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本该是状元,但慈禧嫌他名字难听不要,谁料最后成为主席

发布时间:2025-08-30 04:33  浏览量:1

“劝赌不劝嫖,劝嫖两不交”——不少人听到这句话,第一反应是觉得不对劲,可它在中国民间倒流传了很久!拿来一看,让人心里咯噔一下,“怎么会这样?”细品,竟然还真有它存在的那点独特土壤。哪怕现实再进步,相关观念也在滋长和回响,到底是人性,还是环境?

***赌博,这老掉牙的问题,不奇怪,但从来凶险***

有些人喜欢拿赌博当游戏,说不过是小赌怡情,谁信?那都是扯淡!古书上记录的赌局,从清末到民国,甚至再往前,屡屡可以在野史碎语间读到身败名裂的真人实例。民国五大军阀之一的张作霖,年轻时就曾因家人赌博负债累累,险些被逼流亡关外。后来他戒断赌瘾,才有了后来的“奉系之首”。赌博,背后跟着的绝不是好运,而是毁灭!

也不是每个赌徒都能回头。赌博一旦在血液里流动起来,十有九输,剩那一个“赢”,还是假象。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早就讲过,赌徒对输赢有病态的幻想。几年前一则新闻,一位东北男子三个月里输掉了四百多万,欠债连锅端,还在狱中坚持试图翻本,结果走投无路。有人会觉得,“这只是极端案例吧?”其实不是,哪一个沾了赌的人没说过“再来一把就能赢回来”?

到底输的是什么?金钱,家产,甚至亲情。江浙老财主家里,常有这样的例子——儿子为了翻本,把祖传地契交给当铺,母亲拦都拦不住。后来的事谁也管不了,只剩哭天抢地。身边朋友,谁要是陷进去了,不劝是不行的,哪怕没落个好,终归要讲“浪子回头金不换”啊!可问题又来了,你真能一劝救一个?多半像对牛弹琴。

可同样的恶习,嫖娼,社会氛围里却总没赌博那么强烈的“深恶痛绝”。为什么?

***嫖娼,这事有点难说,也没那么“名正言顺”***

回看历史,不可能忽略中国传统社会对“嫖”这件事暧昧不明的态度。明面上说要讲“礼义廉耻”,背地里青楼烟花,文人骚客,甚至官场大佬,哪个没往那扑过?南宋时期,秦桧因流连妓院还被讽刺过,“能文能武不如能嫖”。至于那些流传下来有关名士的花间风月,从来都有软口气在铺垫,几乎成了一种风流才子的“标配”。

而且这种东西,它“藏”。嫖娼是小圈子,小动作,通常不会摆到明面上说。谈赌博的,有时候能大声数落,商量怎么办。可要提 “你不要再去了”,却很尴尬。过去的婚姻,家庭,妇女,没啥话语权,男性就算有外遇,社会默认也就是随便,顶多劝一嘴。妻妾只能自己熬着,有什么办法?身为旁观者超级尴尬,多说多错。于是民间智慧往往就归结成“劝嫖两不交”,能不搅和就别搅和。

青楼文化衍生出雕梁画栋,诗词歌赋,可说到底,那些女儿家的苦楚,有几个人真在乎?偶尔有个女子自尽,才会被文人诗化成“可怜人”。其余的,要说社会“不谴责”,其实是太麻木,甚至“笑贫不笑娼”。贫穷反倒被看不起,至于谁沉迷青楼,倒好像是身段和身份的某种象征。

***可这公平吗?理性看待历史很麻烦,现实要更复杂!***

说起来,赌博和嫖娼,两者害处,咋还非要分轻重?老祖宗那句俗语,未必就是教你“选毒性小”的错觉。社会结构不一样,古代对于妇女的侧重保护只是口头,实际运作中男性的话语权绝对大,法律、街坊、舆论、礼仪,统统都是一边倒的。历史数据证实,直到清末,连嫖娼违法都不是完全的“全民共识”。而赌博,因牵扯多人,闹大后容易引发纷争,才重点打击。依靠家法、族规来制裁嫖娼的案例反而罕见,这鲜明对比超级扎眼!

往大了说,这全是典型的男权社会作祟,但仔细琢磨,其实东西南北都类似,只是表达方式不同。有些地方特别讲究“家丑不可外扬”,出了事就自家私下说了。可要真有道德底线,不该只谴责赌博,把嫖娼当“风流韵事”。现实中,近十年来根据卫生健康委员会数据显示,中国每年新发性病感染病例数超过百万,极大一部分原因和暗娼、非法场所脱不了关系,这就是赤裸裸的社会危害!咋没人管?

***反过来说,古人的俗语,未必全管用,未必都对***

拿“劝赌不劝嫖”当金科玉律,容易掉进陷阱。很多网络热帖,讲着讲着调子就变,“我的朋友沾上赌,家散人亡”之类。但是要换成“嫖”,只字不提?简直是睁只眼闭只眼。各种调查中,不管是广东还是山西,赌博案件数量往往和群体治安挂钩,司法判例清楚明白,但对嫖娼呢?媒体披露不多,真实影响绝不比赌博小。

看着相似,其实不同。赌博往往需要一群人,一桌牌掀起千层浪,影响几个家庭。而嫖娼,大多数时候都是隐秘交易,事没闹大,很难传出去。所以下场倒霉的更隐晦。2019年官方打击“黄赌毒”专项行动数据显示,涉赌案件破获比例常年居高,涉黄案件虽然隐蔽,也在逐年攀升。这说明什么?老祖宗的经验有用一部分,另一部分已经过时。现在还照抄套用,分明是避重就轻!

可如果说“沉迷赌博比嫖娼更可怕”,又好像没说全。赌博确实更容易“一窝端”,嫖娼则潜藏软刀子割人灵魂。两害其实难分上下,根本没啥“可比性”。但要真按照“劝赌不劝嫖”的路径执行,可能就是“眼不见为净”。搁今天,连个闺蜜都能拉着劝两句,古时候那只能各自为政,万万不能插手。

这几年,治理这个问题的手段更严格了。各地治安条例、网络实名制,甚至借助短视频反诈、反黄宣传,逐步在扭转人们的态度。可马路边,茶馆里,依然有那句老话在传,“劝赌还劝得回来,劝嫖难插手”。某种程度上讲,就是一句典型的“避事哲学”。真能全信吗?其实未必。

***但也有人说,这种俗语沿用几百年,肯定有它道理***

我觉得这也不全对,因为社会变了,人心也变了。以往青楼只是男性消遣的场所,如今女性话语权越来越高,家庭观念也趋于男女平等。明面上的“两性道德”规则已被推翻不少。你要是不节制,纸包不住火,新闻媒体、网络热帖、朋友圈全都曝光,没有谁能免疫。反观赌博和嫖娼,在今天无论男女都应该受到道德、法律双重约束,“有害的不管哪一样,少碰为妙”。

可话又说回来,有些思想遗留,真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消失,比如有些老一辈还会照着“劝赌不劝嫖”念叨两句。但你要问,哪个祸害大,还真说不准。

***其实,所有恶习,最好的选择都是远离,妇女也该有自己主张***

说到底,这些问题不是只靠劝一句两句就能解决,根还在思想、制度、认知里,未必一锤定音能把对错掰扯清。家家有本难念的经,有人能过,有人偏偏跳崖。

这些俗语,也就只能听听。真正过日子的,谁又能保准下回还会遇上同样的难题?时代在变,观念也在变,生活没有标准答案。

有些事,看着简单,真遇上了,心里各有各的算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