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上高校密集“上新”新型研究院,传递什么新信号?
发布时间:2025-05-21 15:05 浏览量:1
以服务国家战略为牵引,上海正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在沪上高校,多所新型研究院密集“上新”——
同济大学5月20日宣布,聚焦工程智能创新发展,成立工程智能研究院、医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极端环境建造研究院、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以及航空运输与低空经济研究院等五大全新的研究院。
就在5月14日,上海交通大学低空科学技术研究院(低空经济产业技术研究院)也揭牌成立,致力于打造覆盖低空经济全生命周期的创新生态,助力上海建设全球低空经济产业策源高地。
此前的4月,围绕前沿领域和国家攻关任务,复旦大学今年重点打造的六大新工科创新学院也悉数亮相。六大创新学院致力于面向产业、面向问题、面向实际,把研究成果工程化、具象化,把理科成果工科化、工科问题理科化,打通“0到10”创新链……
当前,人工智能引领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迭代周期大幅缩短,高校作为人才培养主阵地和科技创新策源地,不仅要“跑步”前进,以科学智能(AI4S)推动高校科研范式变革,更要促进学科专业布局紧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让人才供给匹配科技发展和产业变革所需。在沪上高校,新型研究院“上新”的背后,都传递出立足“人工智能+”、积极抢抓机遇,布局未来学科的迫切感和使命感。
“提升科技创新策源能力是高校服务科技创新高地建设的关键。面对时代之需、国家之需,大学要全面推动以‘人工智能+’为特征的学科交叉融合,系统性推动学科转型调整、内涵升级。”谈及此番“上新”的五大研究院,同济大学党委书记、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表示,这是数智融合驱动下,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顺势之举,也是同济助力上海三大先导产业发展和“五个中心”建设的实际举措。
在沪上高校最新获批的11个未来学科中,同济有极端环境建造、自主智能机器人两大学科入选。在依托未来学科的基础上,该校新成立的自主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将针对“机器人本体驱动、机器脑决策控制、机器人群体智能、机器人训练场”等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展开深入研究。院长李智军介绍,随着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的深度融合,自主智能机器人已成为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未来,研究院将成立医疗康复机器人研究中心、智能制造机器人研究中心以及极端建造机器人研究中心三个分中心,助力上海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自主智能机器人创新高地。
在更多沪上高校,“人工智能+”交叉学科正加速布局,持续推动教育领域全方位升级。在上海大学,聚焦脑科学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学校成立爱克脑科学研究中心,推动脑疾病研究和类脑智能技术发展。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则联合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成立技术智能(AI4T)协同创新研究院,重点布局AI+创香研究中心、AI+轨道交通智能运维研究中心、AI+氟代制药研究中心3个研究中心。
“当前,上海高校正以更大力度的改革、更高质量的发展回答好‘强国建设和科创高地建设,高校何为’的时代命题。”上海应用技术大学校长汪小帆介绍,该校已将9个工科学院重组为5个技术学部,目的就是培养更多拥抱技术革命浪潮、顺应产业变革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不断增强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技术进步服务的能力。未来,学校将以新型学部制重塑、引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让每个学部都成为产业创新的策源地,让每间实验室和每一门课程都能体现企业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