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出了个主意对付日本,把二战时他们虐杀西方人的事全给翻出来

发布时间:2025-09-02 16:26  浏览量:1

最近有个网友出了个主意,说要对付日本,干脆就把他们二战那会儿怎么折磨、屠杀西方人的事儿全给抖出来,让现在的西方人也瞧瞧,他们那个所谓的“亲密盟友”,当年是个什么德行,这主意听着挺直接,可细琢磨,就像一把刀,正好能切开那段被故意弄模糊的历史

好多人一说二战日军的暴行,想到的都是亚洲战场,可实际上,那些落到他们手里的西方战俘和侨民,下场也一样惨,日军根本不管什么《日内瓦公约》,直接就在太平洋的小岛上、东南亚的林子里搞人间地狱,战后一算,被日军抓了的西方盟军战俘,死亡率有27.1%,这个数是德国那边战俘营的七倍多,每个数字后面都是一个家没了。

说到虐待西方战俘,就不能不提那个“巴丹死亡行军”,1942年在菲律宾,差不多七万八千名又累又饿的美菲联军被迫投降,结果这才是噩梦的开始,日军逼着他们走一百多公里去战俘营,那条路就是“死亡之路”,大热天的不给水喝不给饭吃,谁敢喝路边的脏水,当场就给打死或者捅死,队伍里谁要是走慢了,跟不上了,直接就是枪托砸、刺刀捅,或者一颗子弹完事,有个活下来的人回忆,日本兵会随便把人从队伍里拉出来打,站得起来就继续走,站不起来就地解决,一路上全是惨叫和枪声,尸体到处都是,就那么几天,死了得有一万五千人,里面有好几百甚至上千的美国兵。

陆地上是走向地狱,那日军的“地狱航船”就是飘在地狱上,太平洋战争刚开始,日军在东南亚抓了三十多万盟军,好多是英美白人战俘,为了把这些人运走当劳工,就把他们跟塞牲口一样塞进密不透风的货轮船舱,那船上根本没战俘船的标志,盟军的潜艇飞机看着跟普通货船没两样,船舱里头,本来装几百人的地方塞上千人,好多人都只能站着,空气里全是汗臭味、排泄物,四十度的高温,跟个大蒸笼似的,吃的喝的都卡着给,好多人就那么憋死、渴死、病死了,更要命的是,这些船没标志,老是被自己人打,1944年那个“阿里山丸”号,被美国潜艇打沉了,船上快一千八百个美国战俘,最后就活了9个,整个二战,好几万盟军战俘,就这么死在自己人的炮火下面。

在婆罗洲的雨林里,还有个更惨的山打根死亡行军,基本上没活口,1945年1月开始,日军怕盟军登陆,逼着山打根战俘营两千四百多个澳大利亚和英国战俘,往内陆走260公里,这些人本来就饿得皮包骨头,还得背着日军的弹药补给,在泥地里走,日军给的口粮少得可怜,谁走不动就地枪毙,好多人死于疟疾、痢疾和饿,当第一批战俘到达兰瑙时,幸存者已不足一半,到了战争结束,最初的两千四百多人,最后就跑出来6个澳大利亚兵活了下来,其他人不是死在路上,就是到了终点被集体杀了,这事儿被看成是澳大利亚军事史上最惨重的一场暴行。

日军的坏还不止这些,他们还搞“医学研究”,那个臭名昭著的731部队,不光害中国人、苏联人,也对西方战俘下手了,有证据说,沈阳的奉天战俘营,就是731搞人体实验的一个地方,他们打着“防疫”、“体检”的幌子,给关押在此的美、英、澳等国战俘强制注射不明疫苗,打完人就发高烧、出冷汗、身体麻木,其实就是拿活人测试痢疾、霍乱这些病菌的反应,还有记录说,日本军医会解剖死了的战俘,把器官做成标本,研究不同人种对细菌武器的反应有什么不一样,这些打着“科学”名义干的事,因为战后美国和731高层搞了秘密交易,被盖了很久。

所有这些事里,最吓人、最没底线的就是食人,还不是因为饿,有时候就是一种系统性的行为,说是为了“鼓舞士气”,最典型的就是“父岛事件”,1945年在父岛,日军杀了8名被俘的美国海军飞行员,还吃了其中5人的尸体,当时有个飞行员运气好没被抓住,这个人就是后来的美国总统乔治·H·W·布什,战后审判的证词显示,日本军官还搞“人肉宴会”,把战俘的肝脏做成菜肴,配着清酒吃,目的就是为了让士兵恨敌人,这种事不是个例,在菲律宾、新几内亚都有盟军士兵发现战友被肢解、被吃了。

把这些血淋淋的旧事翻出来,不是为了煽动恨,是想要一个完整的历史真相,现在的日本,一谈到历史问题就躲躲闪闪,总想把自己说成是战争的“受害者”,还靠着跟西方的关系,把侵略的事给淡化,甚至不承认,西方世界呢,为了自己的小算盘,也经常假装看不见,忘了这些事,所以再提巴丹、地狱船、山打根、731和父岛,就是用他们自己人的经历,去提醒提醒西方世界,法西斯的残暴是不分国界的,日本军国主义的罪行是反人类的,受害者全世界都有,忘记历史,就是背叛,只有正视所有人的苦难,让日本彻底反省道歉,才能真正守住二战后建立起来的和平。

参考文献:

1、[英] 马克·费尔顿. 《恶魔医生:日军对盟军战俘的人体实验》. 重庆出版社.

2、[美] 汉普顿·塞兹. 《幽灵士兵:二战时期美军最传奇的一次大营救》. 中信出版社.

3、Tanaka, Yuki. Hidden Horrors: Japanese War Crimes in World War II. Westview Press,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