贷款上班20年,为了形象戴假发出镜,央视主持人李梓萌如今怎样了

发布时间:2025-08-29 06:19  浏览量:1

“贷款上班”这话,听着像段子,可名字点到李梓萌,评论区立马炸开。

她从2006年上《新闻联播》,到现在快二十年,外界盯着她的,多是“口误合集”和“假发梗”。

真相呢?

有点冷,也有点硬:她确实忙得狠,错也确实犯过,可分母大得惊人。

线索得往回拎。

1977年,沈阳,书香人家。

父亲是清华毕业的工程师,母亲是老师。

她小时候皮得很,带着一群小孩把大院自行车的气门芯全拧了,第二天一片瘪胎。

她妈没打,拎着她挨家道歉。

她妈的原话就一个劲儿敲在脑门上:“人总要为自己做过的事负责,你闯了祸,就要对自己负责。”

从那回起,她的劲头往里收,开始把力气用在读书和表达上。

蒋秀英老师看她,给了路子;高考那年,她拿到辽宁省专业课第一,进了北京广播学院播音主持专业。

进校一看,同学里卧虎藏龙,“月亮姐姐”“刚强”都在。

她只好更笨办法:练声、背词,捉着多音字抠。

大四进了央视播音组实习,常跟在邢质斌、李瑞英身后学。

衣服扣得低了,被前辈提醒,她当场换装,这种细节她不再犯。

没正式转正,就拿下《文化报道》,后面接《国际时讯》《朝闻天下》。

那会儿她每天四点起,风雪也不迟到,化妆椅上还在翻生僻字。

(04)

2006年,她29岁坐上《新闻联播》,成了当时最年轻的主持。

争议也跟着来:太年轻、太漂亮,不够“国脸”。

她干脆戴假发,让自己看起来更稳。

镜头前的她越来越熟,镜头外的她依旧把错字当敌人。

网上有人做“失误锦集”,也有人把账算细:二十多年里她读错的就十几个。

这个量,放在她那样的播出频次里,分母大得让人沉默。

工作强度怎样?

2021年年底流出一份统计,指着2020年、2021年《新闻联播》主持出勤次数,她都在第一梯队,基本一年有将近一半时间在岗。

临时救场也常见。

追求更好的配音,她跪在卫生间的马桶前录音。

有关孟晚舟归国的特别节目《月是故乡明》,她休假时跑到足疗店隔间把音录了。

闺蜜笑她,“气质打造得过于严谨,让人想追都不敢追”。

47岁,她还单身,家人操心,她自己倒看得开。

舆论的戏谑也没停。

倪萍在节目里打趣:“读错字太多,工资全交了罚款,是不是需要贷款上班?”

这个梗流行起来,评论区有人跟着起哄,也有人替她说话:“一年出镜一半时间,错十来个字,你来试试?”

还有更反差的一幕:网传热搜上有她和帅哥贴身热舞的视频,不少人点开前以为是AI换脸。

有人又去扒“她戴了二十年假发”,甚至调皮到“假发一摘,自来卷甩得比鼓风机还猛”。

这些段子是真是假,外界说法不一,但有一点清楚:她在镜头里追求秩序,在镜头外也有松弛的一面。

这事儿为什么吵不完?

一个是“零容错”的幻觉。

全国观众面前读稿,错一个字就会被切成短视频反复播放。

可直播不等于机械,人的嗓子会燥,脑子会打颤,稿子有时也会临时改。

把十几次失误放大到“能力不行”,容易,公平不公平,见仁见智。

另一个是对女性主持的审美门槛。

年轻时嫌她不够“稳”,戴了假发又被吐槽“装老”。

镜头背后的审美成本,很多人没算过。

她这二十年的路径,其实就两句话能概括:把活干好,把人做好。

前一句是凌晨四点的闹钟和化妆间的生僻字卡片,后一句是那声“要为自己负责”。

有人留言:“错字多,该下课。”

也有人回怼:“敬业的人,不该被段子定义。”

她自己的态度摆在那儿——嘲笑也好,质疑也罢,接住就行,继续上班。

“贷款上班20年”为梗,“为了形象戴假发”为招。

她如今怎样?

还在那张熟悉的桌后,按时出镜,偶尔有小失误,更多是稳定的播读和不声张的救场。

她的情感选择,外界议论多,她本人不急:“婚姻不是KPI,快乐才是。”

你更在意零失误,还是更在意人本身?

评论区聊聊看,你怎么看待一个在高压岗位坚持近30年的人,应该被怎样评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