔袭的壮士。

他们用最直接的方式,表达了压抑不住的愤怒。

一盆红油漆,几把铁锤,砸向的不仅仅是一块冰冷的石头,更是砸向了那段试图被模糊、被交易的是非。

这事儿过去了十几年,那五位被称作“英雄”的普通人,后来怎么样了?

那块引发了滔天民意的石碑,最终又去了哪里?

故事的引子,在黑龙江一个叫方正的小县城。

这个地方,有点特殊。

因为历史原因,当地和日本的联系相当紧密,甚至被称为“日本侨乡”,据说有相当一部分人口都在日本侨居。

走在县城街上,不少店铺的招牌,都是汉字和日文并列,一些学校甚至把日语当成了主要外语,说是为了孩子以后好去日本发展。

有了这层背景,当地政府的一些想法,似乎就有了“土壤”。

为了吸引日商投资,搞活地方经济,一个念头冒了出来。

2011年7月底,方正县政府斥资大约70万元,在当地一个名为“中日友好园林”的地方,竖起了一块黑色的大理石碑。

碑上刻着七个大字,“日本开拓团民亡者名录”。

“日本开拓团”是什么?

这可不是什么友好的访客。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为了长期霸占我们东北的黑土地,一边用军队打,一边搞移民渗透。

这所谓的“开拓团”,就是日本派来殖民的普通民众。

他们抢占中国农民的良田,把原住民赶到贫瘠的山沟里,本质上就是日本军国主义侵华策略的一部分,是穿着平民衣服的侵略执行者。

1945年日本战败,这些开拓团成员很多被抛弃。

其中老弱妇孺死在了异国他乡,善良的中国人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收养了他们的遗孤,埋葬了死者。

这是咱们中国人的宽厚。

可宽厚,绝不等于可以为侵略者树碑立传。

方正县官方给出的解释是,立碑是为了“警示后人”,展现中国的“博大胸怀”,方便日本后人前来祭拜。

但这套说辞,显然没能平息民众的怒火。

消息一出,网络上骂声一片。

各大媒体也纷纷发声,《中国青年报》等更是直接点名批评,认为这是为了GDP而歪曲历史。

面对汹涌的舆论,方正县非但没有撤碑的意思,反而加派了保安,守住了园林,不许外人靠近。

这一下,算是彻底把火给拱起来了。

网上的声讨再激烈,也终归是停留在口头。

但总有人,会把愤怒付诸行动。

河北有位网友,叫陈福乐,看到这事儿后,再也坐不住了。

他通过网络,联系上了同样义愤填膺的河南人梁智,还有三位湖南网友,分别是韩忠、“飞天燕子”和“伍佰”(也有说法是“湘军五百”)。

五个人,来自天南海北,此前素不相识,但此刻,一股共同的热血让他们决定,要去方正县,亲手把那块碑给砸了。

他们不是说说而已。

几个人约好,先在北京碰头,在线下见了面。

一碰面,那股劲儿就更足了。

他们凑钱买了工具,家伙事儿也简单直接,两桶红油漆,三把铁锤。

一切准备就绪,五个人就这么踏上了北上的列车。

2011年8月3日,这五位壮士抵达了哈尔滨,随即直奔方正县。

他们心里清楚,这一去,可能会面临预想不到的后果,甚至做好了被拘留的准备。

可有些事,明知有风险,也得有人去做。

这五个人,就是从网上汹涌的民意中,实实在在走出来的人。

他们代表的,是那些无法亲临现场,却同样心怀激愤的普通中国人。

到了“中日友好园林”门口,五个人傻眼了。

因为立碑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当地早有防备,园林门口站着好几个保安,严防死守,根本不让人进。

千里迢迢赶来,总不能在门口看一眼就灰溜溜地回去。

五个人没放弃,绕着园林外围开始转悠,想找找有没有别的法子。

还真让他们给找着了,园林的后山,有一条荒僻崎岖的小路,看样子能绕进去。

他们没多想,扛着油漆和锤子就上了山。

山路难走,几个人深一脚浅一脚地走了好几个小时,才终于绕到了园林内部,找到了那块刺眼的石碑。

当那块刻着密密麻麻日文名字的黑色大理石碑真的出现在眼前时,所有压抑的情绪都爆发了。

他们二话不说,拧开油漆桶,鲜红的油漆猛地泼了上去,瞬间覆盖了碑上的字。

紧接着,铁锤抡起,一下、又一下,重重地砸在坚硬的碑面上。

砸碑的声音在安静的园林里显得格外响亮,很快就惊动了保安。

保安们冲过来试图阻止,双方发生了争执。

没过多久,警察也赶到了现场。

面对警察,五位壮士没有反抗,他们手挽着手,甚至唱起了《团结就是力量》。

最终,五个人被带到了派出所。

在审讯中,他们坦然承认了一切。

他们说,这么干不为别的,就是看不惯这种数典忘祖的行为,想替牺牲的先烈们出口气。

警察听了他们的陈述,或许也深感无奈。

在做完笔录、没收了所有工具后,警方最终决定,对他们不予处理,无罪释放,只是劝他们尽快离开。

五位壮士踏上了返程的路。

他们心里其实有点懊悔,觉得碑还没砸彻底,行动就算失败了。

可当他们回到北京,走出车站的那一刻,眼前的景象让他们愣住了。

车站外,有人拉起了一条鲜红的横幅,上面写着几个大字——“迎接砸碑五壮士凯旋”。

人群中,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那一刻他们才明白,他们的行为,已经得到了民众最直接、最热烈的回应。

这件事,也让方正县政府再也顶不住了。

就在五壮士砸碑几天后,在一个深夜里,那块耗资70万、闹得满城风雨的石碑,被悄悄地运走了。

它没有被销毁,只是被连根拔起,移到了一个不为人知的地方。

后来有传言说,当初力主立碑的县委书记刘军因此被免职,但不久后官方也出来辟谣,说这事儿是子虚乌有。

至于那五位壮士,他们也很快回归了各自平静的生活,继续做着一名普通的中国人。

他们的名字或许渐渐被淡忘,但他们的故事,却在中国人的记忆里刻了下来。

如今,十几年过去了,那块被移走的石碑到底藏在哪里,没人知道。

它就像一段不光彩历史的物证,被藏了起来,但它引发的思考,却远未结束。

它提醒着我们,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触碰,有些历史,永远不能拿来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