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进中国·高质量发展看山东| 瞰齐鲁,“链”新篇

发布时间:2025-08-24 22:32  浏览量:2

今年第一季度,海信集团在全球首发RGB三维控色液晶显示技术后,高端电视出货量份额从14%飙升至20%,灯条、封装、面板等链上企业也纷纷“吃”到红利。

从一个做代工外贸的地方小厂,成长为“组团出海”的“链主”企业,海信的产业跃迁是山东以开放之姿,搭建产业链共赢新生态的缩影。

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数量位居全国第一、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数量位居第一……在产业经济主战场,山东聚焦19条标志性产业链,正以“链长统筹、链主带动、全链协同”为枢纽,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崛起,在高质量发展之路上向新、向绿、向未来。

向新:以“链”聚势,为链主企业“结亲”

传统产业,是山东的深厚“家底”。

作为拥有全部41个工业大类的“全科生”,山东有100多种重点产品产量居全国前三位。但产业结构偏“重”也一度让山东经济被称为“大象经济”。

“我们没有把传统产业当成‘低端产业’简单退出,而是不断地立足基础优势和发展趋势,优化布局、改造提升。”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副厅长王茂庆说。

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拖拉机工厂总装车间,工人正在装配智能拖拉机。人民网 乔姝摄

“三秋”在即,来自潍柴雷沃智慧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智能农机“天团”已提前开始南征北战。无论在江西赣南的稻田收获早稻,还是到呼伦贝尔的农垦牧场切割牧草,无人驾驶、精准收割等“智”造科技让效率倍增。

“我们已经完成180—340马力全系列CVT拖拉机商品化,实现了农业装备形成更加完整、智慧、高效的CVT技术生态圈。”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拖拉机研究院副院长李德芳说。

在今年5月投产的潍柴雷沃智慧农业智能拖拉机制造基地,平均每4分钟便有一台大马力拖拉机驶下生产线。“年产10万台100马力以上动力换挡及CVT高端智能拖拉机”的高产出,不仅映照着农机智造升级的“加速度”,也意味着山东在高端智能农机生产这一短板正在快速补齐。

“高端不足低端过剩”是我国农机产业长期面临的发展瓶颈。山东在此“赛道”的布局落子已久。

作为国家农机装备产业链“链主”企业,潍柴雷沃依托山东重工集团有限公司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全产业链资源优势,“链”起潍坊、临沂、日照等地农机产业板块,“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已然起势。

2024年,潍临日智能农机装备集群产值达1264亿元,占全国农机行业的1/4。截至今年3月底,该集群拥有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12家、专精特新“小巨人”23家,成为全国智能农机装备“隐形冠军”的摇篮。

为共育产业生态,山东还在全国率先创新实施融链固链“相亲会”。政府是推手,链主来领航,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卡位入链。山东1.8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在全省67个细分产业链上撑起关键环节,与链主一起强壮产业链。

“大象”山东插上了翅膀。近两年,山东“四新”经济投资占比提高约4.4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高约4.5个百分点。

向绿:产业强链,给新能源“找家”

2024年,山东获批国家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区,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1.15亿千瓦,占比历史性超过煤电装机,成为全国东部沿海地区首个新能源装机过亿的省份。

其间,“如何为优质能源产业找到良栖地”成为关键环节。

风电设施装船启航,驶向海上作业点。辛戈摄

走进黄海之滨的乳山南海域,一排排“大风车”凌风而舞,将海上的清洁电力悄然输送至万家灯火。这便是我国单体最大的平价海上风电项目——山东半岛南U场址海上风电项目。

2024年10月26日,该项目全容量并网,实现年发电量45亿千瓦时,年可节约标煤140万吨,减少灰渣、一氧化碳等废气排放约425万吨。

一个项目落地一条产业链。目前,远景能源、海力科技、中天海缆等一批海上风电装备制造龙头企业在这里聚集落地。“上游有央企开发商,中游聚集整机、桩基、部件制造企业,下游配套海上运输、检修、智能运维等业务,努力完成闭环。”乳山市发改局新能源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宋晶晶介绍。

“早年我国风电资源主要集中在西北陆地地区,但‘难消化’的问题始终存在,即本地负荷小、外送难。”海力风电设备科技(威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唐春雷回忆,近年来,具备风力资源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开始开发海上风电。靠海吃风,乳山赶上了这股“新风”。

作为国家一类口岸,乳山港拥有2万吨级泊位和专用发运平台,配备1500吨级龙门吊,可实现大部件就地产、就地出海,打通从厂房到风场的“最后一公里”。一条从“制造端”到“服务端”的风电全生命周期链初具雏形。

政府、企业“两手”相握,产业链筋骨更为强韧。

风电装备是山东新能源装备标志性产业链的细分产业链之一。山东新能源产业行动计划提出,要不断完善核电、风电、光伏、储能、氢能等关键领域的装备制造链条,推动产业配套能力全面升级。

齐鲁大地上,烟台蓬莱、威海乳山、东营经开区规划的三大风电装备产业基地,烟台、威海打造的世界一流核电产业基地,泰安打造的千万千瓦级“储能之都”等,都逐渐成为优质能源产业良栖地。

通过产业链图谱绘制和靶向招商实现产业聚变升级,又以链式服务破解企业堵点痛点,“产业强链”与“环境引力”双向奔赴。

向未来:从“未来赛道”谋“新机”

不久的将来,在沙滩上喝着啤酒看火箭发射,也许会是普通人接触航天科技前沿成果的日常。

8月9日凌晨0点31分,火焰划破黑夜,捷龙三号遥六运载火箭搭乘“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在山东省近海海域点火升空。截至目前,海阳东方航天港已成功保障17次海上发射任务,累计将104颗卫星送入太空。

“东方航天港”号发射船。聂东磊摄

“目前我们已突破20余项核心技术,构建起海上发射产业闭环。”东方航天港(山东)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有关负责人说,从前端火箭生产制造到下游空天信息应用服务,在海阳已形成“集团化”作战局面。

2024年,商业航天首次作为“新增长引擎”被写入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同年出台的《山东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规划》中,预计到2030年,山东力争全省航空航天重点企业达300家。届时,商业航天这一新兴产业链有望成型。

成立于2015年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珞石”),则正在用“机器人+AI”打通无人工厂落地“最后一公里”。

生产线上,冰冷的机械臂挥舞得热火朝天:一台柔性协作机器人本体的装配,通过对流程整体拆解,在机器人“同事”的精准协作下,时间从原本的三天半,被压缩至短短37分钟。

在珞石的生产车间,这是每天上演的“协作跑”。2024年,珞石的工业机器人及柔性协作机器人整机销量超8000台,位于国产机器人出货量第四位,其中柔性协作机器人出货量位居国内第一。

“珞石已吸引上游零部件企业苏州明池、科本电气,下游系统集成商天达航科等20余家配套企业落户济宁,正深化机器人产业链协同创新,加速打造创新型机器人产业集群。”珞石董事长庹华介绍。

截至2024年末,山东拥有机器人上下游企业200余家,全年实现营业收入近300亿元,近三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按照《山东省机器人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计划(2025—2027年)》,到2027年,山东机器人制造产业规模将突破500亿元。

“未来”经济悄然演进,山东以“链长制”为支点,正在撬动从政府职能到行业生态的系统性变革。

(赵强、邢强、徐冬儿、赵晨、顾玉雪、乔姝、郑昕桥、庄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