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人叫嚣白人滚出巴黎,法国为何会“黑化”至如今这地步?
发布时间:2025-08-23 13:43 浏览量:2
一场世界杯决赛,法国队里站着十一个身影,大伙盯着屏幕,脑子里可能都在冒出同一个问号:咦,法国怎么变成这样了?球场上跑的,几乎全是黑人小伙。如果你在地铁站听他们聊球,听不出一句口音,全是地道法语;他们在巴黎长大,穿巴黎球衣,可有人心里总是嘀咕:他们真的算法国人吗?这种说不出口的纠结和矛盾,实际上法国人自己心里也常年别着。
特别是这些年,关于“染黑”、“巴黎斯坦”之类的词儿时不时在社交网络翻出来说两句。人们一边享受着法国队带来的荣耀,另一边在饭桌上又时不时冒出点牢骚。可你要往回看一眼,这些“黑面孔”怎么就成了法国街头最常见的风景呢?这故事的开头,还真不是一两句话能交代清楚的。
其实,法国跟非洲的缘分,说起来比法棍还要老。地理上,法国甩开隔壁英国,跟北非挨得最近,隔着一小片地中海,掂着行李说走就能踏进非洲的大地。当年欧洲那些列强打着算盘瓜分地球,法国人地利人和,北非、西非,揽下来大块地盘。有人打趣说,没了非洲,法国就是个“二流货色”,听起来夸张,可细琢磨还真不是空穴来风。要没那一大片殖民地给法国输血,真不见得能挺那么多风雨。
法国这个国家,命运就像个起伏的心电图。经历过拿破仑的高光时刻,也爬出过普法战争泥潭,每次世界大战都折腾得元气大伤。可每次被打趴下,又总能神奇地缓口气。有人说是民族不服输,也对,但光靠这一点,肯定撑不下来。秘密其实还在非洲。殖民地那头,资源、人力,一拨拨往法国运。说白了,法兰西的身体里早就流着非洲的血。
话又说回来,表面看是法国人占了便宜,家家户户楼下能买到地道的可可和香料,可背后的逻辑其实很无奈。殖民地的故事哪有主仆分明这么简单?只要老东家手里有大地,迟早有那么一天,“外乡人”也得陆续搬进来。你看英国的印度街,荷兰的印尼小巷,西班牙的摩洛哥夜市,法国有黑人和马格里布人,谁都别装糊涂。
不过呢,黑人扎根法国,还真不是一拍脑袋的事,早年间也没那么顺溜。战争才是搅局的那只大手。到了二战那会儿,法国差点就把招牌都丢了。罗斯福原本巴不得让法国“靠边站”,要不是自行车轮胎都快没气了时,戴高乐带着一帮不怕死的抵抗军,关键时刻顶了上去,说不定今天的安理会都少个法国席位。
现在说起来像传奇,可那时候自由法国的主力队伍,差不多一半都是来自西非和北非的黑人、马格里布士兵。有的还是地地道道的黑人将军。那时候美国大兵黑人大多还只能后勤开开车,戴高乐却敢让黑人士兵冲锋陷阵。这批人,换句话说,真的是用命给法国拼下一条生路。
再往细里扒一扒,要是没有乍得、喀麦隆、刚果那些地方的酋长们和总督背书,戴高乐手里甚至连安身之地都难找。可想想,法国人的命根子有一截早就连上了非洲。这批黑人士兵,有人可能就此留在了法国,也给后来移民打开一道缺口。
说句人情话,法国战后也没真把这些黑人当外人。该给的身份、福利,都慢慢一锅炖下去。不过早期,黑人数量并不大;巴黎马路上更多的还是从阿尔及利亚、摩洛哥一带来的“白人”马格里布穆斯林。他们一度是修铁路、搬砖的主力,也在巴黎盖了大清真寺。你要是翻二战期间的老照片,还能发现不少马格里布人冒着风险藏犹太孩子,那种人情味,外人也很难捕捉。
但真正意义上的非洲黑人大规模涌入法国,却还要再往后看。阿尔及利亚独立的时候,局势翻了天,大批当地合作者怕被新政府清算,只能带着家小逃到法国。阿尔及利亚人本来生育率就高,在法国又扎了根。一边是离乱投奔母国,一边是法国政府迫于形势敞开国门,这道移民闸门一开,就再也合不拢。
西非和中非的黑人也没闲着。其实和阿尔及利亚人还有点不同——他们离开家乡不是为了避祸,而是真的觉得法国有机会。六七十年代,法国经济正炙手可热,外出打工有奔头,这帮人来了,还带着“法国梦”——有人想着能变一变命运,有人只想多挣几个法郎。
可好景不常。到八十年代末,非洲一场大旱让许多国家吃不上饭,大批难民只剩一条路——拼命往欧洲挤。巴黎的街头、地铁、穷区小摊,一夜间就涌满了新面孔。这些人里,大多并不识字,来法国能做的也只有最苦、最累、最不体面的活计。地铁上、工厂里、清晨的菜市场,都藏着太多异乡人的无奈。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么拧巴。移民潮一轮轮袭来,经济形势也不比从前了,法国开始收紧移民政策,可盘子里的饭已经分下去,这局棋根本没算法回去。前面的孩子都成了法国公民,这头堵得再严也没用。黑白通婚,非法移民和本地人的关系——谁说得准?社会流动的水明面上被禁住了,地底下照样暗流涌动。
可能有人会说,这些问题都是“多元文化”种下的苦果。可别忘了,法国自己最自豪的不也是自由、平等吗?象牙塔里有罗塞欧和伏尔泰,街头巷口也有抱怨黑人的阿姨。一边以圣女贞德、拿破仑自居,一边骨子里又小心翼翼防备着那些和自己肤色不同的“法国人”。历史的吊诡就在于此——你可以不爱他们,但无法忽略他们的存在。
到了今天,社区壁垒,教育门槛,租房黑幕,留给这些新一代黑人青年的空间还剩多少?有人说,在巴黎长大了就是法国人,可真到求职、签租约、上名牌学校的时候,你会发现,外面的门总少了点为你开的缝隙。
更残忍的是,这种隔离有时根本不是明面上的规定。它就是那一层无形的墙,房东会让我多背一份存款证明,公司把我简历直接扔进垃圾桶。你敢说这不是另一个版本的墙吗?
可生气归生气,谁又想得清这一切因果。黑人青年们举着标语游行,口号一天比一天响亮,“巴黎是我们建设的”,这话也没错。只是谁又能给出答案:法国到底是谁的法国?是挥舞三色旗的法兰西?还是地铁口晃悠悠剥瓜子的黑人小伙子?
有时候,历史就是这样做不了毛毯,只能凑合补丁缝缝补补。也许几十年后,法国的孩子们在课堂上背诵自由、平等、博爱时,已经习惯了隔壁同桌的皮肤比自己黑几个色号。谁知道呢,人类命运的船,总得往前开。可船上的人,是不是都能享有同样的甲板和阳光,这段故事,还远没有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