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声丨AI时代,新文科点亮新赛道
发布时间:2025-08-27 15:22 浏览量:1
潮新闻客户端 执笔 金春华 周林怡 潘璐 实习生 曾思丹
7月12日,2025大阪世博会“浙江周”启幕。现场,浙江的科技代表们以仿生机械臂,与中国美院的书法家们一道,“手”执毛笔,在一片片竹状装置上创作。中国美术学院供图
新学年即将开启,教育部官网最近公示了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从申报的专业类型看,2025年度共申报239种专业,其中不乏人工智能教育、科技艺术、数字治理、区域国别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新文科专业。
教育部2020年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以来,各大院校的新文科建设引人关注。作为高教大省,浙江出台了《普通本科高校新文科建设实施方案》。
近5年,人工智能突飞猛进,为新文科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尤其在今年,以DeepSeek等为代表的新技术迭出,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
在AI迅速发展的时代,新文科建设如何更好地实现文科与科技革命、产业变革的交叉融合?文科教育如何进行价值重塑?
眼下,很多高校学生正在忙着参加2025年大学生新文科实践创新大赛。这一全国在校大学生同台竞技的校园赛事,旨在强化文科专业教学内容与社会实际问题的紧密联系,引导学生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截图
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前不久,2025年浙江大学教学成果奖获奖项目名单公示,引发热议。
入选的项目,交叉学科特征明显,如“文理交叉、学研融合、知行贯通:新文科经济学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逻辑教学的数智化改革与大学生思维能力建设”“‘德育 智育 数育’三育协同的研究生英语智慧教学体系构建与实践”等,也展现了浙大新文科建设的新成效。
今年初,《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提出“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指出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
何为新文科?
教育界、学界的认识日益清晰:有中国特色,立足中国实践提炼原创性理论;交叉与融合,特别是推动人文和哲学社会科学与人工智能等的深度融合;回应社会关切,坚持问题导向。
日前,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组长、山东大学原校长樊丽明等撰文提出:新文科建设正迈入2.0阶段。中国式现代化的提出、教育强国建设的要求以及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浪潮,共同构成了新文科2.0建设的时代背景,也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她认为,在1.0阶段,新文科建设在强化价值引领、促进专业优化、夯实课程体系、推动模式创新等四方面取得突出成效。
浙江传媒学院学生通过三维建模等工具进行创作。受访对象供图
今年,浙江传媒学院新增数字人文、国际新闻与传播两个本科专业。加上之前增设的人工智能、电影制作、虚拟现实技术、音乐剧等专业,该校近年来已新增6个专业,与新文科建设密切相关。
“作为中国话语体系建设直接相关的学科之一,新闻传播教育要守正创新,一方面加强对基本价值、素养和能力的培育;另一方面促进‘文化+科技’深度融合,培养新闻传播人才,讲好中国故事。”浙江传媒学院校长韦路说。
据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统计,2018年至2023年,我国新增文科专业75个,占新增专业总数的40.3%,其中有如“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等服务高水平对外开放的专业,“数字人文”等拥抱新科技革命、体现交叉融合的专业,以及“乡村治理”等助力乡村振兴的专业。
浙江农业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师生参与基层专题调研。受访单位供图
浙江农林大学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国家级一流本科建设专业,设立已41年。“我们在遵循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新理念,持续开展创新实践。”该校经济管理学院院长吴伟光如数家珍:增设和优化了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乡村经营学等一批特色课程;联合乡村振兴研究院和生态文明研究院省级智库平台,定期组织学生“走千村、访万户、读‘三农’”,浸入式开展乡村实践;建设现代粮食产业学院、乡村运营产业学院等实践平台,创新协同育人机制……
走出“象牙塔”,气象万千,处处有机遇。
“我们立足数字经济示范区、建设高能级开放强省等实际,增设了数字经济、跨境电子商务、数字媒体艺术等前沿专业,建立了线上线下的一系列课程,立项了106个新文科相关教改项目。”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表示。
各地各校的新文科建设备受关注。
复旦大学“复新AI实验室”,师生共创发布制作AI传统文化类短视频、AI数字人MV、AI实验性短片等。受访单位供图
两个月前,复旦公布了教育教学改革3.0版。这场改革中,复旦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从传统单一的“专业”转为灵活开放的“项目”。每个项目,可能由一个或多个学科支撑,可以拿到一个或多个学位。通过项目制培养,学生可融合多学科养分,依据兴趣和志向自主选择成长路径。
“科研中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科研项目往往是依据问题设立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突破原有学科的框架,实现更深的学科融合。”复旦中文系副系主任盛益民说。
多年来,复旦的现代语言学交叉研究团队,集合语言学、群体遗传学和生态学等多学科力量,致力于研究人类语言演化等重大问题,目前已有成果发表在《自然-人类行为》等国际权威学术期刊上。
以技术为驱动的学科融合
5月,浙大艺术与科技专业首届毕业设计作品展开展。宋代绘画中女性生活场景可视化平台、用眼控交互和VR技术鉴赏传统山水画……诸多新奇作品,让该专业大二学生陆艺对所学这一新专业有了更直观认知。
“常有人问,艺术生为啥要学科技,怎么学的?”陆艺说,过去她一时答不上来。“现在再有人问我,我会结合这次展出的作品告诉大家,视觉表达与前沿技术深度对话,可以创作出更具融合性与前瞻性的作品。”她告诉记者,他们现在要学艺术理论、美术学等课,也要上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技术、数字人文等课程,并会运用到日常创作作业中。
类似的跨专业深度融合,正成为高校新文科教学、科研方式方法调整一条主线。
一批交叉融合尤其是融合AI、计算机的新课程诞生,更新着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学生开展内容生产实践,培养专业硬核能力。受访单位供图
“以前文科生学计算机,课程大多跟本专业关系不紧密,容易学而不用。现在新文科学生学AI等新技术,明确要求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周葆华说。
让学生学到“干货”,老师也在持续学习。2010年开始,周葆华团队就尝试开展数据新闻、计算传播、智能传播方面的研究,开设了全国首批“新媒体传播”专业硕士项目。近年来,生成式AI火爆,他与团队又开发“智能新闻传播”等新课程。
据悉,复旦今年又获批14个“X+AI”双学士学位项目,累计总数达41个。
一种更轻量化的培养路径广受欢迎:微专业。它聚焦前沿科技、产业需求和交叉学科等新方向,通常只需修读10个至15个学分,不授予学位。
“转专业或辅修、双修的成本对我而言比较高,微专业正好。”宁波大学日语专业毕业生张纪中现供职于一家外贸公司。学校开设的跨境电商微专业,对他帮助很大。
今年3月,教育部发布“双千”计划,推动高校开设1000个微专业。这大大增强了新文科的竞争力。
“微专业,正是面对社会急需复合型、实干型人才的快速响应之一。”省教育厅高等教育处相关负责人介绍,我省新文科建设注重产教融合,已推动建立浙江工商大学中国跨境电商学院、浙江传媒学院华策电影学院、浙江音乐学院数字音乐现代产业学院等一批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
浙师大“教育数字化与人的现代化”实验室内,学生正在进行跨学科研究。受访者供图
新文科研究范式在不断丰富,如新型文科实验室的诞生。去年8月,首批10个浙江省高校文科实验室立项建设名单公布。
这个暑假,浙江师范大学一实验室内,教育学院博士生陈张泽正与计算机学院的同学合作开展实验,目标是“给老师们找个个性化的智能助手”。
这是陈张泽参与“智能化教育资源生成与评估系统”项目第三年,他已成了实验室“常客”,能熟练运用工程设备、计算机等工具做研究,“现在的实验室,不再是理工科的专属。”
该学院学术副院长朱佳介绍,该校的“数智文教与社会发展实验室”被列入首批浙江省高校文科实验室立项建设名单,融合了教育学、国际治理、数字经济等多个学科领域力量,能为跨学科研究提供从设备到理论的综合支撑,搭建了教育与技术之间的新桥梁。
以价值为引领的文化自信
2025大阪世博会“浙江周”上月的启幕现场,浙江的科技代表以仿生机械臂,与中国美院的书法家一道,“手”执毛笔在竹状装置上创作,引得观众纷纷拍照。中国美院副院长韩绪说,将持续探索艺术、设计与科技融合的无限可能,为社会创造更具价值的文化成果。
接受“科技挑战”同时,新文科建设坚守“人文校准”。
我省目前已立项763部(套)“新工科、新农科、新医科、新文科”教材,新文科相关教材是重点之一。
今年春季学期,很多学生用上了新教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是“中国系列”原创性教材建设的首批标志性成果。
“建立中国自主知识体系,去解释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实际案例,难度当然大,但我们要勇敢迈出第一步。老师们不仅要学习新教材、新体系、新话语方式,给学生上好课,也要快速学会用新体系做研究,助力提升文史哲经基础学科拔尖人才自主培养质量。”浙江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杜华说。
浙江大学古籍研究所和人工智能研究所合作研发的敦煌残片缀合算法和工具平台。受访者供图
敦煌文献、甲骨、简帛等,是记载中华文明的基础材料,但出于各种原因断裂成了一块块残卷或残片。以前的缀合工作全靠人工。2021年,浙大文学院张涌泉教授和人工智能研究所所长吴飞展开合作,研发了敦煌残片缀合算法和工具平台。
“通过人工智能,我们不仅能把敦煌残片拼起来,也能把古文献研究和计算机学科‘拼’起来。”该研究所副教授窦怀永说。
吴飞也直言,“人工智能像蒸汽机一样,是一种革命性工具。但人工智能引入其他学科,不能直接生搬硬套,而是要按照学科特点有机融合。”
采访中,有专家提到,一些学校缺乏激励机制以鼓励师生学习、研究新技术。南昌大学教授王卫明说,这些“时差”问题也来自路径依赖。建议文科专业师生主动学习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积极使用前沿技术成果,主动融入文化等具体产业中,以保持敏锐的专业“嗅觉”。
南昌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王卫明开设融媒体报道课,指导学生运用数字人尝试融媒报道。受访对象供图
更关键的,文科要保持主体性和自主性。
“文理融合,不是说要把外语系学生变成工程师,而是要能和讲外语的工程师进行快速有效沟通。”前不久,宁波大学德语专业毕业生黄益加入职了一家电气设备大型跨国公司。从学生到职工的转变,让他对新文科有了最直观感受。
浙江传媒学院副教授王翎子在“人工智能+新闻”微专业课堂上,发现学生的作业“充满了AI味,缺乏人文味”。她劝诫学生:“AI不是万能的。算法不能代替人文精神。”
“新文科建设不能简单等同于技能培养,人应当成为技术的‘提问者、互动者、选择者、判断者、校准者’。我们要培养的,是具有人文关怀、知识底蕴和硬核能力的人才。”周葆华说,人文情怀与科学精神,缺一不可。
山东大学教授、全国新文科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胡友峰表示,文科以人本主义与创新思维引领技术发展方向,赋能科技发展的底层架构,为科技决策划定伦理边界,从而有效抵御文化多元化对道德秩序与伦理观念的冲击,为复杂系统治理提供人文基因。
“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