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技术赋能初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创新探索

发布时间:2025-08-27 08:40  浏览量:1

在数字技术推动教育现代化转型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赋能教育”已从理念倡导转向实践深耕。初中阶段是个体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形成的关键过渡期,综合实践课以跨学科实践、情境化体验、综合性探究等为特征,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山东省滨州市惠民县实验中学将数字技术与综合实践课程深度融合,推动教育场域从物理空间向“数字—物理融合空间”拓展,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建构转型,评价逻辑从经验判断向数据驱动升级。这一教育实践主要是为了“培养具有数字素养、创新精神与社会担当的时代新人”,同时也为其他学校综合实践课程的高质量开展提供一定的借鉴与参考。

构建跨学科、可扩展的实践教学资源

在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实践教学资源的变革是深化综合实践课程改革的关键抓手。数字技术能够打破传统资源的物理边界与学科壁垒,推动资源形态的数字化转换,创新资源整合方式,重构资源供给的底层逻辑。

首先,资源采集的智能化升级。我校利用数字技术,实时捕获社会热点问题、科技应用案例、自然现象数据等多维实践素材,拓展了资源获取的时空维度,保证了资源的真实性、鲜活性与时代性,使综合实践课程能够更加紧密对接社会发展脉搏。在《让视界更精彩》综合实践课中,各小组经过上网调查等方法了解眼保健操的“前世今生”,快速便捷地了解眼保健操的由来、历史、作用及手法,极大地提高了课堂效率。

其次,资源整合的跨学科融合。学校采取语义分析、知识图谱和关联推荐等技术手段建立资源平台,系统贯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在《走进实中》综合实践课上,学生将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各个学科的知识综合运用,使得课堂展示精彩纷呈。

最后,资源供给的精准化适配。学校依托大数据学习分析技术,精准刻画学生的兴趣图谱、能力水平和认知特点,差异化配置实践教学资源。同时在智能算法的支持下,为不同年级、不同兴趣、不同水平的学生量身定制学习资源包,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践行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创新混合式、探究式的实践教学模式

我校系统应用数字工具,重构学生与知识、他人及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

其一,支持学生开展自主探究。在初中综合实践课程中,学校为学生提供数据分析软件等专业工具,引导学生利用数字工具直接操作复杂概念,将抽象思维具象化,从而降低探究门槛,赋予学生更大的自主空间。同时,数字工具的使用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认知发展的过程,学生在工具操作中能够不断重构自身的知识体系,形成对探究项目个性化的理解。在《围炉煮茶,情暖寒冬》一课中,学生利用数字工具体验乾隆皇帝钟爱的“小吊梨汤”的制作过程,兴趣盎然,乐此不疲。

其二,支撑学生参与协作学习。协作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精神,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知识的社会性建构,这正是综合实践课程追求的核心价值之一。因此,学校打造了云端协作平台,设置实时编辑、在线讨论和成果共享等功能,让学生在分布式环境中实现团队合作、观点碰撞与思维整合。

其三,记录学生发展提升过程。过程性记录不仅为教师提供了精准的诊断依据,还能让学生以第三方视角审视自身学习历程。学校利用数字技术自动记录学生在参与综合实践课时的行为轨迹、决策依据和修改痕迹,形成完整的学习档案,同时鼓励学生通过持续的反思调整提升元认知能力。在学校录播室里,《走进孙武》《让视界更精彩》《冬至饺子香》《感念师恩》等由学生参与的综合实践课都被录制下来,每一个精彩的瞬间、值得反思的环节都历历在目,完整的学习档案不断提升学生的反思能力。

建立过程性、发展性的实践评价体系

评价体系是教育实践与学生发展的“指挥棒”。我校为破解传统实践课程评价难题,构建了能够全面捕捉学生发展轨迹的测量系统,在关注综合实践课程学习结果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学生在实践学习过程中思维品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念的发展变化。

第一,多元化拓展评价维度。学校基于初中生综合素养框架,针对综合实践课程设计开发了多维评价指标体系,将创新思维、沟通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难以量化的素养纳入评价范畴,使评价结果更加全面客观地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科学化改进评价方法。学校利用学习分析技术的自动评分系统、眼动追踪的行为分析工具和自然语言处理的内容评估算法,深入分析学生的思维过程与认知策略,揭示表面行为背后的深层机理,减少人为因素的干扰,提高评价结果的说服力。

第三,系统化提升评价功能。发展性评价是一种以促进学习者成长和发展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方式,强调评价应与学习过程相结合,为学习者的进步提供持续的反馈和支持。在发展性评价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为每名学生建立了动态的成长档案,追踪学生在不同阶段的发展变化,帮助教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帮助学生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打造“技术—实践—育人”融合的实践师资队伍

教师专业发展是数字技术有效赋能综合实践课程的根本保障。教师不仅需要掌握基本的技术操作技能,更需要具备将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能力。

一是提升技术整合能力。我校建立了分层分类的教师培训体系,紧密结合教育理论与教学实践,帮助教师深刻理解数字技术的教育价值,树牢科学的数字教育理念,快速掌握各类数字工具的使用方法,提升在具体教学情境中选择适当技术的能力。

二是提高教学创新能力。数字技术虽然为教学创新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同时也带来了方法论层面的挑战。教师应突破传统教学范式的束缚,在技术支持下积极探索新的教学设计思路、师生互动模式和学习评价方法。为此,学校建立了教师创新共同体,促进集体教学智慧的生成,持续改进综合实践课程的教学策略。

三是改变专业发展模式。数字技术在赋能初中综合实践课程的同时,也在重塑教师专业发展的路径。学校因地制宜打造了教师专业发展数字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在线资源、虚拟实践场景和智能指导系统,支持教师根据个人需求灵活安排学习进度,为教师的持续成长提供了技术支持。

数字技术赋能初中综合实践课程,其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工具带来的效率提升与形式创新,更在于其对育人本质的探索与践行。我校在综合实践课程建设中坚持系统思维,通过构建实践教学资源、创新实践教学模式、建立实践评价体系、打造实践师资队伍,有效释放数字技术的教育潜能。未来,我校将持续深化技术融合机理研究,不断优化实践路径,使技术真正服务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国教师报》2025年08月27日第6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