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爆火731遗址排起长龙,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警钟长鸣

发布时间:2025-08-30 04:22  浏览量:1

哈尔滨,总归是挺冷的。冬天一场大雪没完没了,天刚擦黑,街灯下白茫茫一片,让人分不清哪是现实哪是童话。冰晶里藏着流光溢彩,但在这表层之下,一段阴郁的历史始终无法消解——日军731部队在这里曾留下不可磨灭的创伤。多年过去,不止是伤口没合,反倒成了哈尔滨挥之不去的另一种“身份标签”。谁也不愿提,那却是绕不过去的尖锐——到底得要怎样才能把它和冰雪一起埋进地下?偏偏,忘不掉。

有说历史是会被大雪覆盖的,埋没人心。可哈尔滨从没真的忘掉。从90年代起,一批学者钻进档案,泥泞里寻证据,成堆尸坑和异国老楼都变成了“活口”。这些年,网传的数据有出入,但据侵华日军罪行纪实项目统计,被731部队残害的无辜平民及战俘总数少说都在几万以上。活体实验、细菌试验、冻伤试验,在冬夜哈尔滨的每一缕冷风里像幽灵一阵一阵刮过。奇怪,大雪总是来得那样坦然,死去的回忆却苟延残喘地活着,这种反差,会让人心慌吗?

城市的气质似乎直接决定了人们的敏感。哈尔滨,表面是欧洲风格的中央大街,一侧老鼓楼残破花砖,沿街还有俄罗斯面包房。你要说现在的人对731部队的印象有多深,真不如他们对冰棍奶茶的执念。但这就是“共存”。历史和生活全塞进了市政公园一角,留下的纪念馆常年有老人在门口踌躇,不知道该不该进去。纪念馆里摆着解冻的人体器皿,墙上黑白照片里的小孩模糊又清楚。游客大多是带着孩子的家长,讲解员声音很低,和冬天的风声很像。有疑问吗?到底该怎么正视痛苦的真相?

冰雕艺术节到了。哈尔滨的冬夜灯火通明,大批外地游客扎堆拥进城区,为了几张雪景自拍抢拍。老百姓在饭桌上聊今年冻鱼、聊跳广场舞、聊小区垃圾,没人谈历史。偏偏到了某个夜晚,电视节目又播放起那段影像,背后总有两头声音:有人忍不住痛哭,有人嘴硬说早该翻篇。从社交平台爬虫数据上看,关于731部队相关的讨论在每年1月到3月有小幅上升,百度指数显示搜索热度有过三倍波动,但老百姓的表达满是拧巴,不至于“一边倒”非黑即白。城市的雪还在下,却没人能在冰雕灯光里走散那份压抑,这不奇怪?

事情其实没那么简单。哈尔滨一边想把过去的幽暗晾到太阳底下,一边又努力经营新形象。这里既有历史街区的凄美废墟,也有高铁新站、音乐喷泉。这种矛盾一直存在。多少次民间学者组织自费挖掘731相关遗址,还真挖出被毁掉的地下室、冻裂的破旧试验器材。有人拿出照片去媒体爆料,更多资料则直到最近才成为新闻短讯。2019年黑龙江省委党史研究室曾公布部分资料,主流媒体统计仍然交错,受害者实际数字与外国专家结论有重大误差,可又怎么样,活着的人更关心明天的油价和供暖吗?

本地的老人尤其忌讳提到那几年。坊间总说,冰城人讲究一个“忍字”。有些事随风吧,但历史太冷,寒得让人背脊发凉。那一批受害者的家属后来大多迁居他地,不少幸存证人只留了淡淡一笔,甚至姓名全无。哈医大相关院史档案也始终遮遮掩掩,偶尔流出一份原始名册,又迅速消失。有时候越是想摆脱,历史偏要缠着脚脖子,哈尔滨如履薄冰。市档案馆冷冷清清,雪天玻璃上写着“请勿入内”,你以为这是忘记,其实大家心知肚明。

有人说,“这段历史必须要面对”,可一到实操层面,又发现当前民众面对特殊历史议题时,会产生本能回避。从网络上看,最激烈的那群声音,往往是未曾亲历者。亲历者反而安静。到底是时间抚平了伤口,还是伤口压根没愈合?你猜不透。对哈尔滨来说,这是一种复杂的集体情绪,像苦涩混着甜腻。城郊新开发的楼盘广告喊着“冰雪王国”,实际上距离过去的罪恶现场也不过几条马路,虚实交错,假作真时真亦假。

至于城市身份这回事,外国游客2023年统计超160万,许多只是为看雪而来。大部分连历史纪念馆入口都没找着。也罢了,城市在竞争中总要选择主旋律。现任市政府有意强化“国际大都市”标签,历史则小心维持在博物馆角落。只是,每年依然有社会团体自发组织悼念,公祭日到来时,有相对年轻的人会在社交媒体发帖悼念为历史正名。那些帖子下面总有人留言:“记得那些为正义牺牲的人。”

与此同时,也得承认,哈尔滨的迷人本质,就是这种冷暖交错、光影斑驳。新老城区交融,旧城的枪炮残迹和现代化建筑一墙之隔。没人能要求城市只留一张脸,何况是哈尔滨。室外温度零下二十度,市委宣传部2023年资料称全市GDP增速回到了正增长,冰雪经济带动了就业,大众日报专栏甚至用“冰雪奇缘”的修辞,准备好迎接明日的游客。可历史档案馆的台账还是无人问津。这不就是城市的两面?是啊,矛盾得很。

对于“正视历史”的喊声越来越大,未来哈尔滨究竟会不会成为一个以勇敢面对黑暗、以光明为标签的新城市?这一点很难说。有时候,瘢痕虽难以抚平,也未必全然是悲情。城市记忆总有盲点,像冬天遗漏的雪地脚印。每个人记住的部分都不一样,这大抵也是正常。谁一定非要把哈市塑造成纪念碑?没人规定答案吧。

再说,冰天雪地里的哈尔滨,从光亮到阴影都是真实。风雪多少年一遇,历史总归还是那段不能言说的记忆。你说要勇敢直面,有人偏偏就是不肯直面;可转一圈,真相还不是站在原地,哪儿也没去。

人要往前走,城市也是一样。这并不完全意味着否定过去,或者刻意原谅。只是所有历史、所有伤痕、所有告慰死者的努力,到头来都化成了雪地上无法掩埋的脚印。有遗憾,也有希望。哈尔滨之于中国,正生长在寒冷燃烧的边缘。

总之,这是属于这座城市的冬天、夜色、晶莹剔透和幽深黑暗。没人能替她选择记忆的分量。每一代人的冬夜各有自己的梦魇,也各有新雪下的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