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卸任美商务部长后,雷蒙多不装了,再说起中国,像是变了个人
发布时间:2025-08-16 17:30 浏览量:2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文/慧心引力佳
编辑/慧心引力佳
提到前美国商务部长吉娜·雷蒙多,人们对她在任时的印象,可谓清晰无比,她是拜登政府对华经贸政策的头号“操盘手”,“鹰派”二字几乎刻在了她的名片上。
她亲手推动对华技术封锁,“小院高墙”政策成了她的招牌,即便与中方高层直接对话,她也毫不退让地声明,在高科技领域的限制“不容谈判”。
制裁中国企业,竖起贸易壁垒,这些都是她留下的鲜明政治遗产,可以说,过去几年美国遏制中国的诸多政策,她都负有直接责任,没想到吉娜·雷蒙多离职之后,她仿佛换了一个人。
最近在一场关于人工智能创新的研讨会上,她的话锋陡然转变,令人瞠目结舌,她公开质疑美国政界弥漫的“对华强硬狂热”,甚至直接斥责那些试图全面阻止中国发展的想法是“愚蠢的”。
她还抱怨,当初仅仅因为访问中国,就被国内舆论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对此至今深感不满,现在的雷蒙多,口中反复强调的是“沟通”与“合作”。
她指出,尽管中美是战略竞争对手,但保持沟通渠道至关重要,否则极易引发误判,导致事态升级。
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她认为合作符合两国共同利益,美国不该打压对手,而是应通过加速自身创新来保持领先,这些“合作互利”的论调,从这位曾经的反华大将口中吐露,确实让人感到错愕。
这种现象背后,暴露出西方政治生态的某种病态:在位时说一套,下台后又说另一套,许多身居高位的政客,并非不清楚与中国打交道的理性方式,也未必不明白合作对双方乃至世界的好处。
但在美国政坛,“恐华症”日益成为一种政治正确,甚至可以说是步入高位的“敲门砖”,为了争取支持、巩固地位,迎合反华旗帜似乎成了一条不二法门。
政治人物被汹涌的舆论裹挟,哪怕是那些所谓的有识之士,也常常选择与非理性的声音同流合污,只有当他们卸下重任,没有了政治束缚,才终于有机会吐露那些曾被压抑的“真心话”。
这恰恰证明,这些精英内心深处或许早已明白,试图阻挡一个大国的崛起,终究是徒劳无功的,世界多极化的进程不可逆转,单极霸权终将被时代淘汰。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得等到卸任后才展现出所谓的“清醒”,与雷蒙多这种“下台后说真话”的模式相比,特朗普政府的一些成员则表现出另一种更为务实的特质,撞了南墙,自然就知道回头。
特朗普政府正是借着那股强硬舆论上台,并试图通过加征关税等极限施压手段,迫使中国让步,然而,关税战打响后,其带来的负面影响很快让美国自身感受到了切肤之痛。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时任财政部长姆努钦在被记者尖锐质问“为何不因中国购买俄油而制裁”时,选择了顾左右而言他,避免正面激化矛盾。
时任国务卿蓬佩奥在被问及中国是否为“最危险国家”时,也一反常态地将措辞调整为“最大挑战”,其调门明显缓和了许多。
这些细微的变化,都暗示着当时政府内部正逐步意识到,盲目对抗并非良策,选择性地回归理性与务实,才是更明智的选择。
归根结底,无论是雷蒙多卸任后的“顿悟”,还是特朗普团队在碰壁后的策略调整,都指向一个简单的事实:太平洋足够宽广,完全容得下中美两国共同发展,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这已是连曾经的强硬派都不得不承认的现实。
那么,一个有趣的问题便浮现出来:对于一个政治人物而言,哪一种行为更有价值?是在拥有权力时被潮流裹挟,推行自己事后都认为不智的政策,然后在卸任后扮演一个清醒的批评者?还是在手握权力时,哪怕最初选择了错误的方向,也能在现实的教训面前及时止损,调整航向?
雷蒙多的“实话”来得太晚,虽有警醒价值,却更像是一种个人的政治独白,如果她真心以国家利益为重,那么现在正是她利用自身声望,敦促当权者加速纠正错误政策的时刻。
否则这种迟来的清醒,除了为历史增添一笔讽刺的注脚,又能真正改变什么呢?毕竟,世界需要的,是手握方向盘时的审慎,而非事后诸葛的惋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