谅山战役山炮轰谅山,片瓦不留,越军老兵回忆:全团仅剩72人
发布时间:2025-08-30 11:11 浏览量:2
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2月17号那天,越南北部的谅山,天还没亮,城外几十公里的山头上已经挤满了炮兵阵地。
几百门火炮整齐列开,炮口对准那个曾被称作“钢铁堡垒”的城市。
那时候没人说话,风吹过树梢,草丛里的露水一动不动。
凌晨5点,命令下达。
第一轮炮火打出去的时候,有人说耳朵差点被震聋了。
炮声一浪接一浪,像是从山里滚下来的巨石,没完没了。
一个小时后,谅山的高地指挥所,就已经没了踪影。
这场战斗的走向,从一开始,其实就已经定了。
可要说这事真开始,也不能只看1979年那个冬天。
得往前说,说到十年前。
1969年,越南还在跟美国打仗。
打得很苦,但最后美国人撤了。
越南赢了,靠的是山区游击战、人民动员,还有那股子不怕死的劲儿。
战争结束后,越南统一。
那会儿的越南政府,信心特别足。
不光觉得自己能打,还觉得自己该在整个中南半岛说了算。
他们跟苏联走得越来越近,开始插手邻国的事务,尤其是柬埔寨。
这事中国看在眼里,心里很清楚。
一个刚打完仗的国家,突然在边境不停挑衅,还对邻国动武,不是简单的扩张冲动。
1978年底,越南入侵柬埔寨后,中越边境的摩擦越来越多。
那时候中国国内压力也大,经济刚恢复,外交手段几乎用尽。
到了12月,中央决定:对越南进行自卫反击。
谅山,就是这场反击的“第一枪”。
这地方对越南来说是个关键节点。
是北方的交通枢纽,也是防御中心。
中国军方很清楚,一旦拿下这地方,越军的北部防线就会像被抽掉顶梁柱一样,瞬间垮掉。
但问题来了。
怎么打?越军刚打完对美战争,实战经验多,山地防御也强。
中国军队虽然有抗美援朝、对印作战的底子,但几十年没打大仗了。
怎么办?
许世友将军拍板:先打脑袋,再打身子。
什么意思?就是先用炮火摧毁指挥系统,再让部队推进。
于是就有了2月17号凌晨那一幕。
炮火打了整整十几个小时,没停过。
越军的地堡、阵地、通讯线、兵营,全都在几轮齐射中被摧毁。
当时的越南第3师和第337师,负责守谅山。
他们根本没想到会是这样的打法。
指挥官阵亡,预备队来不及调,电话线断了,电台也被炸了。
一位后来被俘的越军老兵说:“我们根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就听见一声声爆炸,天开始塌了。”
还有个细节特别扎心。
战斗结束后,解放军在谅山南面的一处废墟里找到一份越军阵地名单。
上面标着每一个火力点的位置、兵力配置、轮换时间。
可惜,这些信息,在炮火面前毫无意义。
文件上签名的那位越军军官,后来再也没人见过。
“全团仅剩72人”,这不是文学夸张,是当时越军幸存者的真实记载。
一个加强团,几百人,最后能站起来的就七十来个。
这场炮击从白天持续到夜晚,几乎没断。
火炮口径从85毫米到152毫米不等,大部分是牵引式榴弹炮,也有少量自行火炮配合远程打击。
火控使用的是当时部队自己研发的光学测距系统,结合地面侦察和空中引导,精度非常高。
越方的反击几乎没有组织起来。
士兵四处逃窜,很多人甚至没来得及拿枪。
更有一些士兵,躲在废墟下,不敢出来。
谅山的平民也受到极大波及。
有的居民提前撤了,但也有不少人来不及跑。
城市东南部一处小学的院子里,后来被发现有十几具遗体,应该是当时没能撤离的家庭。
炮火结束后,解放军推进进城。
没费太大力气,越军基本没有组织反抗。
市区大部分建筑被夷为平地,防御工事几乎全毁。
有士兵回忆说:“整个谅山一片死寂,连狗都不叫。”
战斗结束得很快。
解放军在完成目标后,没有继续深入,而是逐步撤回。
但这场战役的影响,没那么容易结束。
越南原本自信满满,靠着打败美国的光环,想在东南亚扩张势力。
可谅山一战,让他们彻底冷静下来。
对中国的战术、火力、反应速度,他们的判断都出现了问题。
战后,越军开始重组指挥系统,加强防空和炮兵训练。
但不少老兵说,那种“被一轮炮火打垮”的恐惧感,一直挥之不去。
而对中国军队来说,谅山战役验证了一个关键点:在信息并不占优的条件下,只要火力足够集中,时间足够精确,依然能打出决断性胜利。
那之后,越南在边境的态度明显收敛。
中越之间虽有摩擦,但再没有爆发大规模正面冲突。
这场战斗,没什么人主动提起。
也没有设立纪念碑。
后来有士兵说,战后很多阵地都种上了玉米。
从那以后,再也没人那样叫过它。
参考资料:
赵素芳,《中越战争:1979年的炮火与血泪》,中国军事出版社,2005年。
王宏伟,“1979年中越自卫反击战:谅山战役的战术分析”,《军事科学》,第36卷,第4期,2010年,第112-123页。
中央军委作战部编,《对越自卫反击战作战总结内部资料》,1981年。
《解放军炮兵战史资料汇编》,总参谋部炮兵部,198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