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与刘备并肩作战的太史慈,为何不追随刘备呢?

发布时间:2025-05-21 10:47  浏览量:2

193年,太史慈单枪匹马,杀出重围,来到平原,拜见刘备,请求刘备去救北海孔融。

刘备大喜: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吗?

于是,刘备以三千精兵配合太史慈,击败管亥,解了北海之围。

太史慈能单枪匹马杀出重围而来,其勇武已经展现得非常充分了。

刘玄德素来求贤若渴,又有能吸引人才的个人魅力,本应能留下太史慈,使之与关羽、张飞并列,成为帐下虎将。

况且,太史慈信义闻名天下,刘玄德也是信义素著,二人本应是惺惺相惜,一见如故的。

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太史慈都应成为刘备手下另一虎将了。

然而···二人的缘分却到此戛然而止,再无交集了。

太史慈,为何没有跟随刘备呢?

对此,最常见的说法是:当时的刘备,实力太弱,职务太低,太史慈是看不上的。

确实,当时的刘备,只是一个平原国相,职务不高,地盘很小,实力很弱,平台很小。

太史慈好歹是青州名士,这样的小平台,太史慈看不上似乎是很正常的了。

所以,刘备当时实力太弱,平台太小,被许多专家、朋友认为是太史慈没有跟随刘备的主要原因。

然而···这样的说法,经不起历史事实的考证!

太史慈,是直到195年才渡江去找刘繇的,而在那之前,太史慈或是跟着孔融,或者是没有为任何人效力,总之,他一直没有得到明主。

而在194年时,刘备先是成为豫州刺史,后又成为徐州牧。

那时的刘备,坐拥户口百万的富庶徐州,已经是天下数得着的强者了。

况且,当时的徐州,还有与太史慈关系紧密的孔融等人,又离他的青州老家近!

然而,太史慈却依然渡江去找刘繇,不愿为刘备效力!

显然,太史慈不愿为刘备效力,当然不是因为此前刘备的实力太小!

其实,太史慈在见刘备的第一句话,就已经表明:刘备团队不是他的菜。

慈,东莱之鄙人也,与孔北海亲非骨肉,比非乡党,特以名志相好,有分灾共患之义。——《三国志.太史慈传》

太史慈介绍说:我是东莱人,与孔融不是骨肉,也不是同乡,只是为了报恩才帮助孔融的。

太史慈是为报答孔融照顾他母亲,才前去帮助孔融,并不是要做孔融的下属。

太史慈要投的团队,是自己本郡同乡的团队!

其实,太史慈的这一择主标准,在当时是完全合理的。

当时,各个团队的核心成员,都是以血缘、宗族或地域为纽带的。

袁绍团队,是由冀州士人和颍川士人为主。

曹操团队,则以诸夏侯曹宗族和汝颍士人为主的。

刘备团队,当时则以河北派为主,后来融入了荆州派、益州派···

孙策团队,以孙氏宗族、淮泗人士及江东士人为主···

显然,这些团队的特点是:以主公自带的宗族或同乡,联合所统治区域当地士人,构成核心团队。

当时的刘备团队,核心成员几乎完全来自河北(关羽虽是河东人,但也是长期生活在河北)。

太史慈是青州人,他既不是河北人,也不是刘备所统治区域的人士,自然即便加入刘备团队,也难以进入核心圈子。

所以,194年,太史慈不留在徐州,反而要远渡江东去投靠同乡刘繇。

当然,即便如此,以太史慈之重义,如果刘备真能拿出后来对诸葛亮“三顾茅庐”的诚意,太史慈未必不会相投。

然而,刘备似乎并没有这么做。

之所以如此,其因有三。

1、刘备对太史慈的需求不是非常大。

当时的太史慈,除了自身的能力外,没有太多额外资源能带给刘备。

对于已经拥有了关羽、张飞这样“万人敌”的刘备来说,太史慈的勇武似乎吸引力不是非常大。

2、当时的刘备尚不具备吸纳名士进入核心团队的条件。

刘备虽然自称是汉室宗亲,但其实终究是“织履小儿”。

刘备核心团队的成员,关羽、张飞,甚至包括后来吸纳的糜竺、赵云等人,当时的身份、名望原本也都不高。

这是一个同时出身寒微,需要彼此抱团才能出人头地的团队。

而这样的团队,对于出身不同的人物是比较排斥的。

当时的刘备团队,已经与一些名士有了合作关系,比如陈群、陈登,甚至得到了这些名士的大力支持。

然而,即便刘备与陈登相互欣赏,即便陈群也在刘备做过事,但这些人都始终没有融入刘备的核心团队,后来也都离开了刘备!

而大家也都知道:后来诸葛亮刚加入核心团队时,也受到过关羽、张飞的质疑。

显然,当时的刘备,无论是个人名望还是能力,都还没有吸纳名士加入核心团队的能力。

太史慈,当时也已经是青州名士,名望在刘备之上。

当刘备为“孔北海也知道世间有刘备”而兴奋不已时,孔融已经多次主动致意、结交太史慈了···

显然,当时的刘备,尚不具备吸纳名士进入核心团队的能力,既无法吸纳关系更加紧密的陈群、陈登,也无法吸纳太史慈。

3、挖太史慈,不符合刘备当时的整体战略。

当时的刘备,身边已经有了关羽、张飞这样的“万人敌”,与赵云也已经深相结交,勇者是不少的。

但当时的刘备,最缺乏的是社会资源:地盘、人口、兵马、钱粮···

这些资源,自然都掌握在有名有势的人手中。

所以,搞好与青徐等地权势人物关系,争取从他们那里获取社会资源,是刘备最迫切的任务。

而孔融,则是当时权势士人中的“意见领袖”之一,很有影响力。

亦自许大志,且欲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自於海岱结殖根本,不肯碌碌如平居郡守,事方伯、赴期会而已。——《三国志.孔融传》

而当时的孔融,坐拥北海,也有“举军曜甲,与群贤要功”之意,也想要自己干事业。

显然,孔融主动去结交太史慈,其意图是想要把太史慈收入帐下!

这种情况下,刘备如果去邀请太史慈加入自己,不是要挖孔融的墙角,与孔融为敌吗?

所以,在有关羽、张飞的情况下,再加入一个太史慈,收益不是特别大,但却可能影响与孔融“意见领袖”的关系,风险却很高。

这个情况下,不去挖太史慈,才是比较明智的选择呀!

那么,太史慈,后来为何会投孙策呢?

孙策,同样不是太史慈的老乡,更不是太史慈的同宗呀···

确实,太史慈加入孙策,并不是很容易。

孙策的核心团队,是淮泗人士及江东士人,太史慈并不在其中。

所以,当孙策让太史慈去招纳刘繇旧部来投时,众将都认为太史慈从此一去不返了。

然而,孙策终究是搞定了太史慈。

这是为何呢?

1、孙策对太史慈的需求极强。

孙策对太史慈的需求,是极为强烈的。

这倒不完全是因为太史慈本人的勇武,也是因为太史慈能带来的额外资源。

当时,刘繇已死,刘繇的余部仍然数万,兵力很大,且继续与孙策为敌!

而孙策要一一讨伐,费时费日,要招降,则名分不足。(孙策当时是以袁术的名义来江东的,而刘繇是朝廷任命的扬州刺史,孙策在政治上比较被动)

而太史慈当时在刘繇旧部中已经极有威望,而且,太史慈“又为山越所附”,如果能得到太史慈相助,就能够较快解决掉这些问题,加速对江东的平定和稳定。

因此,孙策极为重视太史慈的价值,在各个方面都想了特殊方法。

2、孙策对太史慈的诚意。

孙策擒太史慈后,以朋友之谊相交,称“今后的事我与尔共闯”,推心置腹。

随后,更是以信义相交,大胆放太史慈回去招纳旧部来投,对太史慈展现出格外的信任。

对于重信义的人来说,以信义相交,是最能打动人心的。

因此,太史慈遂归顺了孙策。

3、孙策对太史慈的任用。

然而,如前所说,太史慈既非淮泗集团人士又非江东本地人,在孙策集团中孤孤单单,总不可能待得好。

孙策也考虑到了这一点。

不久,孙策分海昏、建昌作左右共六县,并以太史慈为建昌都尉,兼治海昏,并督诸将共拒刘磐。

也就是说,孙策给太史慈搞了一个“自治区”,让太史慈自行负责对刘磐的骚扰。

后来,《三国志》没有把太史慈与其他江东虎将并在一传,而是把他与刘繇、严白虎等军阀并在一传,可见太史慈当时的独立性。

如此,太史慈既有了用武之地,也不必与淮泗、江东将领过多的交往,可谓完美。

从对太史慈的吸引、激励、使用来说,当时的孙策,在用人之能上,超过了刘备,至少是超过了在徐州时期的刘备!

刘备与太史慈擦肩而过,是因为:不适合。

虽然太史慈用信义勇武之能,虽然刘备有仁德雄才之名,但是,双方不适合。

不适合的,错过就错过了。

只要像刘备、太史慈一样,不停地在局中闯荡,不退出牌桌,就总能遇到合适的。

合适的,才是最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