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旬抗战老兵的家国记忆

发布时间:2025-09-03 12:20  浏览量:1

从“皮旅”小战士到坦克兵——

九旬抗战老兵的家国记忆

全媒体记者 葛洋

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近日,年过九旬的荆赞民在家中接过由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这份荣誉,属于所有牺牲的战友……”荆赞民声音哽咽,却字字铿锵,他颤动的双手轻抚绶带,眼中泪光闪烁。这枚纪念章,与他在2015年获得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纪念章等荣誉勋章并排陈列,共同见证一位老兵与国家记忆的血脉相连。

1931年,荆赞民出生于河南一个普通农家。1944年10月,日寇铁蹄践踏豫西大地,年仅13岁的他毅然加入八路军豫西抗日先遣支队——也就是赫赫有名的“皮旅”,成为皮定均将军麾下的一名小战士。

在皮将军的指挥下,他随部队转战登封、偃师等山区,依托复杂地形开展游击作战。“那时候我们缺衣少粮,子弹更是金贵,一颗都不能浪费。”老人目光炯炯,仿佛重回战火纷飞的年代。“但大家从没怕过,一心只想把鬼子赶出中国!”荆赞民掷地有声地说。

彼时,年仅13岁的他,在一次次送信、侦察甚至小规模突袭中快速成长。豫西山区的山高林密,是他们最有力的掩护;老百姓的支持,则是他们坚持到底的底气。抗日战争胜利后,他继续随军转战,历经解放战争多个战役,每每提及,老人总是表示:“我就是普通一兵,听党指挥,为人民打仗。”

1950年10月,荆赞民调入东北军区坦克第三师,开始了他的装甲兵生涯。1952年随部队入朝作战,成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坦克兵。“朝鲜冬天冷得刺骨,坦克里头像冰窖,可一想到背后是祖国,浑身都是劲儿。”

1956年3月起,他驻守西藏,任装甲连副连长、连长,1961年后调至兰州军区直至1969年退役。无论身处何地,他始终以一名“皮旅”老兵的标准要求自己:“只要国家需要,我随时准备着。”荆赞民坚定地说。

退役后的荆赞民积极投身地方建设,始终保持军人本色。而党和国家也从未忘记这些为国流血的老兵。201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他获颁纪念章,各级部门、社会团体、志愿者和学生们纷纷前来慰问。2020年10月,“帮好人万里行”公益活动有关人员专程前往灵宝看望他。一束鲜花、一个敬礼、一次聆听,都让老人倍感温暖。“感谢你们还记得我们。”他总是这样说。

近年来,灵宝市退役军人事务局持续开展关爱老兵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做好服务工作,让退役军人感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温暖。越来越多的学生、志愿者走进他的家中,倾听他讲述抗战故事,也在他胸前的纪念章中,读懂一段民族的苦难与抗争。

“历史不能忘啊!”荆赞民常常抚摸着纪念章,对围坐身旁的年轻人说,“现在的好日子,是多少人用生命换来的……”

老兵终会老去,但精神永存。沉甸甸的纪念章,不仅是对荆赞民个人的崇高致敬,更是一座民族记忆的丰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