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波随笔 | 李晓峰的“海上繁花”
发布时间:2025-08-28 07:25 浏览量:1
上海台风登陆这天,我和李晓峰约在震旦博物馆见面。风雨很大,但我们都没有爽约。李晓峰是我十分欣赏的一位艺术家,最初,我是因为他和Lacoste合作的瓷衣而关注到他的,并且在以往一些讲座中,我常用这件作品,来阐释国际品牌对中国瓷文化的挖掘,以及它们如何通过与艺术家的合作来培植品牌文化魅力。每次,这件作品也总会成为课堂上吸引眼球的亮点。
得知震旦博物馆举办李晓峰的个展“海上繁花”,开展第二天就已兴致前往过一次。虽然展览场地规模比想象中要小不少,但丝毫不妨碍每一件作品都值得细细品味。更幸运的是,在离开前,遇到震旦的黄馆长,并从他口中得知李晓峰正在上海,尔后又通过策展人联系,约下了这次与李晓峰面对面的对话。
我和李晓峰相会在展览的第一件作品《水月》前,这是他今年展前创作的最后一件小作品。不锈钢丝焊接下,一块块打磨好的瓷片打孔串联,缝制成飘逸的衣袂。那片片蓝白,脱离了原初的器型,化作流动的文化符号,既颇有历史的厚重感,又透露出一种别样的现代艺术张力。
纵然是静态的形象且没有人的细节形态,却能从服饰中让人感受到其凝神遐思,聆听世间、充满善与美的动态。我想到维纳斯的美感,但并不愿用“东方维纳斯”来描绘眼前的这件作品,她就是她,她的东方气息是如此强烈,是一种鲜明的“后东方主义”,无比浪漫的,同时又带着清醒的思考。
碎瓷片是李晓峰作品的外在特点,而他通过破碎想要讲述的,显然是另外一些更具能量的内容。在他眼里,这些碎片即使碎裂、无名,依旧是独立的艺术个体,也是各自时代的文化存证。通过转化与重生,他希望从破碎中透出灿烂,同时也警示着直面破碎的重要性。想来,正是这种面对真实的尊重,让他的作品如此立体,也才让碎瓷片展现出能够凝聚成铠甲的力量。
同样创作于今年的《前行》,呈现着一个迈步前进的人形雕塑。身体由碎片组成,既让我想到人本无完人,又感知到其所指代的历史与时代负载的隐喻。李晓峰用不同弧度、大小的瓷片,拼接出动态感极强的双腿姿势,仿佛传达着在沉重阻力中寻找前进的缝隙。
又忽然感触,这些作品仿佛也在谈论命运——即便命运初始时给到的是稀碎的牌,也不代表命运便能就此决定下一个人。面对破碎、利用破碎,从破碎的缝隙里也应竭力寻得新生,编织出通达的路。因为,“破损不是终结,而是力量的起点”。
如果说直面破损需要勇气,那么敢于打破亦是如此。而眼前,通过与这位谈吐儒雅、思想深邃的艺术家的交谈,我感受到他正有如此勇气与风范。求学时期从师范到央美的转折,从孜孜追求学院艺术到将它们视为束缚有意保持距离,他敢于追求,也敢于放手,不随波逐流,而总是选择着孤独却也充满力量的创作之路。
就算谈到2006年他被红门画廊的布朗先生看中,自此走入商业与艺术的交汇处并走上国际舞台,他也未流出什么自满的情绪。反而,他略有所思的看着我说,“当时如果没有走入商业和订单,用这些年再做一些其他作品,可能又会不一样。”
成名于国际,却不谄媚于国际,我想,当代西方的看中于他而言并不仅仅是一股暖风和阳光,他同样也清醒的感知着其中某种“寒”,而在那样情境下的他,选择用一片片蓝白的变幻身姿,用一种时尚的表达,将中国艺术家的人文态度、将中国瓷中蕴含的家国天下送上国际交流的平台。他将之自视为肩上责任,有一股文人风范,亦是一种对艺术本真的执着坚守。
回想我见面之初频繁与他提到的那件Lacoste瓷衣,以往只觉是国际品牌与中国陶瓷跨界的巧思,而此次与作者对话,又让我觉得,在这种被反复提及的惊艳背后,会否也有着他想要努力打破的标签?
踱步展厅,一次次被这些碎片及重构的身姿所吸引。这些曾经被时间冲散的碎片,在他的手中超越原始物性,就像是一段段历史的缩影,被重新编织进当代文化的脉络中,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就像李晓峰自己认为的那样,在重新组合这些瓷片的过程中,他完成的其实是与无数古代民间匠人间的一次一次跨世纪合作。
世事的沧桑,历史的沉沦让掩埋在地下深处、散落在天南海北的碎瓷片以另一种形式呈现着,这种形态既是对传统的致敬,也是对现代审美的挑战,李晓峰的作品体现出现代性在传统土壤中的自然生长,也回应了当代社会中对文化传承与身份认同的持续关切。在这一过程中,历史不再被静置,而是被转化为流动中的文化记忆,引发观众对传统、身份与现实之间复杂关系的再思考。
我问李晓峰,他使用的这些瓷器都是从何而来?他笑着说,自己也算是收藏者,为此甚至专门腾出房间。想来,今后他一定还有很多的创意与灵感将通过那些碎片讲述,在打磨与缝隙之间,在重新组合的过程中,唤醒瓷片,也唤醒大家对文化记忆的重新解读。正如他曾说的,“古老文明在碎裂中警醒!从而改变的是中国,世界和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