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冈山:红色基因的朝圣之旅
发布时间:2025-09-01 18:28 浏览量:2
作者/王斯珠
在岁月的长河中,总有一些精神的坐标,指引着我们不断前行。南昌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这片充满温情与敬意的港湾,在军地各级领导的殷切关怀与大力支持下,于军休所党委及管委会的精心谋划与倾心引领中,持续开展着一场场意义非凡的活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传承红色基因、永葆军人本色。自休养所成立以来,数十载光阴悄然流淌。这期间,每年如期而至的井冈山疗养之旅,宛如一曲激昂而深沉的红色乐章,奏响在每一位军休干部的心间。十余年间,每年将有200人的队伍共计5000余人次踏上井冈山这片红色的土地。每一次的出发,都是对初心的追寻;每一次的抵达,都是与历史的对话。
今年 8 月 5 日至 12 日,最后一批离退休老同志怀揣着对革命先辈的崇敬与对红色精神的向往,奔赴井冈山。此次参观研学、沉浸式疗养之旅,沿着精心规划的路线,追寻着往昔的峥嵘岁月。
当晨曦微露,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南昌城郊的军休所上空,这座岁月沉淀下的院落便开始绽放。墙角的青苔,吸收着晨露,仿佛在倾听军号的余音,低语着往昔的荣光。这里,是军休干部们的心灵归宿,也是他们红色之旅起航的港湾。今年暑假临近,军休所办公室主任江海对我说,今年军休所自7月15一22日,8月5日—12日共分两批次,近200人次上井冈山参观研学疗养,具体分管的文旅彭科长说:离退休老同志只要有上井冈山活动,他(她)会以最大限度,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踊跃报名,积极打卡。
数十载时光荏苒,军休所党委与管委会,如同一群不知疲倦的摆渡人,在军地各级领导的关怀下,每年都将这些满身荣誉的老兵们护送至井冈山。这不仅是一次简单的出行,更是一场穿越时空的精神朝圣。
八月的井冈山,仿若一位身披翠绿长袍的智者,山岚为冠,云霭作带,静静等待着归乡的游子。沿着盘山公路蜿蜒而上,车窗外的竹林如同绿色的波浪,在微风中轻轻荡漾。那层层叠叠的竹叶,似无数支古老的狼毫,在微风中簌簌作响,挥洒着历史的墨香,书写着跨越时空的壮丽诗章。山路十八弯,每一道弯都像是时光的褶皱,轻轻展开,便是一幕幕鲜活的历史画卷。
茨坪毛泽东故居,那土墙黛瓦的建筑,静静矗立在岁月的长河中。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仿佛就推开了历史的闸门,岁月的痕迹在这里交织成一首无声的歌。室内陈设简朴至极,一盏油灯、一卷泛黄的书卷、一张斑驳的木桌,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往昔的故事。那盏油灯,或许曾在漫漫长夜中,映照出毛泽东同志沉思的面容;那卷书卷,或许曾在风雨如磐的岁月里,被他反复翻阅、圈点。在这里,时光仿佛凝滞,空气里弥漫着历史的醇厚气息,让人沉醉其中,追寻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井冈山博物馆内,每一件文物都宛如一位静默的诉说者。那裂了璺儿的搪瓷缸,或许曾陪伴红军战士走过无数风餐露宿的日子;那发锈的钢枪,或许曾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发出震耳欲聋的怒吼。站在这些文物面前,仿佛能听到历史的战鼓在胸膛擂动,看到先辈们英勇无畏的身影在眼前闪现。那些或模糊或清晰的照片,如同岁月的书签,将一段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定格在时光的长河中。每一寸展板、每一段文字,都在无声却有力地讲述着井冈山精神的诞生与传承,让心灵在这历史的回响中得到深刻的洗礼。
黄洋界,那雄伟的哨口如同历史的丰碑,傲然矗立在山巅。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山风呼啸而过,似是当年激战的余音。站在此处,脚下是万丈深渊,眼前是群山莽莽,仿佛能感受到当年红军战士们以少胜多、誓死捍卫根据地的壮烈。闭上眼,那震天的炮声、那冲锋的号角如潮水般在脑海里汹涌澎湃。而如今,硝烟虽已散去,但那股不屈的脊梁却依然立在这青山绿水间,化作一种永恒的精神力量,激励着后来者无畏前行。
五指峰下,溪流潺潺,水声叮咚。那清澈的溪水,宛如一条流动的水晶项链,镶嵌在这片红土地上。溪边的岩石上,青苔如软绒般覆盖,给坚硬的山石披上了一层温柔的绿衣。掬一捧清泉,那冰凉的触感瞬间穿透掌心,直抵心底,仿佛连灵魂都被这纯净的山水洗涤得澄澈明净。这溪流,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带着先辈们的热血与梦想,一路欢歌,永不干涸。
夜幕降临,北山烈士陵园被淡淡的月光笼罩,宛如一座沉睡的英雄之城。纪念碑如一把利剑,直刺苍穹,守护着长眠于此的英灵们。碑身上的名字,密密麻麻,每一笔每一划都像是刀刻般有力。那些名字,有的如雷贯耳,有的默默无闻,但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为了信仰与自由,将生命燃烧在这片土地上的烈士。站在碑前,月光如水,洒在碑身上,也洒在我们的心头。那是一种肃穆的静谧,一种庄严的震撼。仿佛能听到烈士们的低语,他们讲述着往昔的烽火,诉说着未竟的壮志。我们在碑前驻足、默哀,那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仪式,更是一次灵魂与灵魂的对话,一次生命与永恒的邂逅。
军休干部们,这些曾经的战士,如今虽银丝染鬓,步履蹒跚,但他们眼中依旧闪烁着年轻时的坚毅光芒。他们在烈士墓前的鞠躬,是在向曾经的战友表达最深沉的敬意;他们在毛泽东故居前的驻足,是在回忆与领袖共度的烽火岁月。这些细微的动作,如同古老的密语,传递着他们对信仰的坚守,对使命的铭记。
军休所的组织者们,如同一群默默的护花使者,用无尽的耐心与细心,编织着这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他们精心规划着每一个环节,从行程的安排到景点的选择,从餐饮的搭配到住宿的舒适,每一个细节都被考虑得周到入微。他们深知,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疗养之旅,更是一次心灵的滋养,一次精神的传承。他们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或答疑解惑,或嘘寒问暖,虽忙碌却满面笑容。他们用心血和汗水,为这些英雄的暮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底色。
当暮色再次降临井冈山,夕阳的余晖将山峦染成一片绯红。全体战士站在山头,远眺着那被晚霞映照得通红的天际,那神情宁静而圣洁。他们知道,虽然这次的旅程即将结束,但井冈山的精神早已融入他们的血脉,化作永恒的火种。他们将带着这份力量,回到城市的喧嚣中,继续在自己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成为新时代的红色灯塔,照亮后来者的道路,让井冈山的红色基因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2025年8月12日于豫章
【作者简介】王斯珠,男,1956年生,籍贯江西泰和,大学本科。1974年12月入伍,2013年退休。原任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工作站南昌文化影视中心主任。现任单位:江西省南昌市军队离退休干部休养所。中国老年书画研究会会员,江西省硬笔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榜书协会江西省榜书协创研中心顾问,江西省南昌市电影评论家协会会员。
责编/飘飘花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