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默尔索成为默尔索,在《局外人》面前,地表所有人都是渣渣

发布时间:2025-08-31 21:12  浏览量:2

时隔5年以后重新再看《局外人》,依旧没有看懂,还是觉得自己是个局外人,只是这次的关注点赞处,不再是默尔索被敲了四下厄运之门,而是对他的世情冷漠和生活索然无味,感同身受。

凤凰社版本的《局外人》,译者李玉民所写的《局外何人》译本序,占据了42页不短的篇幅,幸亏有了这篇详实的局外之序,得以从专业学者的角度去切入局外人,从文学的底蕴去解读的这本象征作品。

作者阿尔贝·加缪在《局外人》里留下了太多的空白,任由读者去猜测,他实际写作的内容,远远超过他要表达的意思,对于这些不解之处,李玉民都给予了专业文学答疑解惑的诠释。

“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搞不清。”《局外人》开篇这句,算不上多么的惊世骇俗,但却如同一杯冰水泼洒而出,铺陈蔓延开了墨尔索的内心世界,引领我们走进阿尔贝·加缪所构建的荒诞世界。

加缪的《局外人》创作于20世纪40年代,那时世界格局动荡。经济危机阴霾笼罩,fa西斯zhuyi甚嚣尘上,战争的阴影无处不在。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的价值观和信仰不再坚如磐石,存在主义哲学应运而生,它探讨和引领着人们如何在荒诞世界中存在和选择。

默尔索生活在阿尔及利亚,身为普通职员的他,生活平淡无奇。对于住在养老院里母亲的去世,他淡然接受并没有悲痛欲绝,母亲葬礼他像个局外人般漠然置之,甚至不如母亲养老院里的同伴悲伤,更过分的是葬礼第二天他就去海边游泳、和新结识的女友看喜剧电影……总而言之,他就是个常人眼里的不孝之子。

其实他并没有刻意为之,所有的这一切都是他的日常表现,无论是工作、爱情、友情,对他来说其实都无所谓,所以老板无法理解他为何拒绝去巴黎发展,而他的理由是“人们永远无法改变生活,什么样的生活都差不多”,他与邻居雷蒙交往,也抱着“做不做朋友都可以”的心态貌似友好相处着。

然而,意外还是改变了他的命运。在海边,他卷入了雷蒙和他人冲突,鬼使神差地开枪打死了人……

被捕后,法庭对他的审判重点不是杀人本身,而是聚焦于他在母亲葬礼上为何冷漠的表现。因为检察官认为,漠视等同于他没有人性、道德败坏,杀人是因为内心邪恶。最终,意外杀人的默尔索被判处死刑……

他拒绝了神父的临终救赎,他认为自己的生命是自己的,不需要上帝的介入。而这种行为,在当时的主流世界观里,是不被允许和接纳的。他因为不符合社会对“正常人”的期待而被判处死刑。

“世界是荒诞的,人类的存在也是荒诞的,我们试图寻找生命的意义,但往往徒劳无功。”也许这就是加缪通过墨尔索想要告诉我们的。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一样被各种规则和标准所束缚,逐渐失去了自我,和默尔索并无不同,区别就在于我们的成长,就是一个不断认怂的过程。如加缪所说:“重要的不是治愈,而是带着病痛活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