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血忠魂!百岁老兵七次负伤谱写英雄史诗

发布时间:2025-08-29 15:04  浏览量:1

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90周年之际,央视国防军事频道《军事报道》栏目以专题形式报道了107岁抗战老兵胡奎峰的事迹。这位来自安徽省宁国市的百岁老兵,是目前该市唯一健在的抗战英雄,其波澜壮阔的军旅生涯重新进入公众视野。8月24日至28日期间,多家官方媒体集中报道显示,胡奎峰在八年抗战中经历七次负伤,曾在白刃战中徒手掰断日军刺刀,以惊人的意志力铸就抗日传奇。

胡奎峰出生于1918年庐江县的农民家庭,1938年日军全面侵华的炮火打破了他的求学之路。年仅20岁的他加入新四军四支队,同年12月入党,从此开启长达十年的戎马生涯。参军当年冬季,他在含山县运漕镇遭遇首次重大战斗。作为突击队长,他准确侦察日伪军部署,率队夜袭碉堡阵地,凭借精准的战术判断与无畏勇气,最终歼灭300余名敌军,赢得军中"小老虎"的美誉。这场攻坚战不仅展现了新四军的作战智慧,更印证了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强调的游击战术有效性。

八年抗战期间,胡奎峰参与大小战斗数百次,身体遭受七次重创。最为惨烈的1942年某次遭遇战中,他在白刃战中直面日军刺刀,凭借过人体能与战斗本能徒手折断对方刀刃,双手因此永久性伤残。据宁国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档案记载,这位老兵体内至今存留淮海战役时期的弹片。这种以血肉之躯抗击钢枪铁炮的壮举,印证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中记载的"冷兵器对抗热兵器"极端战场环境。

解放战争时期,胡奎峰转战华东野战军,历经涟水、鲁南、淮海、渡江等重大战役,从普通士兵成长为营级指挥员。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指出,这种从基层战士成长起来的军事干部,是解放军指挥体系的重要基石。渡江战役期间,他带领部队作为先头部队突破长江防线,展现出从抗日战场积累的丰富渡河作战经验。

战后三十余年军旅生涯,胡奎峰历经多重职位调整,始终恪守军人本色。离休后依然保持军事干部作风,坚持用放大镜研读报刊,关注国防现代化进程。作为首批"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获得者,他定期参与青少年国防教育活动,将战争年代的牺牲精神转化为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2023年华东七省国防教育论坛数据显示,其口述史资料已纳入四省中小学国防教育读本。

这位百岁老兵的经历具有特殊历史价值。军事科学院抗战史专家指出,胡奎峰的军旅轨迹完整经历了新四军改编、敌后抗战、解放战争等关键阶段,是研究华中抗日根据地的重要见证人。其双手伤残情况为研究抗日战争白刃战战术提供了实物佐证,南京抗战博物馆已启动相关文物的收藏工作。安徽师范大学历史系团队正在对其口述史进行数字化保存,已完成23小时影像资料采集。

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背景下,胡奎峰等抗战老兵的英雄事迹具有深刻现实意义。国防部发言人近期强调,要"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精神血脉",胡奎峰徒手断刃的战斗精神,正是新时代军人需要继承的宝贵精神财富。随着最后一批抗战老兵的逐渐离去,系统化、科学化地保存他们的战争记忆,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