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合之众》: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和傻子共振
发布时间:2025-08-23 21:33 浏览量:1
社会心理学家津巴多,做过一个电梯实验。
他要求几位实验助手进入电梯,并背对着电梯门站立。
紧接着,一群不知情的被试者,先后前来搭乘电梯。
被试者刚一进来,就惊讶地发现,所有人竟都反常地背对着门。
被试者感到格外困惑与不安,反反复复地看看其他人,又看看电梯门。
几秒钟后,被试者也犹犹豫豫地转过身,融入了看似荒谬的群体之中。
不需要言语、威胁或奖励,仅仅是群体一致的行为本身,就足以让人抛开理智,人云亦云。
不禁想起勒庞在百年前说过的那句话:“群体永远漫游在无意识的领域,随时听命于一切暗示。”
作为“群体心理学大师”,勒庞深刻剖析了从众心理的根源,并记录到了《乌合之众》一书中。
作家梁实秋读完这本书后感慨:“人多势众的时候,往往是不讲道理的。”
人群,是庸者的避风港,也是智者的坟墓。
一个人最大的愚蠢,就是往人群里钻,跟傻子共振。
1
人一旦从众,智商就下降
书中,勒庞提到了一个刊登在《心理学年鉴》上的故事。
心理学家达维召集了一群人,担任一项实验的观察员。
其中不乏各个领域的佼佼者,包括英国的一流学者华莱士先生。
实验开始后,达维当场演示了一系列“灵异现象”,比如神灵现身、石上现字等。
而达维的工作人员们,则在一旁反复强调:这些现象只有靠超自然力量才能实现。
看到达维和工作人员们信誓旦旦的样子,观察员们竟失去了基本的判断能力。
他们撰写了报告,感叹那些现象的不可思议,并声称世上存在强大的超自然力量。
可随后,达维揭示了真相,告诉他们自己不过是在耍一些小儿科的骗术。
你看,不管一个人本身多么聪明、理性,一旦他开始盲目从众,就会变得迷信且愚蠢。
而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勒庞在《乌合之众》里解释:在群体中,每一种情感和行为都极具感染性。
他认为,每个融入群体的人,都会受到群体心智的限制,丧失理性思考的能力。
别人说什么,你都不过脑子地信以为真;别人往哪走,你也跟在后面一路狂奔。
终有一天,你会被群体的喧嚣声吞没,不知不觉地坠入无底深渊。
18世纪初,英国南海公司的股票被疯狂炒作,股价短时间内飙升近10倍。
当时,无数人卷入这场投机狂潮,包括物理学家牛顿。
一开始,他保持着一贯的理性与谨慎,赚到一笔钱后,便明智地选择了退出。
可周围的人不仅没有收手,还劝他继续投资,告诉他一定能大赚特赚。
他被众人的狂热所感染,顾不上分析时机与得失,便再次急匆匆地以高价大举买入。
谁知,股市的风向说变就变,南海公司的股价突然开始暴跌。
牛顿一下子损失了两万英镑,辛苦工作十年也赚不回来。
追悔莫及的他,感慨道:“我可以计算出天体的运行轨迹,却计算不出人性的疯狂。”
这个故事,佐证了《乌合之众》中的一个说法:群体往往不关心真理,不在乎事实,只相信和追求幻想中的满足。
所以,当一群人聚在一起,会叠加个体的疯狂,放大个体的偏执,并反过来吞噬掉个体的独立意识。
置身其中的你,会忘记思考和推理,一味跟随他人的节奏,附和他人的言行。
久而久之,你将稀里糊涂地失去人生掌控权,沦为笼罩在群体阴影下的傀儡。
2
跟傻子共振,你只会迷失自我
作家戈夫曼提出过一个现象,叫作“与傻子共振”。
他发现,人们在实际社会互动中,往往不是理性的、清醒的,而是“愚弄与被愚弄”的。
他说:“当人们感觉自己被排除在某个社会圈子之外时,为了获得圈内人的认同,他们会采取相同的行动。”
《乌合之众》中也讲:“个体愿意抛弃是非,用智商去换取那份让人备感安全的归属感。”
说到底,人都是社会性动物,渴望获得外界的认同,习惯迎合群体的认知。
然而,当你罔顾自身意志,选择盲目合群,只会逐渐模糊自己原本的面目。
书里提到,1792年,法国大革命期间,巴黎民众攻占了巴士底狱。
大家冲进监狱,揪出恶贯满盈的典狱长,对着他一顿拳打脚踢。
混乱之中,典狱长不小心一脚踢到了身边的人。
于是有人提议,干脆让被踢的人,亲手砍断典狱长的脖子。
而那个被踢的人,是一名普普通通的厨师,根本不懂什么革命。
事发当天,他也不过是在大街上闲逛,看到人多的地方,就上前凑个热闹。
可人群投来的目光、传来的呼喊,使他觉得自己仿佛成了一个万众瞩目的英雄。
哪怕明知这件事很荒唐,他也在群情激愤的感染下,拿起屠刀砍向了自己并不认识的陌生人。
这个残酷的故事,令勒庞心有余悸。
他说:“因为人多势众而一时产生的力量感,会使群体表现出一些孤立的个人不可能有的情绪和行动。”
回归到现实生活中,我们其实也常常追随着无知的人群,迷失了真正的自我。
会议上,看到一个存在漏洞的方案被众人赞同,你便也收起理性判断,默默跟着点头;
家长群里,看到一个未经证实的“教育捷径”被奉为圭臬,你便也抛开质疑,选择跟风效仿;
社交媒体上,看到一段违背常识的言论被疯狂转发,你便也放弃清醒的思考,随手按下点赞……
《乌合之众》中说:“群体中的个人是沙漠中的一粒沙子,风想把它吹到哪里就吹到哪里。”
生而为人,经历不同,背景不同,谁都有属于自己的思考体系和价值判断。
一旦你选择了合群,就不得不削去棱角,丢掉大脑,逼自己戴上和别人一样的面具。
你会在别人的癫狂中迷茫,在无关的热闹中麻木,最终渐渐活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3
一个人开窍的方式
是不往人群里钻
社会学家阿里扎说:
一个人扎进人堆里,就好比水融入大海,你的个性与特质就会被迅速稀释。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试图靠拢世俗,臣服主流,结果反倒越来越碌碌无为。
恰如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所强调的:群体所积累的不是才智,而是平庸。
年轻时的他,从医学院博士毕业后,选择与大多数人背道而驰。
在那个年代,大家都觉得,做学问的人就该一本正经待在研究所。
可勒庞认为,想要做好研究,需要了解不同的学科,见识生活的广阔。
他不在专业领域深耕,反而研究起考古,后又痴迷骑术。
见他如此“不务正业”,导师斥责他荒废学业,同门师兄弟也跟风诋毁。
家人更是认定他难当大任,劝他早日“改邪归正”,别再整天四处乱窜。
可勒庞摒弃一切干扰,依旧我行我素地拒绝工作,到处游荡。
在有了一定的积累后,他转行研究起大众心理学。
最终,他靠《乌合之众》一举成名,坐稳了群体心理学的第一把交椅。
一个人走向开悟的开端,就是敢于打破群体意识的牢笼。
当你解放了自己的头脑,才能穿越人潮人海的拥挤,找到自己真正想走的道路。
画家刘小东在中央美术学院读书时,从不参加社团活动,还经常推掉班级聚餐。
其他同学忙着交友、玩乐,他却整天独自在教室看书、思考、练习素描。
后来他初登画坛时,也多次拒绝主流画家圈伸出的橄榄枝。
其他画家都在追赶古典主义绘画的潮流,他却坚持记录普通人的生活。
最后,远离人群,坚持自我的他,推出一系列独树一帜的画作,获得无数好评。
这个世界上,有太多人习惯追着别人跑,复制别人的所思所想。
到头来,他们把自己活成了没有灵魂的纸风筝,一辈子也飞不出别人的手心。
可总有一些人,宁愿忍受寂寞与冷清,也要守住自己的主见。
终有一天,他们凭理性与清醒插上双翅,自由自在地飞往任何想去的地方。
哲学家尼采说:不能听命于自己者,就要受命于他人。
永远不要害怕独行,试着在一个人的清静中去体会,去思索,去创造。
跳脱群体的束缚,你的脑子自会开窍,生发出智慧和力量。
▽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说:“从成为群体一员之时起,聪明人便和白痴一起失去了观察能力。”
群体叠加的不是智慧,而是愚蠢。
靠人群越近,越渴望获得归属感,你就越容易与傻子共振。
你会被迫丧失理性思考,抹去批判意识,跟着大部队无脑狂欢。
而真正聪明的人,懂得离群思考,抽身事外。
用批判的眼光看世界,不断反思和矫正自己,才能不被同化,不受裹挟。
点个赞吧,时刻保持理性,不与傻子共振,做真实而清醒的自己,你永远不会消融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