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O项目实操指南:如何搞定“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股东核查
发布时间:2025-08-26 08:54 浏览量:2
更多IPO财务及税务专业内容,请关注本头条,搜索关键词,阅读专业解读资料,喜欢的也可以点赞。若有不理解的关键点和疑难问题,可以随时评论留言版主当天回复,也可以加微信13439040828咨询相关的会计和税务处理(个人观点,与所属机构无关)
兄弟们,最近项目上股东核查越来越严,尤其是“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这块,简直是雷区中的雷区。监管爸爸的态度很明确:宁可查错,不可放过。别想着用持股少(比如不到0.01%或10万股)来蒙混过关,这条路已经堵死了。
这份指南帮你理清思路,知道该查谁、怎么查、怎么判断。
第一步:搞清楚要查的“爷”是谁?(范围认定)
别瞎查,先搞清楚“证监会系统离职人员”这个框到底框住了哪些人。根据规矩(《发行类第2号》第7条),主要包括以下几类:
核心部队:从证监会机关、各地证监局、沪深交易所、新三板(北交所)离职,还没满10年的所有人员。注意,是所有,不分岗位。
领导干部:从证监会管的其它单位(比如期货业协会、证券业协会、投资者保护公司等)离职的“会管干部”。
资深临时工:在证监会发行部或公众公司部借调累计满1年,且借调结束3年内又离职了的其他单位人员(即使不是干部也算)。
内部调动后闪退的:从会机关、局、交易所、新三板调动到上述第2类单位,却在调动后3年内就离职的非干部人员。
一个常见的大坑:发审委委员算不算?
大概率不算。发审委委员是个临时性、专家性的职务,很多是来自会计师事务所、律所、高校的外部专家。
判断标准:看他的“本体”。如果这个人本身就不是证监会系统的职工(比如他就是某会计师事务所的合伙人),那他单纯当个委员,离职后不算“系统离职人员”。
但是! 如果这个委员本身就是证监会内部的官员被派去当委员的,那他就在核查范围内。
实操忠告:不管算不算,只要你发现股东里有现在或曾经当过发审委委员的,老老实实披露和提示风险,别自作聪明。
第二步:发现了目标,然后怎么办?(核查与判断)
找到了这类股东,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核心是要判断他的入股是不是“不当入股”。这是个老大难问题,因为规则很模糊,很多要靠事实判断。
“不当入股”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利用老身份搞机会:有没有利用以前在会里的职务影响和人情关系,硬蹭来的投资机会?
明显的利益输送:入股价格是不是低得离谱?是不是明着来送钱的?
踩了“禁止期”的红线:这是唯一一条硬规则!证监会人员离职后,有2年的入股禁止期(主要领导是3年)。在这期间,不能投任何拟上市企业。
本人是“不适格股东”:比如他自己有巨额债务纠纷、犯罪记录等。
钱不干净:入股的资金来源违法(比如贪污受贿的钱、挪用的公款)。
实操判断心法:
先看时间:这是最简单的。算一下他离职日期和入股日期。只要入股行为完全发生在2年(或3年)禁止期之后,至少在“禁止期”这一点上就是干净的。这是你第一个要排除的风险点。
再看背景和价格(重点难点):
低风险案例:一个前同事离职后去了某基金公司做投资经理,作为团队成员按公司制度跟投了这个项目,投了几万块钱,价格和其他外部投资人一样。这种有合理背景、金额小、价格公道的,风险相对较低。跟访谈和取证也好说。
高风险预警:
说不清道不明的入股理由:问起来支支吾吾,就说“朋友介绍”,具体怎么介绍的、为什么选他,都说不清。
价格异常:同一轮融资,别人20块/股,就他10块/股。
资金规模反常:他离职时年薪50万,却一下子掏出500万来入股,这钱哪来的?必须重点核查资金来源。
算算利益有多大:虽然核查不看持股比例,但你判断风险时要看。他持股市值上市后可能高达几个亿,那利益输送的动机和风险就极大;如果也就值个百八十万,那风险等级就下降很多。这能帮你判断问题的严重性。
第三步:具体活怎么干?(核查手段)
中介机构不是侦探,很难知道所有真相,但必须用尽手段,留下工作底稿,证明我们尽力了。
访谈!访谈!访谈! 重要的事说三遍。必须面对面或电话深度访谈这个离职人员本人、介绍人、当时的决策人。问题要尖锐:
“您当时是怎么知道这个投资机会的?”
“入股价格是怎么确定的?为什么是这个价?”
“这笔钱的来源是什么?(工资积累、家庭资助、银行贷款?能否提供证明)”
“您在当时项目申报或审核过程中,有没有提供过任何协助或利用过任何影响力?”
取证:获取银行流水、借款合同、资产证明等,验证资金来源。获取投资协议、付款凭证,验证入股价格和条款。
书面承诺:让股东和发行人签署承诺函,承诺其提供的所有信息真实、准确、完整,不存在不当入股情形。这是最后一道防火墙。
总结与核心思想
态度上要重视:别摸鱼,这是持续性的监管重点,会里盯着呢。
范围上要宁宽勿窄:拿不准的就先纳入核查范围,充分披露和说明,让审核员去判断。
判断上要抓大放小:死死抓住“禁止期”这条硬规则;对于软性的“利益输送”,重点看入股背景、价格公允性和资金规模是否匹配。
底稿上要留痕:所有核查程序、访谈记录、获取的证据都要整理好,证明我们勤勉尽责了。
最后记住,我们的目标是:帮客户解决问题、排除雷区,而不是帮客户隐瞒问题、一起踩雷。把活儿做扎实,心里才不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