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米限高令正式生效!高层住宅时代终结,4000万套高楼何去何从?

发布时间:2025-08-24 15:52  浏览量:1

2025年5月1日,一个对中国房地产市场具有转折意义的日子。新版《住宅项目规范》开始正式实施,明确将住宅建筑的高度上限定在80米,即最多26层。这一规定的落地,让曾经高耸入云、动辄五十层的摩天住宅楼,正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这个全民居住观念发生转变的节点,有两个问题显得格外引人关注:第一,曾经遍布全国的4000万套高层住宅,该何去何从?第二,中国房地产开发模式的这场剧烈变革,究竟意味着什么?

其实,80米限高的出台并非一朝一夕的决定。早在2018年,住建部就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中提到了类似的建议,彼时只是“温柔提醒”,实际执行相当宽松。

武汉、深圳等城市依旧在大规模建设60层以上的超高层住宅,满眼都是150米、甚至更高的建筑,几乎没人真的去理会那个“建议”。

为何那时候没人严格执行?根源在于当时正值中国城市化冲刺阶段,2018年至2021年,是全国城镇化率快速跃升的关键时期。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住房需求剧增。地方政府需要修地铁、建高架,缺资金怎么办?只能通过高容积率的地块来换取更高的土地出让金,快速筹集财政资金。

同时,大量城中村改造项目已启动,开发商资金已大量投入。如果强行将已规划的60层住宅改成26层,项目成本根本无法平衡。

当时的政策虽然存在,但为了保住拆迁补偿计划,不得不在高度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像上海静安、深圳白石洲的旧改项目,都是典型的超高层开发例子。

可到了2023年,整个城市格局开始发生微妙变化。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全国城镇化率已达66.16%,增速明显放缓,连北京、上海都出现了人口净流出的迹象。三四线城市更是接连传出人口回流甚至负增长的消息。

在这种情况下,高层住宅的存量迅速堆积,市场已经饱和。不少城市竣工却卖不出去的现房中,高层住宅占了大头。与此同时,房地产市场的需求也在转向,人们不再盲目追求“有房住”,而是开始关注居住品质。

土地市场的变化更能说明问题。2024年,全国住宅用地中容积率超过3.0的地块占比降到了15%以下。而在2018年,这一比例还高达40%以上。地方政府已不再一味追求土地溢价,而是更注重城市结构的可持续性。

电梯问题,是高层住宅绕不开的“中年危机”。一台电梯的设计寿命通常是15到25年,可很多小区用了不到10年就频繁出故障。换一台电梯动辄几十万甚至上百万,费用怎么分摊,业主怎么协调,常常成为邻里矛盾的导火索。

而问题远不止维修费用。一旦电梯故障,整栋楼的居民都将陷入困境。尤其是那些只有两三部电梯的高层,一部坏了,其他电梯压力陡增,很容易形成“连环故障”。住30层的居民爬楼回家,成了每天的噩梦。

消防安全更是个大难题。目前国内消防云梯的最高工作高度一般只有24层。超出这个高度的楼层一旦发生火灾,救援几乎只能靠内部逃生。

火势蔓延快,烟雾聚集在楼道,逃生时间极短。消防测算,从30层跑到地面,正常成年人也要耗时15到20分钟,而黄金逃生时间往往只有几分钟,风险极高。

建筑维护成本也被认为是“无底洞”。高层建筑对地基、外墙、管道等设施的要求远高于多层住宅。刚建成时问题不大,但20年、30年后,维护费用将成为业主沉重的负担。如今很多高层住宅虽然还新,但隐患已悄然埋下。

开发商的态度已经悄悄转变。2024年土地拍卖市场上,深圳、南京等地低容积率地块成交占比超过78%,杭州、成都也逼近70%。开发商纷纷放弃高层住宅项目,转而抢购能建洋房、小高层的地块,主攻改善型住宅和高端住宅市场。

这些数据说明,开发商已“用脚投票”。他们不仅不再新增高容积率项目,甚至希望政府能回购此前囤积的高密度地块,以便清仓止损。回笼资金之后,立刻转向低密度项目,力保现金流。

购房者的需求也在悄然改变。疫情之后,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要求明显提升。低密度社区的通风、采光、噪音控制都远远优于高层住宅。相比之下,曾经被当作“城市象征”的高楼,逐渐失去了吸引力。

各地政府也在加快限高步伐。比如江苏省从2025年起已明确规定,城区常住人口不足100万的城市,严禁新建80米以上住宅。审批80米以上的项目时,还必须征得消防部门同意,确保与本地救援能力匹配。

这么做的目的,就是彻底堵住“超高层住宅”重来的路。不仅是新建项目,就连旧改项目也开始严格执行限高标准。楼间距、光照、绿化等指标同步提高,整个城市面貌也在悄然更新。

不只住宅项目,连写字楼和商业综合体也遭遇“限高”。2025年7月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要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全面提升城市韧性。会议透露,超高层建筑火灾风险极高,扑救难度大,2024年前8个月高层建筑火灾高达3.6万起,死亡人数占比却超过15%。

建设成本也是一大隐忧。超高层建筑的建造并非线性成本,而是指数级上升。风载、自重、快速电梯等技术投入巨大,维护成本高昂,且经常出现招商困难,造成资源闲置。大量空置的大楼,不仅浪费能源,也增加了城市管理负担。

国家发改委早在2021年就发通知,要求严控新建500米以上建筑。至今已有多个摩天项目主动“减高”以规避政策,例如南京江北金融中心从600米压缩至499.8米。

对于已经建成的4000万套高层住宅,未来将有几种走向。位置优越、配套完善、物业管理良好的高层住宅,仍具有较强的市场价值。尤其在核心城市,交通便利的高层小区,短期内不会受到太大冲击。

但那些建设年代久远、位置偏远、品质不高的高层住宅,可能会逐步贬值。在租赁市场,它们可能成为年轻人或低收入群体的过渡性住房。虽然电梯老旧、消防隐患不少,但租金便宜,总归是个栖身之所。

政府也可能将部分高层住宅改造为保障房或人才公寓,借此盘活存量资源。对地方来说,如何处理这些庞大的高层住宅库存,是未来城市更新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其实,从“楼要高、地要抢”,到“房要好、人要住得舒服”,是一种理念的变化。城市发展不再是堆砌钢筋水泥的竞赛,而是回归到人本主义的深层思考。宜居、宜业、可持续,才是新时代城市的关键词。

新一轮住房发展正迈入“低密度时代”。26层、80米,不仅是一个数字的限制,更是一次生活方式的转型。高层住宅完成了它在城市化过程中的使命,现在,是时候退场了。

80米限高令的实施,不是一纸空文,而是一场深远的城市革命。高层住宅曾是时代的选择,如今也将随着时代悄然谢幕。未来的中国城市,更低、更绿,也更宜居。

对此大家有何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信息来源:

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明确“严格限制”,超高层建筑再戴紧箍咒

界面新闻 2025-7-15 16: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