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星月·西溪印售楼处电话☎400-002-9578转接8888(官方认证)

发布时间:2025-08-15 20:09  浏览量:2

杭州星月·西溪印

售楼处电话☎400-002-9578转接8888(官方认证)

营销中心电话400-002-9578转接8888【售楼中心】

温馨提示:售楼中心〢预约尊享1V1品鉴礼遇〢匠心钜制-恭迎品鉴〢

免责声明:(本文章所用信息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网站及时删除)

XIXI'IN

西溪印

“西溪印是一次极限容量下的复合场景空间实验。在城市人工和自然生态交织的场所环境中,我们将西溪湿地中水网密布的图底关系折叠延伸至场地内部,以单元式、网格化的建筑布局对话自然肌理。”

——孟凡浩

由line+联合创始人、主持建筑师孟凡浩率领团队设计的杭州星月·西溪印,摘得杭州2月商业资产成交金额之首,一季度销售额超8亿元。71户3–4层花园独栋组成的街区式园区,旨在承载办公与居住模式的全新融合。项目启动于2019年,横跨疫情常态化阶段,更让我们反思:什么是理想的办公人居空间,生活与工作的关系又该如何重新定义?

西溪印,北及西溪湿地,南望西湖群山,且地处互联网金融核心区与城西科创走廊“龙头”位置,生态区位与城市能级使其具备了天然的吸引力和区域标识,也对其空间品质提出了更高期待。

△ 区位分析

对建筑师来说,我们首先面临的是来自场地硬性条件的挑战:在1.4容积率与16米限高双重限定的“极限容量”下,既要满足办公与居住的混合需求,又要兼顾场地的舒适尺度、私密性与公共活力,还要平衡品牌个性与整体园区识别,以及建造成本与空间品质等矛盾。

我们从西溪湿地水网的自组织模型中获得启发,提出以“弹性容量网格”为的策略路径——通过图示化的网格语言,将生态网络的组织方式转化为“建立网格—分配容量—缓冲连接”的建筑布局生成机制,为高密度场地提供高效、舒适、层次丰富的空间体验。

场地由南北两地块组成,被城市支路分隔。根据1.4的容积率需求,我们先在用地范围内划出30-40米的“网络骨架”,对应“主弄-支巷-口袋节点”三级公共层次。整体布局以外界面连续围合、内部组团私密性为基础。根据户型需求,进一步设计了半围合式“L”型单元模块,填充入场地内部,拼合形成“T”“工”“王”等不同形态。

单元之间交错嵌合,将公共通道与私密庭院相连接,形成“口袋花园”,在视觉上相互渗透,无需额外用地便可扩展体验边界,让空间流动通透,尺度与体验真正回归人本身。

节点多变、尺度不一的街区景观,有效化解高密度环境中体量压迫与容量失衡。这种南北呼应、内外贯通的布局,使网格骨架不仅成为内部体量与公共空间的组织工具,也与西溪湿地、城西公园和西湖余脉共筑生态视廊。

面对办公与生活高度融合的现实需求,我们将空间功能的边界进一步拉通,创造高度复合的空间体验——商业、会所、办公、居住四位一体地整合于单栋建筑之中,以回应新时代小规模、互联网企业的空间需求。

场地内的每栋建筑均有独立入口和步行廊道,外围设有缓冲绿带,构建“前院—大堂—私密空间”的递进式动线。

各层空间根据使用层级进行垂直分配:地下一层为挑高6.6米的会所展厅,可满足接待、展示、休闲等复合需求;地面一层设有接待门厅与会议空间;二至三层作为企业办公区,高管与员工办公空间可相对独立;最上层则为企业主自用的生活起居区,真正实现“上居下办”,让工作与生活自然过渡。

△ 办公空间

△ 居住空间

在建筑设计上,我们采用大面积落地窗与无柱式空间结构,提升通透感与灵活性,同时保障空间的尺度感与使用效率。

立面采用墙体与开窗错落对位的方式,确保各层空间的私密性与舒适性,避免视线干扰。挑檐、折板与深窗框景,在建筑表皮上形成一套灵动的观景机制,近瞰西溪、远眺西湖,借景自然,渗透日常。

不同体块的虚实比例、方向与边界共同作用,使每一栋建筑既具独立性,又嵌套于组团逻辑之中。

园区建筑的整体立面形象脱胎于雅致的江南美学,融合于当代的设计语言,在整体性中创造个性化表达。材质的色彩选择跳脱于常规办公建筑的高冷基调,以跳跃的彩色打破沉闷单一的城市界面,彰显新时代复合园区的年轻活力。

根据沿城市主干道、湿地界面、内部组团等不同场地特性,共设计了5种不同的立面形态。灰色干挂石材、木色格栅、古铜拉丝铝板、点釉白玻、彩釉陶板等,鲜活灵动的建筑质感与恬静淡雅的湿地记忆优雅交融,虚与实之间光影错落、自然渗透。

建筑形体的非常规的色彩应用和流线型的比例划分,均创造了极具辨识度的建筑形象。同时,也以温润雅致的气质融入西溪与西湖的交汇之地。

未来的生活形态必将更加开放、复合、共生,而高密度也不再是某种限定,而将成为激发新型社区和生活方式的动力。

西溪印通过生态湿地的自组织水网模型,达成了一种新的建筑布局生成机制,化解了空间容量与舒适尺度、功能混合、品牌个性与整体识别、成本与品质等多重矛盾。如今,街巷既成,日常生活正于生态与城市之间缓缓展开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