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实地探访沪上“老字号”旧货商店淮国旧
发布时间:2025-08-31 10:24 浏览量:2
上午9点,淮海中路766号的商店还没开门,已经有不少人在门口排队,往里面张望。80岁的张阿姨拎着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里面装着泛黄的旧书、孩子没拆封的玩具车,还有几枚用盒子仔细包裹的古钱币。“我在手机上看到这里热闹,天热想着早点来。”她向记者一边展示自己的“宝贝”一边说着。这里是被老人们称为“怀旧据点”的旧货交易市场,如今成了他们心中的“闲鱼”,承载着时光与情感的流转。
人多时排队一小时
这个市场受老年人青睐
“周末开门前一小时就有人等,队伍能排到街角。”在这附近工作了3年的保安对记者说。清晨来的多是像张阿姨这样的本地老人,他们有的从浦东新区乘一小时公交赶来,有的家住附近,揣着攒了一辈子的“宝贝”来这里早早等候。
工作人员在评估后,收了第一位客人张阿姨的一个印章和一匹旧布。而后,大家也纷纷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手表、邮票、徽章等老物件,来交易的基本都是老年人。
老人们愿意来,图的是一份踏实。63岁的孙阿姨坦言:“外面小摊怕被骗,这里是老字号,又是国营的,价格透明。”她曾带母亲留下的樟木箱来咨询,虽然估价不高,但工作人员耐心讲解了木料保养知识,还建议她若不舍得卖可以做个防尘罩,这份真诚让她记在心里。
市场里藏着不少“意外之喜”。淮国旧现场经理徐世宁回忆,有位老人曾拿来81张第三版“车工”两元纸币,老人本以为顶多值几百元,没想到因品相完好,最终以800元每张的价格成交,“老人拿到6万多元时,手都在抖,激动得不行,我们也很为他们开心”。这样的故事并少见,“袁大头”、民国时期的金戒指等等,常有老人带着“不起眼”的旧物,收到远超预期的回报。
年轻人“不愿要”的
老物件得到保存
“那些对老一辈来说视若珍宝的东西,孩子们却无法理解。”徐经理说,许许多多的老物件,虽然不值钱,但承载着年轻人难以理解的情感。
在淮国旧里,存放着市民旧时的结婚证书、清华大学老毕业证,甚至还有1940年的订婚菜单。徐经理说,有一次他收到一件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旧旗袍,针脚细密,领口还留着淡淡的樟脑香。“老人说,这些东西给后代,他们不愿意要也不懂得珍惜。给我们,至少能被好好收着。”
正因为这样的物品“无价”,淮国旧计划筹备“上海老物件展览”,把这些承载记忆的物品展示出来。“这是对过往的纪念。”徐经理说,他留了不少老人的电话,等着展览开幕时打电话给他们,带孙辈来看看。在银发经济推动下,淮国旧不仅为老年人带来经济收益,更成了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老物件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点杯咖啡聊聊过往
这里是老人的社交场
记者还了解到,近期,淮国旧与光明邨大酒家之间的“银发族日常路线”备受关注。两地相距仅400多米,成了附近老年人悠闲生活的热门“打卡线”。
中午时分,老人们便会前往光明邨大酒家,享受惬意的午餐时光。饭后,老人们再次回到淮国旧,登上二楼,点上一杯咖啡,与老友围坐在一起,聊聊往昔岁月。这里不仅是交易的场所,更是情感交流的港湾。常客郭女士感慨:“这里不仅方便,更是我们的社交场。看看老物件,一起怀旧,感觉特别好。”
像淮国旧这样的场所,是上海老年人的新“刚需”。“银发经济市场潜力巨大,老年人愿意为能满足精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付费。未来,我们会走进更多社区开展讲堂、免费鉴定,更好满足老年人的多样化需求。”徐经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