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引领未来的中国金师——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总结交流大会侧记
发布时间:2025-08-27 05:46 浏览量:2
本报记者 李鹏
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塑世界,高等教育站在了转型的十字路口。面对AI的冲击与机遇,教师何为,教育何往?
近日,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总结交流大会在北京落下帷幕。这场持续五年的赛事,早已超越一场普通的教学竞赛,成为推动高校课堂变革、激发教师创新活力的重要平台。来自全国500余门课程的2000余名教师跻身国赛,他们不仅在讲台上展示教学风采,更在技术融合、理念革新的实践中,勾勒出未来教育的轮廓。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林蕙青指出,大赛创办五年来,有力推动教学创新,显著提升育人成效。赛事规模不断扩大,赛事水平不断提升,赛事示范引领作用不断增强。她强调,未来教创赛工作,将进一步优化赛道设置,进一步推动大赛成果转化,进一步加强教育教学规律研究。
北京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姜澜表示,希望广大教师葆有破界的勇气和深耕的定力,将大赛中的思想碰撞与经验启示,内化为教学实践中的“育人基因”,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
在总结交流大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周天华强调,大赛已成为推动教学改革的引擎、促进教师交流的纽带、展示育人风采的舞台。他呼吁广大教师勇担教育强国新使命,争做引领未来的中国金师。
中国金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学术功底,更需具备前瞻的教育视野和持续创新的教学能力。正如北京理工大学副校长王博所言,人类独有的好奇心与想象力,是AI尚且无法替代的原动力。如何将这些能力融入教学,培养学生的“三原力”(精准提问能力、思辨创新能力、协作领导能力),成为当前高校教师面临的核心命题。
教学创新并非技术的简单堆砌,而是回归育人本质的深度重构。北京理工大学教育学院院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秘书长嵩天认为,智慧课程的建设应遵循有效性、简洁性、体系性,真正让技术服务于人。而在武汉大学王晓光看来,数智技术虽拓展了沉浸式教学的新空间,但也带来了信息过载、算法黑箱、研究范式转型等挑战。
这也提醒我们,技术越是强大,教育的人本底色就越应被坚守。东北大学副校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智慧教育研究分会副理事长王兴伟以“字典出错”作喻,指出若学生缺乏扎实的学科思辨能力,极易被AI误导。华中科技大学光学与电子信息学院教授程孟凡强调,师生都需掌握批判性思维,“以人为主体智驭AI”,而非被技术反噬。
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姜恩来进一步指出,应加快建立技术伦理与标准框架,推动“智能向善”的教育实践。唯有如此,人工智能才能真正成为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助推器,而非迷失方向的快捷键。
五年来,教学创新大赛持续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搭建交流平台、营造创新生态、推动课堂数字化转型,一批批优秀教师通过赛事脱颖而出,他们将教学成果转化为日常实践,影响着数以万计的学生。
中国金师是一种使命,更是一种行动。它意味着在变革中坚守育人初心,在技术浪潮中保持清醒,在课堂中播种未来。一如大赛倡导的——教学创新,不是为了竞赛,而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成长。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教师依然是教育中最确定的力量。他们不仅是知识的传递者,更是价值观的塑造者、创新能力的点燃者。争做中国金师,中国教师正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