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地机干翻戴森后,又盯上布加迪,小米小弟扬言要造世界最快的车
发布时间:2025-09-02 18:41 浏览量:1
要说 2025 年科技圈最炸裂的新闻,恐怕非追觅莫属。
这家公司刚刚宣布进军无人机,还没满一周,又高调放话:要造世界上最快的车,而且不是随口一说,目标直接对标布加迪·威龙。
消息一出,网上瞬间被问号填满。
有人在评论区笑称:“是不是要做一辆自带清扫功能的超跑?”
还有人搬出小鹏汽车创始人何小鹏的那句名言:“如果想害一个哥们,就劝他去造车。”
但追觅创始人俞浩却写得很笃定:“这不是风口,而是 12 年的等待。”
从清华校园里的造车计划书,到 2027 年的量产目标,他把这件事称为一场“九死一生的远征”。
在一个本该稳扎稳打的清洁电器公司身上,突然冒出造车梦想,既显得突兀,又让人隐隐好奇:这真是狂妄吗,还是另有逻辑?
01追觅的名字很多人可能听起来陌生,但如果说到它的“前缀”小米生态链,大家就恍然大悟了。
2017 年,追觅加入小米生态链,当时国内扫地机器人市场已被科沃斯、石头牢牢把控,新入局者几乎没有机会。
追觅靠什么挤进来的?答案是高速马达。
当年戴森吸尘器在中国爆火,转速高达 12.5 万转,国产产品最多只能做到 2 万转。
俞浩带着团队花了两年时间攻克技术壁垒,让追觅一下子站到行业舞台中央。
有了马达,就有了吸尘器、洗地机、吹风机的“心脏”,也就有了快速成型的机会。
背靠小米渠道与资本,追觅像一支学生兵,迅速完成市场突破。
IDC 最新数据显示,2025 年第一季度,全球扫地机器人卖出了 509.6 万台。追觅拿下了其中的 11.3%,排在石头和科沃斯之后,稳居第三。
可别小看这个数字。放到国内市场,追觅的表现更狠:线上份额已经突破 18%,直接坐稳第一。
更重要的是,在海外市场,它把“高端”这块牌子也立住了,平均售价超过 700 美元,北美市场甚至接近 800 美元,比不少老牌对手还贵。
这意味着什么?在不少消费者眼里,追觅早已不只是扫地机厂商,而是成了国产版戴森的代名词。
02追觅的故事,本质上就是俞浩的故事。
1987 年,他出生在江苏南通,12 岁时,家里盖房需要排电线,他不懂电路图,却自己琢磨出一套双控电路,结果还比课本方案更省电线。
上高中后,他强迫自己每周写一个专利想法,虽然大多数早已有人申请过,但他觉得这是锻炼思维的最好方式。
凭借物理竞赛成绩,他被保送清华航天航空学院。
在那里,他搞了一个天空工场,跨学科的团队,研究飞机、无人机,甚至智能穿戴设备。
他选人方式很极端:通宵解题,从晚上六点到第二天早上六点,能熬下来的才算是真热爱。
这种文化,后来被完整移植到追觅。
俞浩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要么不做,要做世界第一。”
这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行事方式,做吸尘器时,他死死盯着行业天花板戴森,两年硬是把高速马达啃下来;
进军无人机,他瞄准的目标是大疆,连定位都要卡在“要么超越、要么不做”;
到了造车,他更干脆,直接喊出要对标布加迪,要造“世界上最快的电动车”。
在外人看来,这种打法几乎是冒进甚至疯狂,但在俞浩眼里,这才是唯一的逻辑,选最强的对手,才能逼自己拿出最强的实力。
换句话说,他不是在选择赛道,而是在选择一条最难、但也最可能改变命运的路。
很多人第一反应是:扫地机做到全球前三不好吗?为什么非要去跨界那个最烧钱的赛道?
其实答案并不复杂。
首先是天花板逼迫。
全球扫地机器人市场一年也就 90 亿美元,增速 10%~20%,看似风光,但体量有限。
哪怕做到全球第一,也撑不起一个千亿级公司。
而俞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早在 2020 年,他就立下“三步走”目标:3 年 100 亿,5 年 400 亿,10 年 2000 亿。
前两个目标已经差不多兑现,但如果真要冲击 2000 亿,仅靠扫地机器人显然无解。
其次是技术迁移的逻辑。
追觅的底层能力是“马达加算法”。高速马达就是动力系统的心脏,AI 路径规划就是自动驾驶的雏形。
换个角度想,扫地机器人本质上就是家里的小车,只是它在客厅里拐弯避障,如今要把它搬到马路上跑,其实并非风马牛不相及。
最后,是梦想驱动。
在全员信里,俞浩写过一句话:大多数人挤在全球经济 1% 的赛道里,而剩下 99% 的“空白地带”,人才和资金的密度却远远不够。他想赌的就是那 99%。
所以,造车对追觅来说,不只是异想天开的一时兴起,而是被现实逼出来的战略选择,同时也承载着一个狂人的理想主义。
追觅的成长,离不开小米的影子,昔日的小兄弟,摸着老大哥的石头过河,但野心更大。
造车从来不是一场轻松的远征。对追觅来说,至少有三道关口必须要过。
第一道是钱。
造车有多烧钱?比亚迪一年研发投入 500 亿,蔚来、小鹏、理想这些造车新势力,动辄也是百亿起步。
追觅虽然去年营收做到 150 亿,但公司还没上市,融资能力远远比不上这些老牌玩家。
能不能撑到 2027 年交付第一辆车,没人敢给出确定答案。
第二道是品牌。
消费者能接受追觅超跑吗?从扫地机到布加迪,这个跨度几乎相当于卖剃须刀的突然宣布要造火箭。技术也许能拼出来,但品牌的信任感不是一朝一夕建立的。
尤其是在超豪华车这个讲究身份和调性的市场里,追觅必须回答一个问题:凭什么?
第三道是前车之鉴。
追觅的老对手石头科技,早在 2021 年就启动了极石汽车,结果几年过去,存在感微弱,资本市场反而认为创始人不务正业。
当初的雄心壮志,如今成了投资人眼里的负担,追觅会不会掉进同样的坑?这是外界最担心的地方。
追觅会不会步其后尘?这是投资人最担心的地方。
追觅的造车梦,注定伴随着质疑和嘲笑。
但回头看,中国最成功的几次跨界,比如华为做手机、小米造汽车、比亚迪从电池转向整车,一开始哪个不是被质疑的?
俞浩说,这是九死一生的远征,雷军当年也说过,创业就是九死一生。
2027 年,当追觅的第一辆车驶上路,我们才能知道这是否是新的传奇。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