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夹烟被投诉!孙女士身份扒出竟是卖这个,人民日报怒批
发布时间:2025-08-28 22:02 浏览量:1
鲁迅夹支烟就成了“反面教材”?这届网友怕是忍不了。绍兴那面站了22年的鲁迅墙画,最近被一位“孙女士”盯上了,理由是“误导青少年吸烟”,建议改成“右手握拳”。好家伙,照这逻辑,岳飞背后的“精忠报国”是不是算纹身得打码?武松打虎得改成“武松给老虎喂肉”?李白举着酒杯写诗,是不是得换成举矿泉水瓶?当历史人物开始被按“完美人设”修剪,我们究竟在害怕什么?
一、从“夹烟鲁迅”到“握拳鲁迅”:一场被带偏的历史审美
绍兴鲁迅纪念馆那面墙画,说白了就是张“老照片”——鲁迅穿着长衫,指间夹支烟,眉头微蹙,像是刚写完“救救孩子”又在琢磨下一句怎么扎醒世人。这画面在景区挂了22年,游客来了都得在这儿拍张照,配文“我与先生共沉思”。可孙女士偏不,她觉得这烟是“精神污染”,得换成“正能量手势”。
网友当场炸了锅:“照您这么改,《红楼梦》里林黛玉葬花是不是得改成‘黛玉垃圾分类’?诸葛亮空城计弹古琴,是不是算‘噪音扰民’?”更损的是有人补刀:“建议把鲁迅的胡子也剃了,毕竟留胡子显得不够‘阳光’。”这些吐槽听着像段子,实则戳破了一个荒诞的逻辑:当我们用“当代完美标准”去裁剪历史人物,本质上是在搞“历史美颜”——磨皮、瘦脸、开滤镜,最后把真人修成了AI生成的假人。
绍兴文旅局一开始说“正在处理”,结果全国网友的电话快把热线打爆了。有人怒斥:“22年的文化地标,凭什么一个人说改就改?”有人调侃:“孙女士要是穿越到民国,怕是要把鲁迅的烟盒都给没收了。”直到8月25日,景区终于硬气了一回:“尊重历史,不轻易改变。”浙江省鲁迅研究会更直接:“夹烟沉思才是鲁迅的灵魂,纠结烟不如读他的文章。”
这场闹剧最讽刺的地方在哪?鲁迅一辈子都在跟“伪道德”“假正经”干仗,结果百年后,有人拿着放大镜挑他指间的烟。合着先生当年骂的“假道学”,如今换了身马甲又回来了?
二、“尼古丁袋”浮出水面:当投诉变成生意
就在网友以为这事要翻篇时,剧情突然反转——孙女士的真实身份被扒了。这位自称“控烟志愿者”的大姐,社交账号里满是“烟草电子烟out,只可尼古丁袋”的广告。再一查,她推广的“尼古丁袋”,是美国FDA刚批准的新产品,国内压根没上市。好家伙,闹了半天,这哪是“为青少年好”,分明是想借鲁迅的流量给自家产品开路啊!
这操作套路,简直是把网友当傻子耍。先找个“政治正确”的由头(保护青少年),再挑个文化名人开刀(鲁迅好欺负吗?),最后把水搅浑了卖货(尼古丁袋替代烟草)。问题是,尼古丁袋是啥好东西?说白了就是“不用点燃的烟”,含嘴里照样摄入尼古丁,照样成瘾。法国卫生部长早就警告:这玩意儿让青少年“吸大了”送医院的案例一堆,直接禁售了。孙女士倒好,拿着国外的“毒草”来国内割韭菜,还想借鲁迅的名头洗白,这算盘打得,太平洋对岸都听见了。
更绝的是她的“时间管理”:5月开始发“二手烟危害”的帖子,8月就盯上鲁迅墙画, timing 卡得比网红直播还准。要不是网友眼尖,这波“碰瓷式营销”说不定真能让她收割一波流量。可惜啊,她忘了鲁迅说过:“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所以以此成大事者,古来无有。”现在好了,账号被扒得底朝天,产品推广黄了,还可能涉嫌违法——在中国卖尼古丁袋,轻则罚款,重则蹲局子。
三、我们为什么容不下一支“鲁迅的烟”?
这事吵到最后,早就不是“一支烟”的问题了。网友愤怒的,是有人借着“保护青少年”的名义,行“篡改历史”之实;是有人把“政治正确”当生意,拿文化名人当垫脚石;更是当下一种越来越拧巴的“文化洁癖”——好像历史人物必须完美无瑕,连一点烟火气都不能有。
可历史哪有那么多“完美人设”?李白斗酒诗百篇,总不能把《将进酒》改成《将进茶》;苏轼爱吃东坡肉,总不能说他“倡导高脂肪饮食”;王羲之写《兰亭集序》时喝得酩酊大醉,难不成要把“曲水流觞”改成“曲水流畅饮矿泉水”?这些“不完美”,恰恰是真实的人——会抽烟、会喝酒、会发脾气,但更会在关键时刻站出来,用生命写就不朽。
鲁迅的烟,从来不是“不良示范”,而是他思想的“催化剂”。他自己都说:“我吸烟的时候,吸的是思想。”深夜写文章,烟一根接一根,烟雾缭绕里诞生的是《狂人日记》《野草》。这种“夹烟沉思”的形象,是历史的一部分,是艺术的一部分,更是一个真实的人该有的样子。我们要学的,是他“横眉冷对千夫指”的骨气,是“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情怀,而不是盯着他指间的烟,搞“断章取义式批判”。
浙江省鲁迅研究会说得好:“关注思想价值,而非生活瞬间。”可总有人本末倒置。前阵子还有人建议把《水浒传》从课本里删了,理由是“暴力血腥”;有人说《愚公移山》是“破坏环境”;甚至连《背影》里父亲“翻越栏杆买橘子”都被投诉“违反交通规则”。照这趋势,以后历史书怕是只剩一片空白——毕竟谁还没点“黑历史”呢?
四、从“投诉鲁迅”到“保护岳飞”:我们该如何守住历史的底线?
绍兴文旅局最终的回应很提气:“不轻易改变鲁迅故里在游客中的既有形象。”人民日报更直接点明“三尊重”:尊重本人、尊重历史、尊重艺术。这不仅是给鲁迅一个交代,更是给所有历史人物一个交代——我们可以评价他们的思想,但不能篡改他们的形象;我们可以反思历史的局限,但不能用今天的尺子丈量昨天的人。
但光靠官方回应还不够。这次要不是网友集体“护鲁”,说不定墙画真就被改成“握拳鲁迅”了。这背后暴露的,是公共文化领域的“少数人绑架多数人”——只要有人投诉“政治不正确”,相关部门就可能为了“息事宁人”而妥协。可历史不是橡皮泥,想捏成啥样就捏成啥样;文化更不是网红脸,整成清一色的“完美”反而没了灵魂。
真正的文化自信,从来不是追求“零瑕疵”,而是敢于正视历史的真实。就像鲁迅的烟,它不优雅,甚至有害健康,但它真实存在过。我们要做的,是告诉孩子:“鲁迅抽烟不对,但他的文章能让你看清世界;岳飞背上有刺青,但‘精忠报国’四个字比任何皮肤都干净;李白喝酒,但他的诗里有整个盛唐。”用真实的历史滋养孩子,比用虚假的“完美”欺骗他们,要强一万倍。
五、警惕!当“投诉”变成一门生意
这次“鲁迅夹烟”事件,最该警惕的不是“误导青少年”,而是“投诉产业化”。你以为孙女士是个案?看看网上那些“职业投诉人”:投诉动画片里的猪“太胖歧视胖子”,投诉古诗里的“月黑风高夜”“宣扬暴力”,投诉游戏里的“历史人物穿得太少”……他们打着“正义”的旗号,干着“碰瓷”的买卖,要么博眼球涨粉,要么帮商家搞“竞品打击”,要么像孙女士这样,为自家产品铺路。
这些人就像鲁迅笔下的“苍蝇”,“嗡嗡地闹了半天,停下来也不过舐一点油汗,倘有伤痕或疮疖,自然更占一些便宜。”可偏偏有人吃这一套——商家怕投诉影响销量,平台怕投诉影响审核,部门怕投诉影响考核。结果呢?“劣币驱逐良币”,正经内容被改得面目全非,只剩下一堆“政治正确”的空壳子。
对付这种“苍蝇”,就得像绍兴网友那样:该怼就怼,该扒就扒;就得像鲁迅故里那样:该硬气就硬气,不被歪理带节奏;就得像监管部门那样:该查处就查处,让借投诉搞事的人付出代价。毕竟,历史容不得碰瓷,文化经不起折腾,网友更不是傻子。
结语
鲁迅的烟,终究没被掐掉。这面22年的墙画,还会继续站在绍兴,看着一波又一波游客来打卡。有人会模仿先生夹烟的姿势拍照,有人会对着画像读一段《呐喊》,还有人会告诉孩子:“这个人,用一支笔,比别人用枪杆子还厉害。”
而那个想借鲁迅卖“尼古丁袋”的孙女士,大概正在删账号、关评论,琢磨着下一个“碰瓷”目标。只是她忘了,历史从来不会记住投机者,只会记住那些真正留下思想和温度的人。
最后,送孙女士一句鲁迅的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别总盯着别人指间的烟,多看看自己心里的“鬼”。
- 上一篇:AI智取云计算
- 下一篇:男女交往铁律:去爱一个“本来就很好”的人,而不是对你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