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件事没弄清楚,你只会越忙越穷

发布时间:2025-08-28 22:52  浏览量:1

前些天我放假回家,我妈给我讲了隔壁家小孩的经历,真的是让我大跌眼镜。

刘阿姨家的小胖,小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玩儿。他从上中学开始成绩一直很一般,考试经常不及格。而中学时代的我可是常被表扬的优等生,还有点看不上他。

可就是从小在别人眼中 “天资平平,没啥出息” 的小胖,竟然已经上海买下第二套房子(打工的我现在连一个洗手间都买不起)。

原因在他职业发展路线的选择:另辟蹊径的小胖根本没和我们卷“常规路线”(考研考公进大厂),大专一毕业他就去当了健身教练,又赶上自媒体的东风,健身课程大卖,在健身圈混得风生水起。在成为平台大V后,已经自主创业当老板去了。

这让我不得不更新了对小胖的印象和评价。我一直认为他不聪明,天赋一般。很显然我打脸了:看人是否聪明有天赋,应试教育那一套是看不出来的。并且,这种评价方式,很容易浪费人本来的天赋(如果我是小胖,我肯定不敢不考研去当健身教练)。

那我们该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聪明/有天赋?又该如何像小胖一样,利用自己的天赋获得成功?

购买测试,绘制你的隐藏天赋地图

什么才算是天赋:

传统智力 VS 多元智能天赋

小时候,我们总听到大人说:“这孩子不聪明/智商不高,将来没什么出息”。这些话中的智商(IQ)高低实际上指的是“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的高低。

这种仅用IQ来评估个体发展潜能的标准在社会中传播甚广。1983年,Howard Gardner教授提出多元智能(Multiple Intelligences)理论来反对这种现象。

该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九种相互联系的“智能天赋”(见图1)。在看待个体的发展时,我们除了看TA在逻辑思维上的表现之外,还应该从TA在音乐、语言等方面上的天赋进行评估。

(图1)

简而言之,每个人都是聪明灵敏的,只是各自擅长的领域有所不同,我们应该从多个维度来评估自己和他人。

然而,我们生来就像一张白纸,无法通过“抓周”来预见天赋。具体的天赋是需要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慢慢去感受、去挖掘的。

挖掘天赋,

就像给人生“开挂”

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天赋异禀的智能,能否发挥好自己“最强”的智能天赋,做到扬长避短,决定了一个人的整体智能水平,进而会影响到我们人生的高度和幸福度。

具体而言,挖掘潜在天赋的重要性可以体现在:

01

找到天赋,有助于我们理清:我做什么事儿,能不费力就比别人做得好

现在人们关于人生道路选择的观念更多元,却不知道哪条路是自己该走的。

小胖就是活例。他知道自己在学习成绩上没什么天赋,但他很擅长运动,并且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教授给别人,擅长用自己的热情感染别人,这三种天赋的组合让他非常适合做健身教练和自媒体,在这条赛道上,他天生就更容易比别人做出成绩,自己干得也很顺。

02

此外,挖掘天赋还有助于我们了解自己的特长,用自己擅长的方式学习与进步

其实每一种智能的背后,体现地是我们处理信息,表达自我的独特方式。这些与我们的“信息传输编码系统”有关,它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

说人话(还是以小胖为例):小胖在人际社交上天赋很高,他喜欢和人打交道,也擅长在与他人的交流中获取知识与灵感,而不是自己看视频埋头苦练。当然,这也让他结识了不少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吸引了大批粉丝。

总的来说,认识到自己的天赋组合,不仅可以帮助我们选择自己更适合的赛道,也能让我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何挖掘潜在的天赋?

既然潜在天赋那么重要,那又该如何挖掘自己身上最突出的“天赋智能”呢?KY测评部以多元智能天赋为理论基础,研发了【多维度天赋评估】测试。

为你绘制专属于你的天赋图谱

这份测试会横向对比你的九大智能。通过这个部分,你会了解自己在各大维度上的大致情况,对自己能力偏好上有一个更加深入、客观的认识。

(注意,得分为零并不意味你毫无此方面的能力,而是指比起其他的面向,这部分的天赋并不突出。)

定位+详解你的 Top2 天赋

测试将会对你的最为突出的两个天赋智能,进行详尽科学的剖析。你会因此了解:

⭕ 在你的生活中,这些天赋是如何体现出来的

⭕ 你有哪些常人并不具备的能力和过人之处

⭕ 具备这样天赋的你,有哪些隐藏的职业发展可能性

最后,测试会根据你的情况,罗列一些实操的方法。你可以从中选择几项自己喜欢的,感兴趣的,帮助自己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优势和天赋。

点击下图,购买测试

测试题数: 51题 | 报告字数: 约4000字

所需时长: 15-20mins | 测试价格: 49.9 元

如果你符合以下情况,那这份测试将非常适合你:

在目前的专业/行业里表现一般,想找寻人生新道路;

想做斜杆青年,想探索潜在的天赋;

正在做职业选择,想了解自己在哪些领域更可能出成绩。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

References:

Brown, D. J., Arnold, R., Fletcher, D., & Standage, M. (2017). Human thriving: A conceptual debate and literature review. European Psychologist, 22(3), 167.

Bylsma, L. M., Vingerhoets, A. J., & Rottenberg, J. (2008). When is crying cathartic? An international study.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27(10), 1165-1187.

Cancino-Montecinos, S., Björklund, F., & Lindholm, T. (2018). Dissonance reduction as emotion regulation: Attitude change is related to positive emotions in the induced compliance paradigm. Plos One, 13(12), e0209012.

Carver, C. S. (1998). Resilience and thriving: Issues, models, and linkage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54(2), 245-266.

Chauhan, R. S., MacDougall, A. E., Buckley, M. R., Howe, D. C., Crisostomo, M. E., & Zeni, T. (2020). Better late than early? Reviewing procrastination in organizations. Management Research Review, 43(10), 1289-1308.

Forgas, J. (2014). Four Ways Sadness May Be Good for You. Greater Good.

Forgas, J. P. (2007). When sad is better than happy: Negative affect can improve the qua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persuasive messages and social influence strateg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43(4), 513-528.

Garrett, N., González-Garzón, A., Foulkes, L., Levita, L., & Sharot, T. (2018). Updating Beliefs under Perceived Threat. The Journal Of Neuroscience, 38(36), 7901-7911.

Hardy, L., & Hutchinson, A. (2007). Effects of performance anxiety on effort and performance in rock climbing: A test of processing efficiency theory. Anxiety, stress, and coping, 20(2), 147-161.

Kim, E., & Seo, E. H. (2013). The relationship of flow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to active procrastination. Social Behavior and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41(7), 1099-1113.

Lerner, H. (2014). The dance of anger:A Woman's Guide to Changing the Patterns of Intimate Relationships. WilliamMorrow Paperbacks.

Lerner, J. S., & Keltner, D. (2001). Fear, anger, and risk.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1(1), 146.

Liu, W., Pan, Y., Luo, X., Wang, L., & Pang, W. (2017). Active procrastination and creative idea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creative self-efficac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9, 227-229.

Rauer, A., Sabey, A. K., Proulx, C. M., & Volling, B. L. (2020). What are the marital problems of happy couples? A multimethod, two‐sample investigation. Family process, 59(3), 1275-1292.

Shin, J., & Grant, A. M. (2021). When putting work off pays off: The curvi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rocrastination and creativity.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64(3), 772-798.

Tibi-Elhanany, Y. (2011). Social cognition in social anxiety: first evidence for increased empathic abilities. Israel Journal of Psychiatry, 48(2), 98.

广告

我们同时提供专业的心理服务

包括:即时咨询、心理教练、心理咨询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