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锡纯总结,凡是有可能补而生热的地方,用它就能补而不生热!

发布时间:2025-08-29 09:03  浏览量:1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里,对知母的评价极高。他认为知母味苦、性寒,汁液浓厚而滑润,颜色偏黄白。这些特性决定了它能走胃、入肺、入肾。入胃可以清阳明的热,所以配石膏、甘草、粳米,成著名的白虎汤,用来治疗伤寒、温病,发热到极点、口渴心烦的情况。入肺则能滋润肺金,缓解燥热咳嗽;再加黄柏和少许肉桂,就成了滋肾丸,专门解决阴虚阳不化、小便不利等问题。在张锡纯看来,知母并不是单纯清热的药,而是“能清热,又能滋阴”,所以用途特别广。

他反复强调,知母的妙处在于“寒而不烈、苦而不峻,多液而能养”。正因为如此,它既能退火,又能养阴。比如骨蒸劳热、眼睛长胬肉、疮疡肿痛等,都能借助知母来调治。古籍里说它能治消渴,就是因为滋阴生津,口渴自然缓解;能治肿胀,是因为它通利水道,水湿排出,肿胀就消了;能益气,则是因为它清除了食气之火,让气机运转顺畅。张锡纯特别指出,这些功效都不是虚言,而是和它的药性紧紧对应的。

张锡纯还做过实验。他说,若把知母与黄耆等分同用,病人根本感觉不到凉热冲突,可见它并不大寒。再如,取知母,加甘草煮服,甘味完全压过了苦味,可见它也不是很苦。寒、苦皆不甚烈,却又液多而滋,这正是知母能够养阴而不伤阳的根本原因。有人只把知母当退热药,不承认它能滋阴,在他看来,这就是对知母认识肤浅。他甚至直言:“治热实脉数的病证,知母是非用不可的。”

在临床应用上,他非常讲究搭配。遇到热盛、津液枯竭的病人,单用石膏虽然清热,但太过寒凉而且偏燥,这时候一定要用知母配合。这样既能退热,又能保护津液,真正做到“清而不伤”。若是要用黄耆补气,常会担心火气更旺,补之不受。这时加知母,就能制约温热,让补气之法更安全。张锡纯的思路是:凡是有可能“补而生热”的地方,知母就能出场,把火压下去,同时又不破坏补药的作用。

不过,他也提醒知母并非人人适合。因其性滑,有润肠的作用,如果病人本来大便就稀、不成形,那就要忌用。否则不但不能治病,反而会让症状加重。他的态度非常鲜明:药物没有绝对的好坏,全看体质和病机。知母虽好,但必须辨证使用。这个观点在今天依然适用,提醒人们不要一味迷信某个单方妙药,而要真正理解中医“因人因证而用”的核心原则。

张锡纯总结知母时,用了三个关键词:苦能坚阴,寒能清热,滑能利水。他赞叹这味药“非大寒大苦,却能滋阴清热”,在中医方药中地位很高。从白虎汤到滋肾丸,从退高热到补阴虚,知母都起到关键作用。他认为,正因为知母能够在清与补之间找到平衡,所以特别值得重视。无论是温病学派,还是补益学派,都不能忽视它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