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校军受军阀气息影响?东征时军纪不整,军法处周恩来铁腕治理
发布时间:2025-08-31 06:09 浏览量:2
在黄埔军校创办前,清末民初旧军队军阀气息实际非常浓重。
军阀气息最严重的时期就是袁世凯死后。
袁世凯在世时,凭借个人威望还能勉强维持北洋系的表面统一。但1916年他死后,北洋系统内部彻底的“军阀气息”就暴露无遗。
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再无强人,立刻分裂为以段祺瑞(皖系)、冯国璋(直系)、张作霖(奉系)为首的多个派系。各地大大小小的军阀也纷纷自立,军队成私有化。
到底是什么是军阀气息?它的危害又有多大?
一个最核心的特征就是私兵思想:不知有国,只知有帅。
图片取材网络
士兵和军官效忠的不是国家、民族或宪法,而是谁给他们发饷、给他们饭吃(如张作霖、吴佩孚、孙传芳等),他们就效忠谁(雇佣关系)。他们与主帅的关系是人身依附关系,类似于古代的家丁和门客。
士兵大都没有受过教育,思想麻木,没有信仰和目标,军队没有为国家而战、为主义而战的信念。当兵只是为了“吃粮”(混口饭吃),谁给钱,就给谁卖命。今天可以为这个军阀打那个军阀,明天只要军饷给得多,马上可以调转枪口。
那个时期有枪就是草头王,每个军阀都把自己的军队和地盘视为私人财产。他们为了扩张地盘和争夺对北京中央政府的控制权(以获得合法外衣和外国贷款),发动了连绵不断的战争,如直皖战争、直奉战争等,搞得民不聊生。
图片取材网络
导致国家无法统一,内战不休,军队成为军阀争夺地盘、掠夺资源的工具,而非保卫国家的盾牌。
还有就是毫无纪律,祸害百姓。旧军队的纪律极其涣散,对百姓的欺压是家常便饭。
军队过境或驻扎时,公开向地方征粮、征款、拉夫(抓壮丁做苦力),实则与抢劫无异,美其名曰“借”。
有些军阀士兵骚扰、欺压当地百姓,强取豪夺,甚至奸淫掳掠,欺男霸女,无恶不作。老百姓对他们畏之如虎,称之为“丘八”(“兵”字拆开,带有极大的蔑视)。
图片取材网络
军营里鸦片烟枪和聚赌是常见景象,军官带头,士兵效仿,乌烟瘴气,战斗力低下。
战斗力低下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保存实力,见风使舵。
由于军队是私人本钱,军阀们用兵的第一原则不是争取胜利,而是保存实力。
搞投机作战,打仗时观望不前,让友军先去送死。一见战局不利,首先想到的是撤退保全自己的部队。
倒戈更是家常便饭。在战场上被收买而临阵倒戈是常有的事。整个师、整个军地叛变,导致战局瞬间逆转。
还有类似克扣军饷,倒卖军资,贪污腐败横行等等。
军阀气息浓重旧军队是没有凝聚力、战斗力的,国家永远积贫积弱,任列强欺压和宰割。
图片取材网络
正是因为旧军队充满了上述“军阀气息”,所以孙中山搞革命的时候面临着许多困境。如孙中山先后在广州建立护法军政府,但他自己几乎无兵无将,只能依靠南方的军阀(如桂系陆荣廷、滇系唐继尧)来反对北方的军阀。结果就是,他今天联合这个军阀打那个军阀,明天又被“盟友”背叛、排挤。
他深刻体会到了“南与北如一丘之貉”——南北军阀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是为了私利,毫无革命理想可言。
革命先驱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后,才痛感“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于是,他创办黄埔军校,就是要建立一支全新的、有理想、有纪律、忠于国家的新式军队。
图片取材网络
但在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军队风气下,使得孙中山不得不面对一个严峻问题:军队的纪律性与革命性如何保障?
不得不说革命先驱孙中山慧眼识珠,他经过一番思考果断的与我党合作,达成国共合作后,一起创办了黄埔军校。
共产党人帮助建立的黄埔新军,明确革命目标,开展思想教育,让学员明白他们是为主义、理想和人民而战。中国共产党(当时作为共产国际的一个支部)带来的,正是苏俄红军建军的核心经验——“政治建军”原则,这恰恰是根除“军阀气息”最需要、也是最根本的良药。这剂良药尤其是在周恩来担任政治部主任后,药效非常显著。
在1924年6月16日,孙中山在黄埔军校第一期的开学典礼上发表演讲,号召师生“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并亲自批准将对联挂在军校大门上,以警示师生。
图片取材网络
这幅对联它开门见山地告诫所有前来报考和从军的人,这里不是传统意义上追求个人富贵的地方。如果想追求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请另寻他处;如果没有为革命事业牺牲生命的勇气,就不要迈进这个门。
国共合作执行严格的招生筛选。据记载,黄埔军校的招生考试不仅考察文化、军事知识,还会通过口试深入考察考生的报考动机和思想倾向。 那些答案中不涉及“家国大义”而流露出功利意图的人,可能会被直接淘汰。 第一期报考者超过1200人,仅录取350人,录取率仅29%。 这种严格的筛选,确保了学员的基本素质与革命初衷。
国共两党希望通过这副对联和严格的选拔,从源头上尽可能过滤掉抱有旧式升官发财思想的人,招募到真正有志于革命的青年。
图片取材网络
尽管入口有严苛的筛选和崇高的理想激励,但黄埔师生毕竟来自旧社会,难免受到旧军队习气和社会风气的影响。
1925年3月13日的棉湖战役,黄埔校军与陈炯明主力展开生死对决。教导一团九连连长桂永清身先士卒,带领士兵三次击退数倍于己的敌人。但当硝烟散尽,这位战场上的勇士却被举报在兴宁战役中私拿典当行财物,甚至将战利品寄回老家。更令人震惊的是,七连连长孙良在淡水战役中临阵脱逃,导致防线险些崩溃。更令人震惊的是,学生军连长郭渠川在梅县放哨时带着整队士兵潜逃 。这些丑闻像瘟疫般在军中蔓延,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革命军纪律体系的致命漏洞。
图片取材网络
其实在第一次东征时,1925年1月14日黄埔军校颁布了《革命军连坐法》,针对临阵退缩也有约束。同时出征前三令五申警告士兵不能骚扰平民,但仍存在一些“不知纪、不守纪”的问题 。这说明仅仅依靠制定规则是不够的,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严格执行纪律,还需一个在军校和党军中威望非常高的人来坐镇才行,其实在当时没有比周恩来更合适的人选了。
蒋介石曾在日记中写过:“校军初成,纪律废弛,若不整肃,必蹈旧军覆辙。”事实上,第一次东征期间,左路军地方军阀观望不前,右翼粤军第2师师长张民达公然把战场当生意场,不仅冒功贪名,还私自委任官员、敲诈钱财。这种“进前者徒死无赏,退后者偷生无罚”的乱象,必须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严格执行纪律,于是军法处便应运而生 。1925年4月11日,黄埔军校军法处正式成立,周恩来兼任第一任军法处长 ,专门整治军纪。
图片取材网络
周恩来能够成为黄埔军校第一任军法处长,有几个重要原因:
他有卓越的组织和管理能力。周恩来在短时间内展示了非凡的管理才能,他领导政治部工作有声有色,得到了校方的高度认可。
他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和原则性。周恩来是一位坚定的革命者,具有高度的原则性,这对于执掌军法工作至关重要。
他是国共两党都能接受的背景。作为共产党人,周恩来同时也深受国民党左派的信任,这种双重背景使他成为理想人选。
他有公正无私的品质。周恩来为人正直,处事公正,能够不带偏见地执行军法。
图片取材网络
周恩来执掌军法处后,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军队政治工作新举措。他秉公执法,展现卓越管理才能。
1925年4月11日军法处正式独立建制后,周恩来实行“政治部抓思想、军法处管行为”的双轨机制:政治部通过《士兵之友》等刊物灌输“为主义而战”理念,军法处则以《革命军连坐法》《战时奖惩条例》等法规构建制度约束 。这种分工在东征实践中成效显著——1925年10月惠州攻坚战中,士兵严守“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纪律,与陈炯明部队形成鲜明对比,被当地百姓称为“仁义之师”。
1925年11月,第二次东征胜利后,周恩来被任命为广东东江各属行政委员,管辖25县行政工作。他在东江地区复杂的环境中,与国民党各派共事,革新行政、组织群众、拓展各业。
图片取材网络
特别是在肃清奸商买办、惩办贪官污吏方面,周恩来毫不手软。他将有贪污行为的揭阳县长曾靖圣、五华县税务局长张谷山等撤职查办;查办陈有利、陈坚夫贩卖烟土案;取缔各县劣绅把持的县议会。
周恩来执法不仅严格,而且注意方法、把握分寸。第二次东征胜利返回时,他在途中遇见几十名伤兵围着怒气冲冲的蒋先云(黄埔一期生、共产党员)争辩。
这批伤员自恃东征有功,抢老百姓的东西,违犯了军纪。蒋先云一气之下动手打了违犯军纪的伤员。伤员不服,围着蒋先云吵闹起来。
周恩来当场智慧地处理了这场纠纷:“东征挂彩是光荣的,但违犯军纪是错误的;蒋先云同志作为蒋校长的侍从秘书,他维护党军铁的纪律是必要的,但是,动手打人也是错误的。怎么办呢?我这个政治部主任打蒋先云同志十二下手板,算是对大家的道歉,总算可以了吧?”
图片取材网络
于是,他当着这批伤员的面,打了蒋先云十二下手板,平息了争端。回到广州后,在共产党支部会议上,蒋先云指出周恩来采用打手板的办法解决矛盾也是错误的,周恩来认真接受了批评,做了自我批评。
周恩来还以身作则,对亲人家属严格要求。他的亲弟弟、黄埔四期生周恩寿在北伐队伍中,因为个人感情纠葛未请假离岗一段时间。
一向严于律己的周恩来严厉批评了周恩寿,并在他的处分报告上签了“擅离职守,撤职查办”八个字。这种大公无私的精神,赢得了师生的敬重。
黄埔军校成立军法处,通过周恩来等人的运作,从根上消除了军阀气息对黄埔校军的影响。
保障了革命军队的纪律性。军法处的存在,使黄埔军校区别于旧式军阀部队,成为一支纪律严明的新型革命军队。“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的校训,通过军法处的执法得以落实。
树立了革命军队的正义形象。周恩来秉公执法、不徇私情的作风,赢得了广大官兵和民众的尊敬。
图片取材网络
黄埔军校军法处的设立和周恩来的工作,为中国共产党后来独立领导人民军队积累了宝贵经验。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实践,成为他后来创建人民军队政治工作制度的重要基础。
周恩来领导下的军法处确保了这种信念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纪律约束。他创建的军法体系不仅影响了国共两党的军事建设,也为现代中国军队纪律监察制度提供了最早范本。
今天回顾这段历史,我们仍能感受到制度创新与人的因素相结合产生的巨大力量——正是这种力量,让一支最初只有几百人的校军,最终改变了中国的命运。
参考资料:《孙中山全集》《周恩来年谱》等相关资料
- 上一篇:契丹英雄:文明融合南北崛起,百年传奇震撼时代
- 下一篇:注意!申请渠道即将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