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英雄丨初保兴:一朝着戎装 一生家国情

发布时间:2025-08-28 09:54  浏览量:1

“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年轻一代更要勇敢冲锋,继续奋斗下去国家才能继续强大,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

“做共产党就不能怕死,共产党员不怕杀头。”说起入党时心中的信念,今年已经99岁的初保兴眼神里依然透露着一股坚定。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他一生无悔的选择。

1926年,初保兴出生在烟台市海阳县泉水头村一个农民家庭。他亲历多次战争,是一位从烽火硝烟中走过来的老战士。

说起为什么入党,初保兴的理由很实在:“日本鬼子太坏了,他们到村子里杀人放火、抢东西、欺负妇女,群众的日子过得太苦了。”抱着“不让人民受苦”的这个念头,1944年,初保兴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开始从事地下革命工作,那年他才18岁。

从那时起,动员青年参军、组织群众支援前线的队伍里总活跃着一个年轻的身影。在与敌军周旋的艰苦岁月里,初保兴参与过埋地雷、抬担架,还带头和敌人“抢麦子”,断敌粮草。

“那时候,日本鬼子在我们县一带活动,非常猖獗。县里干部就商量着给他们断粮,不让他们吃饭。”提到“抢麦子”,初保兴的情绪一下就上来了,脸涨得通红。他回忆,麦子快熟的时候,战士动员群众趁夜下地,背上绳子、拿着镰刀抢收。为了阻击日伪军出来搞破坏,他们便在路上挖壕沟、埋地雷、设陷阱。“炸了他们几次,他们就不敢出来了,只能从里面打枪吓唬人。”初保兴激动地说。他至今仍清楚记得日本无条件投降那一刻的心情。“知道消息之后,高兴啊!日本投降了,不打中国人了,中国人也不打他们了。和平,多好!”

“没有牺牲就获得不了胜利。”这是初保兴常提起的一句话,只要能让大家过上安稳日子,他吃再多苦都可以。抗战结束后,初保兴并没有停下脚步。1946年,他到胶东公学学习,组织发动学生参加学习和生产;1948年,他正式参军入伍,投入解放战争;1950年,他又赶赴朝鲜战场。在朝鲜,初保兴和战友睡防空洞,吃高粱米,身上的棉衣仅剩一层棉皮,有时候抓一把雪就着面咽下肚。在这样艰苦的作战环境下,初保兴与战友坚持到最后。

1958年,部队修建青藏铁路时,初保兴被调到青海省社教工作队任队长。那段时间里,初保兴身穿短裤,脚踩雨靴,饿了啃土豆、渴了喝青稞水,他和大家一起以血肉之躯挑战极限。在关角山隧道施工时,初保兴遇到塌方,砸伤腰部,造成七级伤残。之后他便转岗到卫生队工作,继续默默奉献。

“叫我干啥我干啥,服从命令听指挥。”这种军人本色贯穿在初保兴的前进道路上,无论是在战争时期担任儿童团团长、宣传员、文书、教导员,还是后续参加各项工作,他始终忠诚履职。

烽火岁月,家国难两全。母亲和女儿病逝,初保兴都未能陪在身边,他将青春与热血全部献给了党和国家。回忆着过去,他言语间有对家人的亏欠,但更多的是对山河无恙、国泰民安的坚定守望。

“有吃的、有喝的、有工作,现在大家的日子多幸福。”苦尽甘来,这位老兵摩挲着手中的勋章,眼神温柔。他说,他们那一代人只是做了应该做的事。但正是千千万万个“初保兴”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他们生长于苦难的年代,却以非凡的勇气和坚定的信仰,扛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用血肉之躯铸就民族自强的脊梁,用无悔青春换来今日的和平繁荣。

记者:杨玉洁

摄影:陈阳

编辑:孙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