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唯一外来民族,为抗日战争做出巨大贡献,对国家有强烈认同感
发布时间:2025-08-15 14:02 浏览量:2
中国唯一的外来民族,真把中国当家:讲讲那些金发碧眼的中国人
说到中国的民族,大家脑海里最先窜出来的是苗族的苗绣、藏族的吉祥八宝、维吾尔族的葡萄干,都是地地道道的“土著”。但我敢打赌,这个民族你十有八九没见过一面,或者说,你见了也认不出来——因为,明明是金发蓝眼,却一开口就比谁都地道:“我是中国人。”可别说,这群俄罗斯族,从头到脚是一副洋人的模样,心里却长满了中国的草。这真怪,有点像家里来了一位外乡亲,刚开始大家都看他新鲜,越接触,才明白什么叫真正把中国当故乡。
其实,老话讲“认祖归宗”,可他们祖宗的根还在遥远的东欧草原上。谁能想到,几百年前,俄罗斯人的祖先在东欧逛着逛着,就迎来了各种左邻右舍——蒙古人来了,说我们一起吃点羊肉吧;突厥人来了,说片儿刀也能切奶酪;芬兰人来了,顺手把桦树皮文化一搅,屋顶都有点不一样。就这么你一勺我一勺,俄罗斯族的血脉慢慢越搅越花。或许正是因为这个,他们后来在中国安了家,反倒格外擅长“你来我往”。
时间拉回到清朝,那会儿中国边境管得不严,哪路人都能闯进来,带点故事。你想啊,沙俄的士兵,有的被俘后两眼一抹黑就留在漠河了。还有一批小人物,有人只是饿了,逃饭逃到中国来,有的信了基督,教着教着,自个儿也变了“中国肠胃”。他们开始学着包饺子、拉家常,偶尔还会琢磨琢磨天朝大礼,过了些年,那破毛毯、俄式灶火炉旁早就多了几句东北土话。
咱们东北人说“老毛子”,其实也说得亲昵。近代乱世里,沙俄那头动乱,许多雷厉风行的俄罗斯人被大环境逼得没地可去,不得已走了数千里的路,冒雪穿山,进了新疆、黑龙江。所以你在漠河、伊宁甚至额尔古纳河边儿能碰见一口流利东北话或者新疆口音的洋面孔。最早他们是来避难,也是来投奔这片陌生又温暖的土地。
但这些人,并不是拿中国当临时停靠。你想,东北的冬天那么冷,外乡人难熬,但他们咬咬牙,嫌肉馅不够多就自己多加两把,住下来就是几十年,自己都惊讶怎么越来越像身边的中国人。尤其是战争时期——东北抗联里混着不少俄罗斯族的人。杨靖宇将军孤身奋战那几天,其实身边有一批会煮红菜汤的“老毛子”跟着一块儿扛枪。有的夜里守哨,有的清晨修路,倒腾些咸菜土豆把粮食榨到极限。讲真,那口“我们是中国人”的话,很多是在柴火堆边含着泪说出口。
战争给了他们选择。有人本来也想着,打完仗还能不能回去俄罗斯,但打一仗打出了根——有的人死在了中国土地上,有的人活下来,孩子一生就是中国户口。他们看着自家孩子跟周围汉族孩子一起撒野,心里那股归属感,谁说不是生长出来的?
新疆那头也热闹。你去伊犁河流域,能看到那种俄罗斯族老奶奶,头巾一裹,穿着鲜红花袍子,她一面忙着擀面团,一面掏出俄语和汉语混着跟邻居聊岁月。在新疆,俄罗斯归化军跟着各民族反抗外敌,不是为了哪国哪朝的利益——他们是真打心眼儿为了现在这块土地的吃喝。这种感觉,可能是别的民族很难体会的:原本不属于这里的人,最后却比所有本地人都拼命去保卫它。
跳出来聊点家常。俄罗斯族的饮食,最早是面包、奶酪、甜菜汤的那一套,到了东北和新疆,慢慢变成了拉条子、炖菜、手抓羊肉。有个小伙子讲段子:“小时候家里过节,吃的不知道是洋馒头还是馕,反正吃着吃着,邻居家炖大骨头,香气飘过来,自家奶奶一拍桌子,‘咱也学着炖点!’”这就是生活的融化力——你根本分不清哪一口是俄罗斯族的,哪一口是本地的,最后大家全都烩进一锅。
至于衣服、房子,也早就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了。新疆俄罗斯村子的木屋,远看像俄罗斯风情,但院里飘着辣椒挂晒;有一年复活节,好些维吾尔族小伙也来帮忙染彩蛋,大家边吃边聊。你问是不是多少有点“混搭”?其实他们自己都说:“我们就是中国人,所以才这么自在。”
但日子也不是完全风平浪静。人数少,分布广,很多俄罗斯族的小家庭经常担心孩子长大以后找不到自己的文化根。中国政府也年年给新疆、黑龙江修建俄罗斯学校,教俄语也教汉语,希望“咱中国的俄罗斯人不能丢了自己的魂”。可现代化来了,楼房越盖越高,互联网信息一刷,传统节日、传统服饰慢慢不再是日常,每到这个时候,老一代总有点失落:“是不是我们俄罗斯族,在中国的故事会慢慢淡了呀?”
但你看他们每年还是会一块儿过复活节,做俄式面包,村口搭舞台,招呼所有邻里不分是谁都来跳一段。新疆的春天,俄罗斯族小朋友在杏树下奔跑,老人坐在屋檐下喝着俄式茶,看着远处的雪山。谁又敢说,他们不是中国人?他们的根早扎在这片土壤里,跟着别的民族生生不息。
我有时候想,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俄罗斯族只有一万多人的样子,却贡献了那么多,有血有命还附上了一颗心。我们说爱国,有时候会觉得离自己很远,可这些俄罗斯族的人告诉我们,家乡是可以选择的,归属是用行动一点点浇灌出来的。他们的故事,是关于绵延、关于融合、也关于守望的。
未来呢?谁也不知道。也许再过几十年,俄罗斯族的小孩子都变成复合口音,说着汉语也念俄语诗,也许有一天,他们的复活节被更多人记得,或者慢慢只存在相册回忆里。但只要有人说:“别看我头发黄,眼睛蓝,我就是中国的娃。”——这种认同,也许就是中国最可爱的风景了。
你有没有见过俄罗斯族?下次遇到,别忘了说一声:“你也是中国人,我们都是一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