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陈云决心为瞿秋白平反:《多余的话》决不是叛变的自首书
发布时间:2025-08-27 17:00 浏览量:1
陈云之所以在党内外,甚至国内外都享有崇高威望,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的道德操守和人格魅力。这一点,从他为瞿秋白、张闻天、潘汉年等人的平反工作中可窥一斑而知全豹。尤其是对于早前牺牲的瞿秋白,更能体现。
1935年,瞿秋白被国民党军逮捕,从容就义,时年36岁。前一年的一月份,瞿秋白按照中央指示,从上海抵达苏区。由于政治上的分歧,瞿秋白在党内已经被边缘化。十月份,国民党对苏区进行了“围剿”,出动了几十万兵力,誓要将红军一网打尽。
迫于形势,红军开启了长征,瞿秋白则奉命留守江西苏区。这个任务,明眼人都知道是九死一生。可身为宣传部长的瞿秋白还是服从决定,履行自己的责任。
敌众我寡,留守红军很快就撤离了瑞金,逃往密林深处。战事不利,瞿秋白又是一介书生,并不适合游击环境,多次生病。1935年2月11日,瞿秋白、何叔衡等人本想经福建、广东,转入香港治病。可没想到的是,敌人在福建长汀县设下重兵,俘获了瞿秋白等人。
本来瞿秋白伪装了身份,可在叛徒郑大鹏的指认下,瞿秋白的身份暴露,被关押在福建长汀。五月份,国民党还派特务对瞿秋白劝降。
然而,正气凛然的瞿秋白严词拒绝。六月二日,蒋介石电令蒋鼎文:“瞿匪在闽就地枪决,照相呈验。”半个月后,瞿秋白牺牲在长汀西门外罗汉岭下,这便是瞿秋白同志牺牲的大致过程。
临死之前,瞿秋白在狱中用五天时间,写下了2万字的长文——《多余的话》。这篇文章,以“自白”的形式、细腻的人生追忆和沉重的忧思,表现了瞿秋白牺牲前的精神世界,真正达到了“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境界。
不过,人虽死,留下的争议却很多。《多余的话》是国民党主动刊载在报纸张的,他们之所以披露,也不是心善,而是国民党将这篇长文看作是瞿秋白的“自首书”。蹊跷的是,国民党又不将瞿秋白看作是叛徒。在中统主办的《社会新闻》上,有编辑的按语,上面写道:“瞿之狡猾恶毒至死不变……”
由此可见,在国民党的眼中,瞿秋白没有投过降。其实,这个道理非常之简单,假如说瞿秋白投降国民党,又怎会身死长汀呢?逻辑上,就无法自圆其说。
留下的争议,主要还是《多余的话》中有些消极、悲观的内容。在文章中,瞿秋白非常自责,在担任政治局书记期间,自己没有力量反对王明的错误路线,致使革命遭受损失而难过,对不起“领袖”这个称号。
其次,瞿秋白被捕时,红军处境艰难,几乎到了生死存亡的边缘。对于未来,人们看到的是一片黑暗,瞿秋白这才会怀有莫大的悲观情绪。
建国初期,瞿秋白烈士的身份毋庸置疑,几乎在党内得到了共识。可特殊时期崇尚颠覆一切,否定一切,对烈士渴求过高。于是,瞿秋白一事重新又抬上了案桌。悲哀的是,无法无天的“红小将”还砸坏了瞿秋白的墓地。
改革开放后,陈云主持平反工作,将瞿秋白平反一事提上了日程。最终,经瞿秋白生前好友的认定,确认了瞿秋白烈士身份。后经中央同意,有关部门还召开了瞿秋白就义四十五周年座谈会,重建了墓地,肯定了瞿秋白光辉的一生。
陈云还定下基调,称:“《多余的话》内容虽真,但不是自首书,而是秋白同志的真实写照。”
参考资料:
《瞿秋白的评价问题》 东吴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