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50年来首次!特朗普单方面取消,49亿美元对外援助被叫停,美国内部称其为“大破坏者”,中国更受欢迎
发布时间:2025-09-03 15:16 浏览量:1
特朗普8月28日直接写信给众议院议长,宣布不打算动用国会已批准的49亿美元对外援助,这笔钱原本是要拨给15个国际项目,包括联合国维和、海外民主推广等。更狠的是,白宫管理和预算办公室次日一早就在X平台公开了这封信,摆明了“我就是要让你们都知道”。文件也同步递交法庭,连程序都走得滴水不漏。
美国国际开发署那32亿美元的援助已经被正式关停,相关人员直接遣散。按照美国宪法,拨款权归国会。哪怕白宫想省这笔钱,也得国会点头。可特朗普这次直接绕开了立法机关,实打实“口袋撤销”——白宫在财年末发个请求,只要国会45天内没反应,钱自动失效。这种操作半个世纪没人用过,特朗普这波算是“冷宫绝技”现世,算得上是美政坛的真·破局者。
美国主流媒体立马炸锅。路透社、新华社、AP这些大牌都跟进了。一边是白宫官员嘴硬,说特朗普做法“有坚实法律基础,任何挑战都不会成功”,一边是民主党领袖们群起而攻之。参议院民主党领袖舒默就直言不讳,说特朗普根本就是在蔑视国会、准备把联邦政府推向停摆。连自家温和派共和党人也坐不住,拨款委员会主席柯林斯直接发声明,批评特朗普这是“违法”,还建议多学学两党合作怎么削减开支。不得不说,这场“钱权之争”里,特朗普玩的不是规则,而是边界。
再往深里看,这49亿美元并非孤案。美国国际开发署被整顿、联合国人道主义机构的钱被冻结,特朗普上台短短几个月,已经冻结了4250亿美元。这可不是小数目。联合国方面都坐不住了,秘书长发言人直接摆明态度,说美国这操作让全球多个项目预算“雪上加霜”。美方此举,等于把人道主义、国际规则和美国的道义牌全都推下了牌桌。可特朗普偏偏不在乎。反倒是自家国内的党争更让他兴奋,仿佛全世界的反对声都成了他“伟大斗争”的背景乐。
美国内部的分歧这下被彻底点燃了。民主党人警告说,特朗普这一招极可能让联邦政府停摆,届时全美都会为他的“任性”买单。共和党内部的分裂也被摆上台面:有人支持“节流”,有人坚决反对绕过国会。特朗普的支持者觉得总统终于敢“砍掉冗余”,可大部分职业官僚和外交体系却深知,这一刀砍下去,影响的不止是几个项目,而是美国几十年积累下来的国际影响力和外交信用。钱在哪儿,话语权在哪儿,一刀断掉,美国想再当“世界第一援助国”,恐怕得先从头学做人。
外援被砍只是表象,背后其实透出特朗普对整个美国治理体系的“重塑”野心。华盛顿的游戏规则本来就建立在国会制衡、总统执行、司法监督的三权分立上。特朗普这波“口袋撤销”,摆明了就是冲着国会来的。如果这招成了先例,未来每届总统都能用行政手段冻结国会拨款,美国的预算体制会彻底变味。对外援助这块蛋糕,过往几十年被用来拉拢盟友、维稳国际秩序、塑造美国“世界警察”形象。如今特朗普一声令下,直接关闸断流。老牌盟友看得一头雾水,新兴国家则在犹豫要不要“另谋高枝”。
美媒口中的“破坏者”标签,其实来得并不冤。特朗普不仅在国内打破了传统“总统-国会”间的制衡,还在国际上把美国多年苦心经营的关系一举推倒。最典型的例子,沙利文在播客节目中直接拿盟友领导人的话做文章,说“美国现在成了最大的不确定因素,不能指望的国家”。甚至还有“在很多国家中国的受欢迎程度超过美国”这样的评价。过去,美国人总以为自己是“自由世界灯塔”,可现在,连自家盟友都觉得“美国品牌完蛋了”。特朗普的“美国优先”终于把美国推到了孤立无援的窘境。
说回经济政策,特朗普这一任的“激进”已经成为国际舆论的新标签。哥伦比亚大学的弗伦奇教授在《外交政策》上剖析得很透。他指出,特朗普对美联储、对市场机制的挑战,早已突破了传统美式资本主义的底线。总统亲自点将,试图罢免美联储成员,还强行向芯片巨头“摊派”对华收入,这种操作在过去简直不可想象。
就连英特尔、苹果、英伟达这些美国科技巨头,都得在特朗普的压力下配合“国家意志”。有人说这叫“国家资本主义”,但细看之下,特朗普的决策更多是“个人本位”,政策随兴而变。比如暂停大型风电项目,理由竟然只是“总统不喜欢风”,这让人不禁感叹,美国的政策走向居然能被领导人一句话左右,这还叫什么“系统性治理”?
这种“个人化统治”的痕迹,在美国历史上极为罕见。过去再怎么斗争,底线都在“制度”上。可特朗普偏就不信这个邪。他的铁杆支持者习惯了“快进快出”的操作方式,批评者还没反应过来,新命令已经落地。
政策转弯之快,堪比F22的机动动作。这背后隐藏的危机其实很明显——美国的制度优势正在被“个人意志”消耗殆尽。美国国内的保守派精英,很多人明知道这些政策隐患,却选择沉默。怕惹恼特朗普这位“报复型”总统,谁也不愿意当出头鸟。表面上的团结,实则是对领导人权威的妥协。
对外,最受伤的其实是美国的全球盟友。特朗普这套“翻桌子”战术,直接把欧洲、日韩、印度这些传统盟友推向了观望甚至疏远的态度。沙利文借盟友领导人之口,痛批特朗普是“大破坏者”,其实并不只是政治修辞,而是现实焦虑的反映。
印度总理莫迪四次拒接特朗普电话,转头跑去日本和中国谈合作,这种“用脚投票”比口头批评更扎心。特朗普自以为能用关税、制裁逼盟友就范,结果却把人家越推越远。欧洲对俄乌战争的态度、日韩对美政策的摇摆,都是这种“破坏型领导力”下的连锁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