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诺四十载 芙蓉区这位“好人”用爱诠释不朽军魂
发布时间:2025-08-29 14:11 浏览量:1
编者按:
硝烟散尽,承诺永存。从战场英雄到商海精英,他用四十年光阴践行一个生死之约;从八百元起步到千万善款,他用大爱奏响生命最强音。他就是陈荣——从“硬骨头六连”走出的中国好人。
1982年10月,陈荣与同乡张建华一同应征入伍。两个满怀报国热忱的少年,被分配到同一支部队的不同连队:陈荣进入全军闻名的“硬骨头六连”,张建华则分到五连。临上战场前,两人许下生死约定:“若有一方牺牲,幸存者定要替对方尽孝。”
谁料,这番誓言竟一语成谶。1985年2月,在老山前线138高地的激烈战斗中,张建华在增援陈荣所在阵地时英勇牺牲,年仅20岁的生命永远定格在南疆的红土地上。战后,陈荣捧着战友的遗物,对痛不欲生的张家父母郑重承诺:“建华牺牲了,我就是您的儿子。”
这一诺,就是四十年。
军魂不朽:南疆烽火中的生死相守
1982年的深秋,稻浪翻金,两个满怀报国热忱的青年——陈荣与同乡张建华,一同踏上了从军报国的征程。列车呼啸着驶离熟悉的故乡,将他们送到了训练营地。陈荣被分到了威名远扬的“硬骨头六连”,而张建华则被分配到五连。虽然不在同一个连队,但每逢休息日,两人总会相约在营区后的白杨树下,畅谈理想与抱负。
陈荣在训练中
1984年,部队奉命开赴南疆前线。临行前夜,陈荣和张建华在摇曳的煤油灯下郑重约定:“若是我们中有一人牺牲,活着的人一定要替对方尽孝。”昏黄的灯光将两个年轻的身影投射在帐篷上,这个沉重的约定像一道无形的纽带,将他们的命运紧紧相连。
前线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亚热带雨林里,闷热潮湿的环境让人难以忍受,蚊虫叮咬、毒蛇出没更是家常便饭。但最考验人的,是时刻面临的生死考验。作为“硬骨头六连”的尖刀班副班长,陈荣常常需要执行最危险的任务。
1985年1月11日,陈荣和班长展亚平在夜间的哨点执行任务,指引全连火力攻击敌军阵地,敌人发现后便立刻发起疯狂报复。子弹如雨点般从四面八方射来,陈荣和班长在炮火中冷静地寻找掩护,然而,意外还是随之发生——“小心!”班长听到敌人炮弹出膛的声音后,一把推开陈荣,轰隆一声巨响后,展亚平的双腿和一只手臂被炸飞,而陈荣侥幸生还。看着为救自己而重伤的班长,陈荣的心中既感激又悲痛。这种用生命守护战友的情谊,让他深刻体会到军人的担当与牺牲。
身为军人,情绪的调整也必须让位于任务的执行。同年2月,部队接到夺取138高地的命令。陈荣所在的连队率先向敌军阵地发起突击。枪林弹雨中,他如猛虎般冲锋在前,先后歼敌七名,缴获密码一份、电台一部、冲锋枪三支,摧毁敌火力点一个、六零炮一门。次日凌晨,张建华所在的五连奉命前来增援,当浑身硝烟的陈荣看到本该在养伤的战友突然出现时,又惊又喜:“你不是负伤住院了吗?”张建华咧嘴一笑,从兜里掏出一包皱巴巴的“小西湖”香烟:“昨天刚归队,正好赶上支援你们!”两人匆匆分完那包烟,便各自奔赴战位。
谁承想,这竟是永别。透过弥漫的硝烟,陈荣看到了那个熟悉的身影正在奋力冲锋。然而,就在两人相距不足百米时,一发炮弹在张建华身边爆炸······待炮火稍歇,陈荣飞奔到战友身边,看到的却是张建华已经永远闭合的双眼。那个曾经与他畅谈理想的青年,那个约定要互相照顾父母的同乡,就这样将年轻的生命永远留在了南疆的红土地上。陈荣紧紧握住战友尚有余温的手,泪水模糊了双眼,他在心中暗暗立誓:一定要活着回去,替建华尽孝。
张建华烈士
战后,陈荣荣立二等功,所在连队也被授予“英雄硬六连”荣誉称号。但在他看来,这些荣誉都是用战友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当他捧着张建华的遗物站在两位老人面前时,看到的是两双哭得红肿的眼睛和两副被悲痛压弯的脊梁。“叔叔阿姨,”陈荣的声音坚定而深沉,“从今往后,我就是你们的儿子。”
英雄硬六连
这句话,他说得郑重其事,仿佛在军旗下宣誓。而这句话,他也用了整整四十年的时光来践行。战火硝烟终将散去,但战友情谊却穿越时空的长河,永远定格在那些青春燃烧的岁月里。南疆的红土地上,埋葬着烈士的忠骨,也孕育着关于承诺与坚守的感人故事。
商海搏击:诚信铸就的“海韵”传奇
退伍返乡的陈荣,被安置在一家工厂担任保卫科长。然而好景不长,工厂倒闭,职工纷纷下岗。这位在战场立下二等功的退役军人,本可向组织申请重新安排工作,但他毅然选择自主创业,不给国家增添负担。
1990年,陈荣怀揣800元下岗补助费,踏上了创业之路。他原本计划前往曾经战斗过的云南,却在途经长沙时,被这座充满活力的城市深深吸引。在经过仔细考察后,他发现长沙的创业环境优越,当即决定留下发展。
创业之初,陈荣经历了无数艰难时刻。他做过业务员、干过推销员,经常顶着炎炎烈日或冒着凛冽寒风,蹬着三轮车穿梭在长沙的大街小巷。在最困顿的时候,他甚至连房租都难以支付,但部队锻炼出的“硬骨头精神”支撑着他永不放弃。在几次推销乐器的过程中,陈荣敏锐地察觉到湖南这个文化大省对乐器的巨大需求。他拿出所有积蓄,在长沙市芙蓉区走马楼一条不起眼的小街上,租下了一个仅10余平方米的门店,开始经营乐器生意。那些日子里,他既当老板又当伙计,进货、送货、推销、联络等所有业务一人承担。
1995年,凭着几年的艰苦积累,陈荣投资100万元成立了“长沙海韵琴行有限公司”。“海韵”这个名字别有深意——既是他的小名“海海”的谐音,在家乡话中更与“好运”同音,寄托着他对未来的美好期盼。
陈荣与妻子熊辉在琴行接待老班长展亚平
然而创业之路从不平坦。由于缺乏经验,琴行不慎购进了一批贴牌乐器,遭到客户质疑。面对这个问题,陈荣作出了一个在当时看起来颇为大胆的决定:立即召回所有问题产品。这一举措让他损失了20多万元,在当时算是巨款,足以让刚起步的企业破产。他带着员工挨家登门道歉,有客户不解:“这也不算伪劣产品,何必这么认真?”面对周围人的不解,陈荣坚定地说:“做生意首先要做人,失去诚信就会失去一切。”正是这种诚信经营的理念,让他在客户中赢得了良好口碑,也为今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就这样,海韵琴行一步步发展壮大,从最初的小门店,逐渐成为多家知名品牌代理商,业务进驻平和堂、友谊商城等大型商场,连锁店开到了湖南各市州。如今,海韵在全省已拥有12家连锁店,成为中南五省最大的乐器经销商,连年被评为“湖南省重合同守信用单位”“湖南省消费者信得过单位”等荣誉称号。
陈荣的个人荣誉也接踵而至:优秀企业家、慈善家、中国好人、长沙市道德模范······但对他来说,这些荣誉只是对过去的肯定,更重要的是如何用创业成果回报社会,践行对战友的承诺。“财富要流淌到需要的地方。”这是陈荣常说的话。创业刚盈利,他就设立“战友互助基金”,帮伤残战友开小店、搞养殖。2000年成立的如东籍参战老兵联谊会,更带动数十个烈士家庭脱贫。战友邱训华下岗后意志消沉,陈荣带着他祭扫烈士墓:“想想牺牲的18位兄弟,我们活着的人哪有资格躺平?”如今邱训华的印刷厂年入百万,还资助了三个烈士子女上学。
蹬三轮的车辙终成大道,但那个穿着旧军靴的老板依然每天最早到店。从战场到商场,陈荣始终保持着军人本色。他将商海比作战场,将诚信视为生命,用“硬骨头精神”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闯出了一片天地。
大爱无疆:四十年承诺与千万善行
一句承诺,一生践行。四十年来,陈荣始终如一地照顾着牺牲战友张建华的父母。最初几年经济拮据,他只能经常去探望,帮助做些农活和家务;后来到湖南创业,虽然不能常伴左右,但他坚持写信、打电话关心老人的日常生活。每次回如东,他总是先到张家,带上礼品,包个红包,陪二老拉家常,卷起袖子做家务。
陈荣与张建华母亲在田间
陈荣与张建华父母在老家
两位老人也把陈荣当成了自己的亲儿子。他们经常给陈荣邮寄家乡的土特产,关心他在外打拼的情况。张妈妈在世时,每到春节都会早早打电话问陈荣什么时候回家吃团圆饭。2020年春节,因疫情严重,陈荣不得不退掉回家的车票。电话那头,老人难掩失望之情。更让陈荣遗憾的是,那年10月,张妈妈因肺癌去世,这份没能吃上的团年饭成为陈荣心中永远的痛。但陈荣的孝心远未止步——不仅限于张建华一家。他将爱心的范围扩大到同年从如东入伍的其他17位牺牲战友的父母。每年清明节,不管多忙,他都会雷打不动地赶回如东,悼念烈士,并给他们的父母送去慰问金和慰问品。陈荣还专程将这些从未出过远门的老人接到湖南参观游览,细心为他们准备衣物和药品,全程陪同解说。老人们感动地说:“没想到这个年纪还能出来看看祖国的美好河山,陈荣就是我们的亲儿子。”
陈荣与牺牲战友的父母一起过大年
陈荣带牺牲战友的父母游览韶山
善行不止,爱传千里。2002年6月的一天,陈荣发现一个小女孩经常来琴行练琴。询问得知她叫沈诗哲,十分喜爱钢琴,但家庭困难买不起琴,是靠邻居姐姐免费教学。陈荣当即表示愿意借琴给她,并承诺:“如果你学出成绩,琴就送给你。”女孩没有让他失望,之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武汉音乐学院附中,陈荣不仅主动承担了她的学费,还为她换了架新钢琴。2008年,沈诗哲以专业全国第一的成绩被英国皇家音乐学院录取,后又考入德国汉诺威钢琴学校深造,如今已成为国际知名钢琴家。更让人感动的是,沈诗哲也将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在湘西捐建了多个音乐教室。
青年钢琴家沈诗哲
这些年来,陈荣在桑植捐资百万元以连队名义修建的“英雄硬六连赤溪希望小学”落成,解决了山区300多名贫困学生的上学困难。他还和一些战友筹资成立了如东籍参战老兵互助联谊会,对生活困难的战友和烈士家属提供救助,并鼓励大家生产自救。在他的带动下,战友们掀起创业热潮。他向怀化捐赠价值100万元的音乐器材,专门帮助有音乐梦想的孩子圆梦。他还与省扶贫办、红网等单位合作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在全省筛选100名贫困家庭儿童,资助他们实现音乐艺术梦想,所有费用由海韵公司承担。据统计,陈荣先后向湖南省教育基金会、音乐教育事业等捐款捐物超过2000万元。但他平时生活却十分简朴,将大部分积蓄都用在公益事业上。他说:“财富取之于社会,就要回报于社会。我能活着回来已经很幸运了,这些都是应该做的。”
陈荣在张家界市桑植县修建了一所希望小学
四十年光阴如水,漫过历史的河床,冲刷出生命最本真的模样。陈荣用半生时光,在平凡的岁月里书写了不平凡的传奇。那些战火纷飞中的生死相托,那些商海沉浮中的诚信坚守,那些默默付出中的大爱无疆,都化作时代长卷中最动人的笔触。
后记:如今,当我们漫步在芙蓉区的繁华街巷,或许会与海韵琴行传来的悠扬琴声不期而遇。那旋律中,有战火淬炼的铮铮铁骨,有一诺千金的赤子之心,更有大爱无疆的温暖情怀。陈荣用一生诠释:英雄不是遥不可及的神话,而是就在我们身边;伟大不是惊天动地的壮举,而是日复一日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