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壤战役后突围无望的清军自尽的影像,统帅叶志超为何非要逃跑
发布时间:2025-08-28 15:25 浏览量:1
甲午那年,一切其实都还没“彻底决定”的时候,许多人心里已经给这场战争写好了结局。你说是巧合也好,是历史的冷漠也罢,但那些关键的几天,总让人觉得比后来发生的所有事都更有决定权。这种事有时候和生活一样——表面还撑着,内里其实早就垮了。可奇怪的是,李鸿章那个时候还在拼命,他是那种人,到了悬崖边上,摔下去之前也要试试能不能翻过去。
其实开战头几个月里,李鸿章并不是钉在历史课本上的那个“消极抵抗”的角色。毕竟,家底全压上去了,能拼的就拼。北洋水师一趟趟出海,淮军嫡系全数派朝鲜,人数和粮草一样,大把往外送。李鸿章不是不信自己,他是太信自己,以为只要稳住陆战场,事情就有转机。所以,平壤战役就成了能决定命运的一场硬仗——双方都拿出主力,谁输谁赢,谁腾出气力往下走。
9月15日那天天气据说倒也一般,没有什么特别,战场却极不一般。在城里城外,清军和日军顶撞了足足四个回合,你来我往,输赢参半。船桥里那一战,清军把日军打得溃败,连旅团长都吃了炮火。西南骑兵突进却没顶住,清军折了两百多条命。牡丹台那边左宝贵拼死防守,真正死在了阵地前——有时候,战场命运就是这么冷酷,你守得住就是将军,守不住就是牺牲。而城内最后一回合,剩下的清军也还算硬气,总算顶住了日军的攻势。
这么算下来,其实局面没到绝望。粮食足够最多撑上一个月,远处还有丁汝昌带着北洋舰队送兵、送补给,援军已经在路上。再怎么说,清军也能不慌不忙地固守,或者计划得当,突围出去也不是难事。日军伤亡七百多人,这个数字很高,后来几十年都很少见——那天,清军抵抗丝毫不怂,甚至算是势均力敌。可就在大家觉得局势稳住了,说不定还能撑一阵子的时候,一次荒唐的决定让整个局面瞬间反转。
这不得不说到叶志超了。他本是清军的统帅,平时号称见过大阵仗的主。那晚,他却突然下令撤退,让人搞不懂到底想什么。撤得太急,太乱,城里清军没了主心骨,四散溃逃。夜里成千上百的人被日军追杀劫杀,没有抵抗,也来不及抵抗——死的、伤的、俘虏的,忙乱中什么都没顾上带。甚至,你能想象吗?日军的伤亡可能是零。真正溃败发生的刹那,大部分清军已经丢了武器,粮食更别提。
更刺痛人的是,日军留下了一份影像资料,现在还能见到那两个自尽的清军:一根粗绳,两人并肩在树下打结,上吊了。很多人可能会问,为啥不硬拼到底?但换位想想,在所有路都断了、粮食没拿、武器也丢了、身边都是敌人的夜里,他们会不会其实更怕被俘?或许是无助,或许是忠烈,或许根本没得选择。这种时候,命反而变得轻了些。
日军一路追杀,沿途捡了成堆掉落的枪械。粮饷没人顾上拿,带不动,跑不掉。死亡和自尽其实也都是同一种无力。
战役失败了,紧接着黄海水面上又是一场大败。清军短短几天士气消耗光,整个战局彻底崩盘。当时谁都没想到——其实大溃败,不是真正战术失利,而是一种心理上的彻底垮塌。最让人后怕的,不是日军有多强,而是清军自己心里先垮了。
然后就回到叶志超这个人。很多年后大家好奇,为啥他要逃跑?怎么看也不像临阵应变,反倒更像临阵脱逃。其实他的过往没什么硬仗。太平天国后期才参军,那时敌人本就兵败如山,烂泥扶不上墙。他跟着官军刷了些业绩,搞些乌合之众的零星起义军,刷刷战功。说好听点是“老兵”,说难听点没见过现代化的战场。到甲午这一仗,真刀真枪的硬碰硬,叶志超心里就犯了嘀咕。
更尴尬的是,叶志超此时官拜直隶提督,已经到了升迁的瓶颈。他的顶头上司李鸿章就是直隶总督,再升就没门了。你想想,一个人没有追求,也没什么信念,骨子里又藏着胆怯,本来还靠着左宝贵顶着。偏偏左宝贵死了,叶志超顿时慌了神,逃跑成了唯一的答案。人有时候不是不想拼,而是根本没打过有希望的仗。
这场战役没能改变清军的命运,也彻底让李鸿章的努力付诸东流。其实我们都知道,历史里的失败从来没那么简单——一场仗的败北,往往和每个参加的人的命运、习气、恐惧纠缠在一起。你说到底,是甲午这年天不公,还是人心太弱了?
有时候真想问,那夜狼狈逃亡的清军们,脑子里是不是想过自己还能撑下去?或者说,他们其实比我们更懂得:在决定命运的那一刻,人的胆量,人的选择,比胜负本身还要重要。李鸿章、叶志超、左宝贵……都在那个时代留下了自己的影子。但后来历史课本里只剩下几个名字,剩下的那些挣扎、后悔、胆怯,我们只能靠自己去想象。
甲午那年下半夜,平壤城外有风,没有希望。有些故事,结局还没画出来,主角已经自己放弃了。不知道,叶志超在下令撤退的时候,是不是后悔了?是不是害怕得手都在发抖?
历史不是电视剧,没人会在最后一秒突然挺身而出。而失败——往往就是犯罪和软弱生根发芽,是人无路可退时的一声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