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是个血压仪,如果你的头部出现了这3个情况,多半是血压飙升了
发布时间:2025-05-21 14:17 浏览量:3
声明:本文根据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为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等相关信源,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章不含任何虚构情节和“艺术加工”,无任何虚构对话,本文不含任何低质创作,旨在更加趣味性的科普健康知识,如有不适请线下就医。
人的脑袋说白了就是个血压“雷达”,平时看着安静,其实只要血压稍微飘一飘,它立马就开始给信号。
问题就在这儿,太多人把这些信号当成小毛病,不当回事,拖到脑袋真“炸锅”,才知道后悔。
高血压从来不是一上来就中风,而是身体早就放了招,只是没人识得出来。
最先放招的,不是心脏,不是肚子,而就是脑袋这个位置。
有种特别典型的表现,是“头皮发紧”。
别小看这个感觉,不是洗发水没洗干净,也不是戴帽子太久,这种发紧感有点像有人在后脑勺拎着你头发往上提,又不是疼,但就是那种紧绷感,持续时间可能几分钟,也可能一两个小时。
有人说是颈椎问题,有人说是精神压力,其实很多时候是血压波动导致颅外血管张力变高。
尤其是血压飙得快的时候,脑袋周围这些细小血管被瞬间扩张或收缩,神经末梢就开始报警,头皮就觉得紧。
这类症状特别容易出现在清晨或者饭后,血压变化剧烈的时候。
广州医科大学一项血压与神经传导关系的研究里提到,有38%的高血压初期患者报告有“无明确原因的头皮紧绷感”,其中大部分人还伴有轻微的视觉模糊和耳内压迫感。
再说一个更少有人注意的信号,就是“眉心发胀”。
这个地方不像后脑勺那么容易被关注,但只要一有事,很多人描述的就是“眼睛上方堵着气”、“像被人拿手指摁着”。
这种情况不是偏头痛,也不是鼻炎,而是前循环系统的血压波动带来的局部微循环问题。
特别是上班族、老年人、吃过咸东西之后,这个位置特别容易“炸”。
有研究专门用功能性脑成像做过分析,发现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升高时,额叶和眶额皮层的血流速度出现短时异常,而这部分恰好控制着眉心区域的感觉信号。
一位南京的社区医院在筛查高血压过程中,通过这个“眉心发胀”的主诉找出了27例轻度高血压未被诊断的患者,这说明这类信号其实很可靠,只是太多医生没当回事,老百姓更是听都没听过。
再讲一个最容易被误解的信号——“头顶发凉”。
你要是问十个人,九个会说是血虚、阳虚、脑供血不足。但其实不少人是血压不稳时脑顶血流调节紊乱,温度感知出现问题。
人体的温度感受器分布广泛,而头顶皮肤下毛细血管丰富,平时这些血管扩张收缩协调,冷热不会错觉。
一旦血压大起大落,这些微血管自动调节能力出问题,大脑就“误以为”那儿凉,实际用红外测温仪一测,局部温度并不低。
这种“虚凉感”在很多高血压患者身上出现得频繁,尤其是晚上或刚洗头之后,不少人描述是“明明热得出汗,头顶还是冰的”。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医院的脑血管课题组曾发表过文章,指出这类温觉错乱在高血压高风险人群中占比超过12%,如果再叠加耳鸣、眼花、记忆力下降,那基本就是脑供血不稳和血压异常的双重信号了。
说起来,脑袋这些反应其实比血压计还靠谱,因为人本身就是个高敏感系统,血压只是一组数字,但这些感觉是大脑在“自述”。
而偏偏很多人只信数字,忽视感知。
有些人家里血压计没电了,一个月不量,天天头晕头胀还觉得“可能没休息好”,其实身体已经快憋出事了。
更糟的是,那些老年人本来就感觉迟钝,等他们感觉到不舒服,往往是已经压得挺严重了。
更妙的是,头部这些信号其实还能“预测”血压的类型。
有些人是清晨型高血压,症状一般在早起时头部发闷、眼胀、活动后好转;还有人是夜间高血压,表现为半夜醒、头顶凉、耳内不适;
还有一种人是餐后高血压,吃完饭一小时内头皮发热、后脑涨,这类特别容易被误诊为低血糖,结果血压计一量,飙到160了。
这些都不是稀奇事,都是“脑袋自己报警”。可惜很多时候人不信脑袋信仪器,结果错过了“身体说实话”的机会。:
有没有办法通过头部的这些感觉,在没有血压计的情况下,初步判断自己是不是血压出了问题?能不能靠这些感知信号做到简单自测?
这个问题还真有答案。临床上有一种“症状导向判断模型”,也就是根据自我感知构建一个高风险评分系统。比方说,如果一个人近期经常出现以下三种感觉之一,就需要警觉:
①每天至少两次头皮紧绷且在非劳累状态下发生;
②眉心胀感持续超过10分钟,且伴有眼干或眩晕;
③晚上睡觉时明显感到头顶凉,并且盖了被子也改善不多。
如果出现两项或以上,同时年龄超过45岁、体重偏高、平时饮食偏重口味,那他患有高血压或血压波动异常的风险可高达70%以上。
这种非仪器判别虽然不能替代精准测量,但在很多医疗资源不足、仪器不在身边的场景下,能救命。
再进一步,身体其实还能给出更细的线索,比如头发状态。
有研究发现,高血压人群头皮血流不稳,会导致头发稀疏、油脂分泌紊乱、局部温度感异常。
那些中年后头顶稀、而两鬓茂盛的人,往往是脑顶部供血长年差造成的慢性毛囊萎缩,配合头晕、头胀,这些信号就是身体在“交作业”。
而不是说什么“肾虚”就能概括过去的。
所以,脑袋真不是个摆设,它是全身最聪明的那部分,一点风吹草动它先知道。
[1]魏佳慧,江汉,石蕾,等.高血压患者自我管理能力的潜在剖面及影响因素分析[J].当代护士(下旬刊),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