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新声:创演一体化的传统表意美学与当代舞台转化

发布时间:2025-08-27 17:14  浏览量:1

本文据2025年度湖南省社会科学成果评审委员会课题“湘昆传统剧目再出发:保护、传承与创演一体化的实践研究”(XSP25YBZ141)成果显示从理论上确证了湘昆艺术的本质是创演合一的“生命美学”,即将演员的身体作为艺术的起点和终点;随后进一步阐述了“程式”作为脱离了模仿的表意中介的哲思性产物,如何将“意”与“象”融创于自身;进而探讨了传统美学范式在当代舞台转化中存在“技术化”和“导演中心制”导致“传神”内核丢失等问题;最终提出了“返本开新”的理论路向:在当代转化中,应该重新确立“以身为本”、重建观众得以充分审美感知的现代剧场性,并由此为中国戏曲的发展找寻理论路径。

中国古典戏曲之生命,不在文本之静,而在“创生的一体”中。湘昆这一地(湘)声(昆)雅部正声的“合”,便是这一审美逻辑的创生。它不是剧种的简单嫁接,创源(身体、声音、技艺,包括精神气质)本身就是艺术的第一个因素和终极旨归的完型生态,它拒绝剧作—导演—演出的线性生产前提,它需要的是不断上位的、合流的“因”,而非文本的“静”生,文本之“创”不是书斋里的静写,而是时刻面向舞台、面向演员的“潜能”,“因人设戏”不是市井间的量体裁衣,而是审美自觉:演员特异的声音、擅长的动作,乃至于个人禀赋的“戏气”是创生需要捕捉的、激发的“母题”。

这种视域中的“表意”,不同于“表情”“表事”“表意”不针对现实世界,甚至不是“叙说”,其美学旨趣正在于以极度压缩的程式语码搭建一个自足的、有血有肉的意象世界。它的起点、终点,皆是演员之“活体”,主创者提供给它的仅仅是文字,“文字”只是一幅有“白描”的“水墨画”,其间的架构、走向,皆被设定,而真正有血有肉的血肉神采,要和演员一道在“二度创作”中实现,他不是诠释者,而是“作者”,他要拿身体来表演人之“肉”,拿声腔来表演人之“墨”,在身体与声腔的激荡中完成人物内在精神的“肉”塑,唱腔的开合、水袖的合眼、每一个细节的确认,都是创作意图与表演潜势的相互激发与相互成就。而这种一体化流程,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艺术形象,既是剧中人本身的生命形象,也是演员本身的生命形象,是一体相通。这是“创演一体化”的生命气象:艺术的意蕴在表演的一呼一吸间产生和流变,随演员的气韵而聚散,最后抵达观众的胸际。

也因此湘昆的表意美学,乃是一种“身体本体论”,认为人最精微的灵性、精神性,只有通过千锤百炼的艺术化的身体,才可能得到最有力的表述,言语文字于此处皆是苍白无力的,而身体的“语言”——程式则成为达到妙不可言之境界的路径。而作者的创作,不在于词句的堆砌叠沓,而只在“打开”“结构”演员身体能量的“如何”,使之在规范(程式)中爆发最大能量,从而也确保了湘昆非现成化、非现时性,而每一次演出的文本,由于演员当下生命状态细微差别的呈现,也完全不同,舞台的魅力,也在这样“创演一体性”的取之不尽的生命之泉中永续。

湘昆创演一体化表意美学最关键的就是作为这个“中介物”——程式,在中国戏曲审美中,程式是作为从现实逻辑到艺术真实之桥的中介物之一,是超越了模拟主义、高度哲学的表意工具之一,它不是生活的表象,而是对生命情调、神态节律、普遍人性的高度提炼和诗性编码。一招一式,一腔一调,都凝结着历代艺人对“人”的体悟,蓄积着民族的审美集体无意识,程式使演员的表演脱离了日常的、日常化的动作,进入到更具有普遍性、象征性的意象时空之中。

创演一体化的语境,程式不是简单的“填空题”,找到一个现成的程式来对应某一个情节。它是动态的、“创造性张力”的“再编码”的过程。编剧写剧本,他的人物动作和情感的逻辑,已经浸入到程式化思维之中,演员拿到本以后,要反向进行“解码”与“编码”的实践,调动起他全部的艺术积累去“感受”文本中暗藏的程式潜台词,在这个基础上去“活用”与“创用”。同样是“惊愕”的表达,人物身份、人物性格、人物处境,选择的程式群——从凝定到凝视,从气息到碎步快退,从髯口到颤栗发抖,排列组合和内耗力运用,是千变万化的,一个细节,表达的意思就不一样。

这样一个环节,就是“意”和“象”的熔铸过程。“意”是看不见的,它是内在的精神性的;“象”则是看得见听得到的,它是外在的具体程式样态。创演一体的任务就是实现两者的水乳交融,即常说的“以象表意”“意象交融”。程式在这个时候就具有了“语法”的意义,它将无限丰富的情意,赋予以有限而稳定的形式,有了这样的一套“语法”,演员就具备了普遍表达能力,观众具备了进入戏曲的“解译”权,程式化的虚拟时空才获得了比写实时空大得多的自由度,演员一个“圆场”游尽千里,演员几个调度,就从内外时空穿梭,这样一个时空是离开物理世界,指向人心理感受的真实时空,时间和空间不再是一个客观存在的范畴,而变成是人物情绪与戏剧节奏所指向的,主观性的、心理化的“意象时空”。

面对舞台当代化,湘昆创演一体化表意的美学,不是只守成、只“改造”,理论突围的途径是“返本开新”,即返回本体美学,生发其与当下审美意识发生有效交流的新形态。其重写本,不是复古,而是“知道是什么”之后的“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理论立场,应从“身体”与“剧场性”的返归入手。

要树立“以身为核”的转化准则。即一切当代元素的介入,要以演员身体的力道与表意浓度有没有增加,而不是有没有消减为最高标准。“再现空间”向“赋格空间”转变,即舞台美术应成为可对话演员程式化表演、相互激发的舞美空间。灯光要成为切分空间、制造情绪的“视觉乐音”。音乐的创新,要以服务于唱腔的精气神,摈弃宏大配器喧宾夺主的舞台审美观。“以身为核”,要求作者把演员的身体作为整个舞台美学的原点和能量核心,一切都围绕这个核心,共建指向写意精神的能量场。

重建面向现代的“剧场性”。传统戏曲剧场性,建立在一心一意的“审美契约”之上,观者参与想象,共同艺术创造。碎片化时代,重建这种观演关系的可能性何在?途径之一,就是打破“第四堵墙”的幻象,走向对话剧场,但不是走向“互动剧场”的闹腾,而是要在结构上预留“留白”,即对观众有思考和情感参与的激发。例如节奏的当代性,例如程式的陌生化,等等,把观众从戏里“拖”出来,进入对表演、对程式、对文化的审美。观演关系的建构,就是要形成既入戏又出戏,既共情又审美的“现代戏曲观众”,给湘昆的表达美学找一位现代知音。

创演合一的湘昆表意美学,蕴含的是生命即直观、内外合一、虚实相生的东方哲学智慧。剧场转化的当代性思考,需要超越形式优化的思维模式,上升至美学范式、哲学思维、剧场伦理的深层思考,恪守“人的创作”的核心理念,以包容的格局,开拓性地吸收当代舞台的语汇,在中古碰撞的张力之中,重构一种激发深度想象、审美投入的当代剧场形态,湘昆这朵古代艺术奇葩,才能“活”在当下,为世界戏剧的未来,提供东方哲思的解决方案。

作者:周戈,湘南学院音乐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