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与俄乌等4国通话后,俄副外长点名中国,将定期向北京汇报情况

发布时间:2025-05-21 14:51  浏览量:2

5月19日,一通电话搅动了全球政治棋盘,美国总统特朗普与俄罗斯总统普京展开年内第三次直接对话,议题依旧是俄乌冲突。

紧随其后,特朗普又拨通了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的电话,并拉上欧盟、法国、意大利、波兰等国领导人“开小会”,声称要推动停火谈判。

这场看似热闹的“电话粥”背后,各方却暗流涌动,美国高调造势却暗中抽身,俄罗斯冷脸坚持核心诉求,乌克兰拼命拉盟友站台,而中国则意外成为俄方主动“点名”的汇报对象。

特朗普政府对俄乌冲突的介入,始终带着浓厚的“生意人”色彩。从最初高喊“24小时停火”口号,到如今暗示“美国可能退出斡旋”,其态度转变堪称戏剧化。

5月16日,俄乌在土耳其伊斯坦布尔的直接谈判因领土争议陷入僵局。美国国务卿鲁比奥立刻表态谨慎乐观,同时催促俄乌别浪费时间。

两天后,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高调宣布将与普京、泽连斯基通话,并强调“美俄贸易潜力巨大”。这种一边谈停火、一边谈生意的操作,暗示了特朗普停火与订单两手抓。

通话细节暴露了美国的真实算盘,美方承诺“不再追加对俄制裁”,默许俄乌自行谈判,甚至提出将“乌克兰重建”与美俄能源合作挂钩。

更直白的是,特朗普直接威胁泽连斯基“不接受灵活谈判就断援助”,同时在舆论场渲染“乌克兰拖累美国”的论调。

显然,美国的策略已从“调停者”转向“甩锅者”,既不想深陷泥潭,又想趁机捞取经济利益。

美国的“生意人本色”在能源领域尤为明显,特朗普多次提到,俄罗斯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是“未被开发的宝藏”,若能达成协议,美国企业可参与西伯利亚油气田开发,甚至分食“北溪-2”管道项目的残局。

特朗普显然更看重短期利益,这一手既能安抚国内能源巨头,又能为连任竞选贴上“促和平、促经济”的标签。

此外,美国对乌克兰的军事援助也悄然转向“有条件支持”。此前承诺的“标枪”反坦克导弹和“毒刺”防空系统交付进度放缓,取而代之的是“鼓励乌克兰自主生产武器”的建议。

与美国的高调相比,俄罗斯的回应显得冷静而强硬。

俄罗斯四点要求

俄乌谈判破裂后,普京通过国家电视台释放信号,特别军事行动必须达成四项目标——消除危机根源、保障俄安全、维护俄语族群权益、实现持久和平。

这番话,被外界解读为“绝不妥协”的宣言。

俄罗斯方面坚持北约东扩是冲突根源,要求乌克兰承诺永久中立。同时,俄罗斯坚决拒绝欧盟介入,主张俄乌直接起草“和平备忘录”,将“去军事化”等抽象条款转化为具体行动。

不过,双方的谈判也不是毫无收获,俄乌释放人道主义善意,提出战俘交换方案,试图软化国际舆论。

值得注意的是,俄方对美态度出现微妙转变。普京在通话后称“对话坦率且有益”,并支持特朗普的“乌克兰重建计划”。

俄罗斯的“硬核逻辑”背后,是对北约东扩的深度焦虑。自苏联解体后,北约已向东推进超过1000公里,若乌克兰加入,莫斯科将直接面对北约的导弹部署。

因此,俄方坚持要求乌克兰写入宪法“永不加入北约”,并承认克里米亚及顿巴斯地区的“新现实”。但对于乌克兰来说,无异于让乌克兰“自断手脚”

经济上,俄罗斯也在打“能源牌”。欧洲40%的天然气依赖俄供应,尽管西方制裁不断加码,但俄方通过卢布结算令、转向亚洲市场等手段,硬生生把能源危机变成了讨价还价的筹码。

乌克兰的生存博弈

夹在美俄之间的乌克兰,处境堪称冰火两重天。泽连斯基一边痛斥俄方领土要求不可接受,一边疯狂拨打欧洲领导人的电话求援。

5月18日,他专程飞往意大利,与美国副总统万斯、国务卿鲁比奥密谈,要求西方加大制裁俄罗斯,并喊话“停火必须无条件”

乌方的诉求看似矛盾却现实,乌克兰既要坚持“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底线,又不得不接受“灵活谈判形式”的施压,因此才会呼吁召开“美俄乌欧四方会议”以壮声势。

更尴尬的是,美国“不再追加制裁”的承诺让泽连斯基大为光火,直言“盟友不能半途而废”。

这种策略的背后,是乌克兰对生存危机的本能反应。

乌克兰的困境在国内同样尖锐,随着战事拖延,民众对政府的耐心逐渐耗尽。东部前线士兵抱怨“装备老旧、补给不足”,西部城市居民则因停电断网频繁抗议。

泽连斯基的支持率从冲突初期的90%跌至不足60%,反对派甚至开始质疑“为何不早点和谈”。

欧盟的援助也并非铁板一块,德国因依赖俄能源,对全面制裁始终犹豫。波兰则积极主张武装乌克兰到牙齿,甚至提议直接派兵“维和”。

经济上,乌克兰已濒临崩溃。GDP缩水35%,外债占GDP比重超过90%,西方承诺的200亿美元援助仅到账三分之一。泽连斯基的重建计划被嘲为画饼充饥,而美国提议的用俄乌合作换重建资金,更被乌民众怒斥为割地卖国。

俄罗斯点名中国

当美俄乌欧吵得不可开交时,中国成为俄方主动“汇报”的对象。俄罗斯副外长鲁坚科明确表示,莫斯科将定期向北京通报与乌克兰及西方的接触情况,理由是中国立场“平衡且愿提供斡旋”。

这一表态,既是对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认可,也暗含拉拢中国分担压力的意图。

目前,中国外交部已对俄乌局势作出“三个支持”的回应:支持和平努力、支持直接对话、支持政治解决。这种不选边站但促谈和的立场,既符合中国一贯的外交风格,也为未来可能的调解角色留出空间。

中国显然更倾向于“劝和促谈”的中间路线,有消息称,中方正与印度、巴西等新兴大国沟通,探讨联合斡旋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