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大宛设计:对待未来,“心眼”要大点

发布时间:2025-08-28 10:07  浏览量:1

Preface

在2025年摩登上海设计周暨摩登上海时尚家居展上,构架FRAME联合 Design of Designers (DOD),特邀大宛设计创始人佘宛婷策展,共同呈现以 "TOMORROW PRODUCT" 为策展核心的“大开眼界”展厅。

在经历了漫长的功能主义时代后,设计正逐渐回归人本。

"TOMORROW PRODUCT"不试图描绘一个明确的“未来蓝图”,而是通过一个“眼睛”形状的空间构想,引导观众进入一次关于感知与意识的练习:去看,去感受,去暂时搁置对功能、风格与定义的执念,重新关注那些更柔软、更模糊、更富张力的设计语言

在本次专访中,我们邀请策展人大宛设计分享其对展览构思、设计理念及可持续发展的深刻思考。我们也期待通过此次展览,与观众一同探讨:设计的“未来性”,是否也包含了对人之本能感受力的重新肯定?

佘宛婷

LEED.AP 大宛设计创始人

大开眼界的策展思考

视觉与感知的共鸣

FRAME

您期望观众在初次进入展厅、停留体验以及离开展区时,分别带走怎样的感受与思考?

佘宛婷

在构思展厅时,我们希望在拥挤的展会环境中打破常见的长方体布局。观众从远处便能感受到展厅独特的轮廓,走进其中后能够自然而然地体验各品牌呈现的“未来产品”。整个动线的设计让观众的步伐顺畅而沉浸,同时也让展厅本身成为一个象征未来的场域。

我们希望观众在离开展厅时,能带走趣味与惊喜,同时对未来设计产生更多想象,对日常生活与情感体验获得新的理解

这里的“眼睛”不仅是视觉符号,更是一种“感知觉醒”的隐喻,也是“心眼”这一古老概念的当代诠释。在构想“TOMORROW PRODUCT”时,我们意识到,“用心感受”和“开阔眼界”指向一种超越视觉的深层感知,一种融合感官、情感与直觉的基础能力

设计不是僵化封闭的,它应当具有适应性,能够持续进化、不断变化。

大开眼界展厅效果图

因此,我们将这个理念具象化为一个超尺度的空间装置:轮廓如眼帘般开合,划分内外;弧形动线引导视线流转,邀请观众进入更专注的观看状态;中心区域则凝聚为视觉焦点,如同“心眼”洞察的核心,激发观众以瞳孔放大般的专注度去捕捉设计中的微妙与可能

它邀请观众暂时搁置对“未来产品”的预设定义,回归本能纯粹地去“看”、去“感受”。对感知本身的敏锐与珍视,正是设计通向更具温度、更人性化未来的关键。

大开眼界展厅效果图

FRAME

本次展厅将展出十一组先锋设计品牌,呈现对“未来产品”的多元回应。在品牌展示及空间布局上,您有哪些特别的策展考量?

佘宛婷

在“大开眼界”展厅中,我们以“设计之眼”为核心,采用环形动线串联十一组先锋品牌,带领观众展开一场多维度的探索。十一个品牌从不同角度回应“未来产品”的主题,不仅呈现视觉上的震撼,也诠释了材质的突破、科技中的人性温度、情感的本能交互、文化的未来转译以及可持续的生活理念

在空间营造上,我们通过光影的律动、材质的对话与互动装置的加入,在统一的空间氛围中创造出丰富层次,使每一件“未来产品”都能在独特语境中获得新的解读。我们希望观众不仅仅是看见作品,而是能在沉浸式的体验中触发更深层的思考。

最终,个体的感知将汇聚成一个关于未来生活可能性的完整故事,使作品超越视觉表象,转化为真实的体验与共鸣。

大开眼界展厅效果图

文化要直给,功能要留白

在新旧之间寻找呼吸空间

FRAME

您曾提出“文化要直给,功能要留白”。这一观点很有启发性,如何平衡“直白”所带来的信息明确性与“留白”赋予的自由解读空间?

且谈谈它在实际项目中是如何落地的?

佘宛婷

“文化直白,空间留白”一直是我们坚持的核心理念。所谓“文化直白”,就是在设计中清晰而坦率地传达品牌的文化立场,让进入空间的人第一时间感知到它的精神内核;而“空间留白”,则是为未来保留自由与弹性,让空间能够在时间的推移中持续生长

以「RERY 时尚生活馆」为例,“文化直白”首先体现在对场地肌理的尊重与回应。项目坐落在淮海中路稀缺地段,却隐于盖司康公寓之中,带着一种都市的隐秘感。更特别的是,它曾是银行旧址,遗留了大量工业化的原生材料——暗红色锈蚀钢板、不完美却极具张力的混凝土天花板等。

我们并没有刻意掩饰,而是让它们成为空间的底色,用真实去塑造氛围。这种对“真实”的直白呈现,本身就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态度。

RERY 时尚生活馆 © yuuuun studio

“功能留白”则面向当代生活的开放性设计。

在 RERY 中,约四成的地面区域不设固定装置,可以在数小时内切换成快闪秀场、讲座区或市集;天花板预留了轨道灯接口,墙面隐藏着大量电源点,化妆区也可在私密与派对氛围间自由切换,为临时布展和多场景运营提供了便利;而中央的镜面装置与“灯塔”屏风,并不预设唯一功能,而是成为可被品牌不断书写与创造内容的舞台。

对我们而言,“功能留白”不是设计的终点,而是一种责任——为使用者与未来变化保留“成长的缝隙”,让空间在不同时间节点都能生长出新的生命力。

FRAME

在via·1719 吴良材新视场与茂昌眼镜等项目中,您如何在空间设计中平衡新与旧、消费者心理与集体记忆,让商业功能与文化氛围自然共存?

佘宛婷

在南京路长大的经历让我对城市记忆有特殊情感。于是参与via·1719 吴良材新视场和茂昌眼镜等项目时,我们就将核心思考放在如何让新与旧、商业功能与文化氛围自然共生的平衡上。

我们选择为老建筑“佩戴”一副巨型眼镜装置,这既是向吴良材老字号品牌基因的直接致敬,更是一种将历史符号融入现代语境的直接转译,变成了新一代的街头的集体记忆与当下的城市风景

via·1719吴良材新视场©️ yuuuun studio

在室内设计中,我们延续了吴良材三百年的“琢玉”匠心,以“良才工厂”为概念,将精致雕琢融入现代工业风。传送带、千百镜、研磨器等互动装置让历史与当代在空间中对话,光影与材质的变化也让观众从旁观者转变为沉浸式的体验者,从而形成一种基于共鸣和情感的消费方式,让品牌年轻化的表达更具触感和共情力

同时,我们保留了空间的灵活性,以工业手脚架构建策展式商业空间,能够支持跨界联名与多样活动。

新旧交融、文化与商业自然共存,观众可以在历史记忆、匠心精神与当代生活方式之间找到自己的情绪共鸣,并感受到空间带来的持续创新可能性。

FRAME

您过往项目中有不少是在历史街区落地的,您是如何运用设计语言让空间产生当代的感知体验?

佘宛婷

在这些历史街区的项目中,我们几乎与所有品牌方都达到了一个共识:克制设计,让历史自己“说话”。再引入模块化的家具和展示系统,赋予空间必要的灵活性和现代感,使其既承载着时光的厚度,又能轻盈地融入当下

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有限空间里兼顾灵活性、沉浸感和多样商业需求——展示、跨界联名、快闪活动都必须随时调整。

而乐趣也正源于这种“在约束中创造”的过程:历史建筑的结构、工业元素和街区文脉既是限制,也提供了丰富的叙事和材质线索。

我们在这些约束下调动空间布局、材质对比和互动装置,让历史的厚重与现代体验在空间中交汇,同时营造出触动消费者的场景。

他们追求的,是当下的乐趣与情绪价值,而非刻意的奢华。

“新视场”眼镜艺术装置与夜晚的七重天大厦©️ yuuuun studio

RERY时尚生活馆的日与夜©️ yuuuun studio

装置艺术

与可持续性温度

FRAME

了解到您和团队在项目中多次引入装置艺术,老凤祥眼镜项目中的小型(快闪)装置尤为令人印象深刻,它将东方意境与现代工业美学巧妙融合。

请问在造型设计、材质选择和叙事表达之间,您是如何寻找平衡与共鸣的?

佘宛婷

我们始终执着于东方美学的当代表达,尤其关注老字号品牌的“文化可持续”——即如何让深厚的中国故事跨越时空,被世界理解与共鸣。

在老凤祥的快闪装置中,这一理念通过造型、材质与叙事的融合得以实现,首先用具有普适性的现代工业材料构建骨架,奠定视觉秩序。

其次,将核心的东方意境直白注入:自然生机的花盒与精妙编排的动态光影,如同东方绘画的留白与气韵,为硬朗线条注入柔和温度与呼吸感,形成刚柔并济、虚实相生的当代“阴阳”表达

老凤祥眼镜 × via·1719吴良材新视场©️DAYUAN 大宛设计

另外从商业叙事上摒弃单向灌输,鼓励观众通过触碰、停留或拍照触发光影变化,成为故事的参与者。

这种互动设计也会大幅降低理解门槛,让不同文化背景的人都能通过直观的感官体验感受到东方的匠心与意境之美。装置本身,就是用当代设计语言为老字号文化架起的沟通桥梁。

FRAME

废弃牛仔裤被转化为艺术装置的过程,既是材料再生也是美学再造。

您如何看待设计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与美学创新之间的角色?在实践中遇到过哪些挑战?

佘宛婷

设计在推动可持续与美学创新之间,是个轻盈的“支点”。可持续理念的推广任务庞大,但没有人喜欢沉重的说教。

我们先用好设计建立好感,自然引发关注、支持,最终引导行动。就像我们将废弃牛仔裤转化为艺术装置的过程,核心是让“再生”本身成为一种可见的、充满创造力的美学体验——当人们被这些内容所吸引,可持续的理念便以最不费力、最愉悦的方式触达了他们

设计让“环保”不再是一个冰冷的道德高地标签,而是一种能带来惊喜与美感的生活方式。

回收卡车篷布 & 牛仔布料细节图©️DAYUAN 大宛设计

Folding Gallery 装置©️DAYUAN 大宛设计

有机布板细节图©️上海新天地设计节

FRAME

“缝隙”这一城市家具源自对“都市夜归人”的关注,设计中融入了感应灯光与互动机制。

能否分享在调研和设计过程中,有没有某个特别的观察或瞬间,让您坚定要做这个项目?

佘宛婷

构思“缝隙”时,我们特别关注城市人在不同场合间的“切换”。人们常常为了融入各种空间——会议室、社交场、家庭——而佩戴不同的“面具”,展现出精心准备的自己。

但恰恰是在穿梭于这些场合之间的短暂缝隙里,在走廊转角、楼宇间隙、深夜归家的路上,人会不经意卸下防备,流露出最自然、也常伴疲惫的真实状态。我们想捕捉的,正是这些稍纵即逝的“缝隙时刻”,并在此刻给予无声的安慰

夜晚的“缝隙”装置©️上海新天地艺术节

新天地深夜的那次调研印证了这点。晚上十一点多的里弄,安静得能听见自己的脚步声。偶尔匆匆走过的夜归人,在路灯照不到的阴影里,那片刻的停顿或一声轻叹,比任何言语都更清晰地传递出一种卸下重担的疲态。那个瞬间让我们确信:城市需要一些能温柔承接这种真实状态的角落

于是,“缝隙”被赋予了感应灯光。它不张扬,不打扰,只是用流动的、恰到好处的微光,轻轻回应每一个经过的身影。它让冰冷的转角变得柔和,让短暂的停留获得一丝暖意。

在那些人们不经意做回自己的缝隙里,用光说一句:“我看见了,你在这里可以歇一下。” 这便是我们想传递的、最朴素的安慰。

弄堂里的“缝隙”©️上海新天地艺术节

FRAME

您如何理解“设计的未来性”?在您看来,未来的设计应当具备哪些核心特质或价值?

佘宛婷

在我看来,“设计的未来性”从来不是对技术的盲目追逐,也不是对风格的猎奇实验,而是始终锚定“人”的真实需求 —— 让空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功能与情感的媒介。这种未来性的价值,最终会通过人与空间的互动自然流露,在日常生活的肌理中生长出温暖的力量。

未来设计的价值终会重归于“人”,它是让历史街区的老建筑重新拥抱年轻人的活力,是让冰冷的商业空间生长出情感连接,是让每一个使用者在其中既能找到文化的归属感,又能感知到生活的可能性

这种“扎根大地又面向星空”的特质,或许就是我想象之中设计未来性最动人的模样。

“缝隙”装置插画©️DAYUAN 大宛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