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活久见冷知识:“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发布时间:2025-09-03 09:13  浏览量:1

20个活久见冷知识:“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1)“吸烟有害健康”的提示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最早的官方提示源于 20 世纪 50-60 年代,全球逐步普及

1950 年,英国医生理查德・多尔发表研究,首次证实吸烟与肺癌的关联,推动健康提示萌芽;1964 年,美国卫生局发布《吸烟与健康》报告,明确吸烟危害,随后美国要求香烟包装标注 “吸烟可能有害健康”,成为首个强制标注该提示的国家。中国则在 1986 年发布《烟草专卖条例》,要求香烟包装注明 “吸烟有害健康”;1995 年起,全球多数国家陆续强制实施烟草健康警示,如今已成为国际通用的公共健康措施。

(2)大熊猫每天需要花费将近一半的时间来进食?

大熊猫的主食竹子营养密度低(纤维多、热量少),消化率仅 17% 左右,需通过大量进食弥补。野生大熊猫每天进食时间长达 12-16 小时(占一天的 50%-67%),远超 “一半时间”;圈养大熊猫因竹子供应充足,进食时间略短,但也需 8-10 小时,核心是通过 “高频次、大食量” 维持能量需求。

(3)大熊猫最初是吃肉的?

大熊猫的祖先(约 800 万年前的 “始熊猫”)是典型肉食动物,牙齿、消化道保留肉食特征(如尖锐的犬齿、短肠道)。约 200 万年前,因环境变化导致猎物减少,大熊猫逐渐适应以竹子为食,但仍保留 “吃肉的能力”—— 圈养大熊猫会偶尔食用苹果、胡萝卜,甚至在野外捕食小型啮齿动物,本质是 “肉食目、植食性” 的特殊物种。

(4)目前已发现的人体内最长的绦虫有33米长?

绦虫(如猪肉绦虫、牛肉绦虫)寄生在人体肠道内,靠吸收宿主营养生长。目前医学文献记载的最长人体绦虫为牛肉绦虫,1991 年在印度一名患者体内取出,长度约 25 米;“33 米” 可能是对 “绦虫可无限生长” 的夸张描述,实际因肠道空间限制,多数绦虫长度在 2-8 米,超过 10 米已属罕见。

(5)玻璃其实是超冷液体?

玻璃由熔融的二氧化硅等物质快速冷却形成,冷却过程中原子未形成规则晶体结构,而是保持类似液体的无序排列,因此被称为 “超冷液体”(温度远低于凝固点却未结晶)。其宏观表现为固体(坚硬、稳定),但微观上原子会缓慢流动(如古老教堂玻璃底部略厚,因原子缓慢下沉),只是流动速度极慢,人类难以察觉。

(6)水的热容是铁的10倍?

比热容(单位质量物质升高 1℃所需热量)是物质的重要属性,水的比热容约为 4.2 焦耳 /(克・℃),铁的比热容约为 0.45 焦耳 /(克・℃),计算可知水的比热容是铁的 9.3 倍,接近 “10 倍” 的表述。这也是水常被用作冷却剂、调节气候的原因 —— 吸收相同热量时,水的温度变化更小。

(7)绝对零度下原子仍会振动?

绝对零度(-273.15℃)是热力学最低温度,此时宏观热运动停止,但根据量子力学 “不确定性原理”,原子无法完全静止(否则位置和动量可同时确定,违背原理),仍会存在微弱的 “零点振动”(基态振动)。这种振动不产生热量,是粒子的固有量子特性,已被低温物理实验证实。

(8)光速下看镜子会看不见自己?

根据狭义相对论,光速在任何惯性参考系中速度恒定(约 30 万公里 / 秒)。若人以光速运动,从人身上发出的光(或镜子反射的光)速度仍为光速,不会 “追上” 人本身 —— 镜子无法反射光到人的眼睛,因此看不到自己的影像。但目前人类无法达到光速(需无限能量),该结论是理论推导的结果。

(9)如果一个男人一辈子不剪胡须,他将长到9.1米长?

胡须生长速度约为 0.3-0.5 毫米 / 天,按平均寿命 75 岁、从 20 岁开始生长计算,总长度约为(0.4 毫米 / 天 ×365 天 ×55 年)≈8.03 米,接近 “9.1 米”(可能按最快生长速度 0.5 毫米 / 天计算)。但实际中,胡须生长到一定长度会因断裂、脱落(如日常摩擦、清洁)停止变长,且老年后胡须生长速度减缓,无法达到理论长度。

(10)在你的一生中,你的心脏大约泵出1.82亿升血液?

成年人心脏每次跳动泵血量约 70 毫升,心率约 70 次 / 分钟,每天泵血量约(70 毫升 ×70 次 ×60 分钟 ×24 小时)≈60.48 升。按平均寿命 75 岁计算,总泵血量约为(60.48 升 ×365 天 ×75 年)≈1.64 亿升,与 “1.82 亿升” 的差异源于心率、泵血量的个体差异(如运动员心率低但泵血量高),整体属合理范围。

(11)眨眼时大脑会自动"补帧"保持视觉连续?

人每分钟眨眼 15-20 次,每次眨眼约 0.2-0.4 秒,期间眼睛暂时闭合。但大脑会通过两种方式维持视觉连续:一是 “视觉暂留”(视网膜对光的反应保留 0.1-0.4 秒),二是 “大脑填充”(根据眨眼前的场景,自动补全闭眼期间的视觉信息),因此不会感觉到画面中断。

(12)人类唾液中含有天然止痛剂?

唾液中含有少量内啡肽(一种天然阿片类物质),能与大脑中的阿片受体结合,抑制疼痛信号传递,起到轻微止痛效果。此外,唾液中的 “溶菌酶” 可抗菌消炎,间接缓解炎症引发的疼痛。但这种止痛作用较弱,仅对轻微疼痛有效,无法替代药物。

(13)地球上最深的人造钻孔深达12,262米?

1970 年,苏联启动科拉超深钻孔项目,旨在探索地壳结构,1989 年达到最深纪录 12,262 米(相当于地球半径的 0.2%)。该钻孔因深度远超其他人造工程(如石油钻井最深约 10,000 米),被称为 “地球的望远镜”,1992 年因资金不足停止,目前已封存,仍是全球最深人造钻孔纪录保持者。

(14)喜马拉雅山脉仍在以每年5cm速度增高?

喜马拉雅山脉由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目前板块仍在持续挤压,山脉整体处于上升状态。地质测量显示,其核心区域(如珠穆朗玛峰)每年增高约 1.2 厘米,边缘区域约 0.5-1 厘米,“5 厘米” 可能混淆了 “板块运动速度”(板块每年移动约 5 厘米)与 “山脉增高速度”,二者并非同一概念。

(15)撒哈拉沙漠曾经是热带雨林?

约 10,000-5,000 年前,撒哈拉沙漠处于 “非洲湿润期”,受赤道低压带影响,降水充沛,遍布湖泊、河流和热带雨林,考古发现的壁画(如长颈鹿、河马图案)、化石(如鳄鱼、猴类骨骼)均证实这一事实。约 5,000 年前,地球公转轨道变化导致降水减少,热带雨林逐渐退化,最终形成如今的沙漠,且这一气候周期仍在循环(未来可能再次变湿润)。

(16)身份证上的照片是最接近别人肉眼看到的自己?

人日常照镜子看到的是 “镜像自己”(左右相反),而身份证照片是相机拍摄的 “非镜像成像”,与他人用肉眼看到的你的样子一致(左右方向相同)。例如,你习惯的 “左脸痣”,在镜子中是 “右脸”,但身份证照片和他人眼中仍是 “左脸”,因此身份证照片更贴近他人对你的视觉认知。

(17)能不能让蚊子彻底灭绝啊?

近期,我国南方个别城市发生基孔肯雅热输入疫情并引发本地传播。基孔肯雅热是一种经伊蚊叮咬传播的病毒性传染病。因此,预防这种疾病,防蚊灭蚊是关键。不少居民在和蚊子的“斗争”中不禁会感慨:要是蚊子彻底灭绝就好了!

虽然人类有意或无意造成过很多物种的灭绝,但想要有针对性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其实并不容易。比如,最容易想到的灭蚊方式就是喷洒化学杀虫剂了,它们确实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同时又会对生态系统中其他种类的蚊子或者昆虫造成危害。而且化学杀虫剂残留也可能会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危害。另一些蚊子诱捕的方法,比如紫外灯或者二氧化碳诱捕灯,也可能会吸引来非目标蚊虫,造成“误杀”。

目前,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法,就是释放不育的蚊子,比如被辐射照射过的不育的雄蚊,或者是感染了沃尔巴克氏体的雄蚊子。

这些蚊子要么是和雌蚊交配后,无法产生后代,要么是产生的后代无法继续繁殖,通过这样的方式,大大降低蚊子的数量(而且因为是物种内的繁殖行为,也不会影响其他的蚊子或者昆虫)。

值得一提的是,中山大学中山医学院张东京老师的研究团队,就建立了“蚊子工厂”,生产大量的不育雄蚊,以降低蚊子的数量。在 2021 至 2023 年期间,释放“绝育蚊子”的广州老城区小范围内,白纹伊蚊的数量下降了 40%,而蚊子的叮咬率下降了约 80%。

另外,也有研究者采用了基因编辑的方法,通过修改雄蚊的基因,让它们产生有缺陷的后代,让这些后代蚊子在性成熟之前就死去,进而切断蚊子的繁殖途径减少蚊子的数量。

当然了,现在科学家们采用的方法暂时还不能做到彻底消灭某种蚊子,但在让致病蚊子彻底灭绝这件事情上,相信科学家们也和大家一样,一点也不会心软。

(18)宇航员阿姆斯特朗踏上月球的第一步是左脚?

1969 年 7 月 20 日,阿姆斯特朗乘坐 “阿波罗 11 号” 登月,走出登月舱时,他先将左脚伸出,踩在月球表面,说出名言 “这是一个人的一小步,却是人类的一大步”。登月视频清晰显示其左脚先接触月面,阿姆斯特朗本人也在后续访谈中确认这一细节。

(19)花生酱是个黑人科学家华盛顿发明的?

错误,发明者是白人医生,黑人科学家改进了工艺

最早的花生酱(粗糙版本)由美国白人医生约翰・哈维・凯洛格(1895 年)发明,用于给牙口不好的患者补充营养;美国黑人科学家乔治・华盛顿・卡弗(常被误称为 “华盛顿”)在 20 世纪初研究花生的多种用途,改进了花生酱的制作工艺(使其更细腻),并推广花生种植,但并非花生酱的发明者,该说法混淆了 “发明者” 与 “改进者”。

(20)一只母苍蝇在一生中可以孵化1000个后代?

常见的家蝇,一只母蝇寿命约 1 个月,一生可产卵 4-6 次,每次产卵 100-150 粒,总计产卵 400-900 粒。若环境适宜(温度 25-30℃、湿度 60%-70%),卵的孵化率超 90%,因此一只母蝇一生可孵化出 360-810 个后代,“1000 个” 是对 “理想环境下繁殖量” 的合理上限描述,符合其 “繁殖力强” 的生物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