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鲁迅抽烟都要被投诉时

发布时间:2025-08-26 18:19  浏览量:2

上周的事了:

绍兴鲁迅纪念馆,有一面鲁迅手夹香烟的网红打卡墙。许多游客会到这面墙前打火机或者香烟,拍照打个卡。

于是有人投诉,认为会引导人室外聚集抽烟,会误导青少年。

由于这投诉过于荒诞,所以乍看像个笑话:

鲁迅先生还写阿Q去对吴妈说“我要和你困觉”,会不会误导青少年?

鲁迅先生还写人臆想他人要吃自己,会不会误导青少年?

鲁迅先生还写自己看社戏偷罗汉豆吃,会不会误导青少年?

鲁迅先生还让孔乙己说偷书不算偷,会不会误导青少年?

“我打一个呵欠,点起一支纸烟,喷出烟来,对着灯默默地敬奠这些苍翠精致的英雄们。”——《秋夜》,是不是这篇要索性禁掉?

但类似的事情——指“不符合我趣味的事就要投诉一下”——实在太多,尤其这次还拐鲁迅身上了,才有趣起来。

我自己不抽烟,但我起码知道个基本道理:

在禁烟区,可以理直气壮请别人别抽烟;在非禁烟区,就别打扰人家抽烟——何况还是画里的烟。

至于“抽烟画会引导人抽烟”,属于想多了:拍照打卡玩梗,更像是文创的延伸。就跟此前鲁迅那款背心畅销似的——前几年我去上海书展时,我一个编辑对我说:“现在做文创比做书赚钱。因为买完一本书需要读,而大家都没时间读书;文创买了就能用,还能做装饰。同样买本书,你得花时间读完,还得在社交网络上秀出来,才能显得有文化,还容易被抨击说你装;而买了文创秀出来,立刻就能显出有文化的样子了。”

——当然这本身没问题:大家无非有个参与感罢了。

诡异的倒是:

投诉公众场合不适合自己趣味的事物,俨然成了潮流;以至于看个2D世界的烟,都要投诉起来。类似的事,鲁迅自己预言过了。

“遇见带有会使自己不安的朕兆的人物,向来就用两样法:将他压下去,或者将他捧起来。”

——《论照相之类》。

这种心理是?

喜欢投诉的人中,有一类喜欢通过否定他人行为,来强化自身道德立场,填补自我价值感缺失的焦虑。

抽烟不算犯罪,但当然也不值得鼓励;于是投诉抽烟,大概会让投诉者觉得自己维护了公序良俗,跟抽烟人划清了界限,自我感觉也就良好起来?

但这种行为一旦过了度——比如,公开场合劝阻他人抽烟,算你维护公序良俗;看个抽烟画都能预想出别人可能抽烟,就是控制欲的投射了:控制欲强的人本身都焦虑,渴望通过规范他人行为,来缓解内在不安;控制欲更强的人,会预想别人行为不当,于是自己提前去控制一下——本质是渴望过自己的管人瘾。

鲁迅吐槽过许多人的想象力,“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胳膊”。这位投诉的游客,一看到画里的烟,就能立刻想到现实中的烟,想到现实中青少年可能被误导,所以要赶紧管起来。

为什么这位投诉的游客要替青少年预设一堆想法,然后预先想着“管”呢?

为什么不能是“青少年一看到鲁迅抽烟,便想到他只活了55岁,于是更加不抽烟”了呢?

不难猜测:投诉夹烟画会误导青少年,本质是把青少年当弱智当笨蛋,不明是非,看个烟就想抽烟,需要管起来。

这种心理,鲁迅自己的说法:

“中流的家庭,教育孩子大抵只有两种方法。其一是任其跋扈,其二是终日给以冷遇或呵斥,甚于打扑,使他畏葸退缩,彷佛一个奴才。

所谓读书人,对于后起者却反而专用彰明较著的或改头换面的禁锢。近来自然客气些,有谁出来,大抵会遇见学士文人们挡驾:且住,请坐。接着是谈道理了:调查,研究,推敲,修养,…… 结果是老死在原地方。”

上面提到了:在禁烟区,人可以理直气壮地劝阻抽烟;在非禁烟区,人无权去干涉他人抽烟。这里有个明显的边界。

然而许多人没有边界感,分不清权责,分不清道德与法律,也分不清正义感与偏执。

许多人的不满,仅仅源自“我看不惯”——但“我”并不代表公理。

许多人的正义感,仅仅源自于“我不爽了,需要管管别人撒撒气”。

许多人的并不是想守护秩序,仅仅想消灭异己。

当然咯,有些人稍微聪明一点,知道没法凭自己看不惯,就对别人管头管脚,于是要举着大义的名头,“为了青少年”就是个很好的旗子——他们是否真的代表青少年吗?

还是鲁迅说的:

“长者须是指导者协商者,却不该是命令者。

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倘不先行理解,一味蛮做,便大碍于孩子的发达。

后起的人物,一定尤异于前,决不能用同一模型,无理嵌定。”

鲁迅逝世至今快九十年了。之所以还带着青年气,能得青年们的热爱,恰在于他并不倚老卖老,管头管脚。

世上有太多人比鲁迅小了几十年,思想却老气横秋得多。我很怀疑他们的“替世界执行正义”的做派,是真的关心年轻人的身心健康,还是仅仅想代表青年们说话,过过自己管人的瘾?

说来说去,无非这么句话:

少管一点吧!

“救救孩子!”——鲁迅《狂人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