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如枚:丈夫落难时,她离婚带走儿子,婆婆林徽因曾对她评价颇高

发布时间:2025-09-03 10:51  浏览量:1

家里事情要是能顺顺当当,也没人会在深夜翻来覆去琢磨那些过往。你看吧,林徽因和梁思成,这两口子名气大得很,学问好、作品多,什么《中国建筑史》《天坛》,都让人夸。可他们的家呢?还是让人说不出一句“完美”。外面风风光光,里头七荤八素。真要论起来,命运不止一次在他们身上打了个急转。

一切还要从林徽因那一年满是咳嗽的冬天说起——孩子们都还小,她却早早就病倒了。肺病像个跟头虫,怎么甩也甩不开。为了避战乱,她和梁思成带着那几个娃逃到了昆明。你说,昆明可是诗和远方,结果却成了灰尘和炸弹。那天,天还是灰的,日军的飞机轰鸣着掠过,炸弹正好落在梁家小楼边上。房子散了架,玻璃碎一地。林徽因死死护着梁从诫,梁思成一个箭步抱住女儿再冰。那叫一个慌乱——命,是捡回来的。

躲过死神之后,生活还得过。林徽因看着一天天长大的儿子,心里放不下。“从诫要有家,要有人能陪他走下去。”她时常从窗子瞅瞅外边的小姑娘,那就是周如枚。小姑娘白净利落,神色里透着读书人的气。她父亲是周培源,力学家,有点名头;母亲在清华教书。家里规矩多,钢琴棋盘没断过,一看就是“好闺女”的底子。

你要问,这林徽因图啥,谁不想儿媳妇温柔聪明?其实她最欣赏周如枚那股劲儿,勤快、知书,对外文有兴趣,虽说遇事还是谨慎,但能干得很。林徽因盼着家里能添个这样的孩子,心里有点踏实。可她靠在床边想事,周如枚那头也不是没事。“我女儿得嫁个有出息的人,”周培源坚决,想让女儿趁新中国刚立起来有点作为,不能随便。“梁家不差,可是能稳定吗?”

说到底——谁不想女儿安稳?偏偏感情这事,拦也拦不住。周如枚和梁从诫,两孩子从小在学校里玩到大,仿佛就是“命定”要走到一起。家里人见着也舒心,青梅竹马,好啊,又体面又亲近。

婚礼那天,屋里屋外热闹成一锅粥。梁从诫西装笔挺,周如枚一身旗袍,肩头削瘦,脸上喜气洋洋。照片里两人都笑得很真,好像一切都踏实了。

甜蜜的日子其实很短。工作、花草、偶尔出门逛逛,聊聊书里的新奇,他们在小院子里养花,像是旧电影里的慢时光。可是生活哪儿说得准呢?十年浩劫,咣当一下就把幸福砸碎了。梁从诫“身份有问题”,下放农场,这消息传来的时候,周如枚站在廊下,手里的茶杯都抖了。一瞬间天就塌了一角。

她一向是规矩人家长大的姑娘,真让她跟着下放,去孤零零的村子里受苦,心里的那点自尊和对孩子的担心全端出来了。怎么选?就是日日夜夜坐在屋里,辗转难眠。她捏着离婚协议书,手心全是汗。梁从诫那天什么都没说,只是红着眼睛,最后一句:“你要过好。”没人能怪谁,“放手吧”,于是深爱的人成了陌路人。

后来的故事,说起来都带着点“消失”。周如枚带着儿子远走他乡,怕的是自己的孩子被牵连,也怕自己再裹进梁家的风波。她把名字也换了,从此连探亲都小心翼翼。

想来离婚不是谁都能豁得出去。作为女方,那种自省和挣扎只她自己知晓。可她没去哀怨,也不骂命不好。林徽因曾夸周如枚,说她温柔、干练,大气。林徽因的态度其实并不容易,她疼儿子,总有点遗憾,但评价人还是敞亮。周如枚和梁从诫分手后,没有撕破脸,没有恶语相向,反而偶尔还互相关照。这样的淡然,是好日子的底子。

再怎么坚强,女人带娃终归孤单。有时夜里看着孩子熟睡,周如枚心里也空落落。但命运还是会给她递来一条新的线索。谢荣——那时已是医学院首屈一指的专家,两人本来谈项目,后来发现酒桌上也合拍,正经八百地又成了朋友。不久,朋友成了知己,知己成了爱人。谢荣风趣,脾气好,对孩子也疼爱有加。再婚后,一家子热热闹闹,又有了小女儿,一时间新家像是填满了缺口。

白天,她做翻译,谢荣忙诊治,晚上回家一锅饭、一桌菜,日子过得像流水账,可里头是明亮的。谁说你逃过了旱涝,就再不遭风雨?她还在咳嗽——旧病又卷土重来。谢荣最难过的,是女儿谢兰才十二岁,妈妈就一天天虚弱下去。1980年,有一天她郑重地把女儿叫来,留下一句:“要好好走下去。”谢兰什么都明白了,但也只能拉着妈妈的手默默流泪。周如枚走的时候才四十九岁,这数字说起来真叫人生气。

人家觉得孩子失了母亲,前头的路怕是孤寂。谢兰倔强得很,考上了北师大,一路拼出来,去美国深造,最后成了市长。这段“翻盘”的故事,不是所有母女都能有的。谢兰自己后来组了家庭,儿女双全,母亲的照片一直留在客厅正中。

周如枚的人生,没有一句“顺其自然”。病痛、分离、离合,其中掺着幸福和遗憾——但她从来没有停下。无论是做梁家媳妇、谢家夫人,还是单身妈妈,她总能咬牙过日子。命硬,心也软。可这一路走来,有多少角落是她夜里才敢悄悄的叹息?

我有时想,周如枚的那个决定——在家庭和自己的安稳之间选择了后者。可能在那天深夜,她也是一边流泪一边签字。我们能说她错了吗?每个人都在命运的夹缝里找活路,这道难题没人能给别人定规矩。

或许每个人到头来,都只能在自己的选择里,偷偷对自己说一句“算了”。可生活给的答案,总比书里的结局复杂得多。周如枚、谢兰,她们的故事像是拼图,总有几块缺口,却也有几块闪闪发光。最后的时候,我们谁又能说,哪一种人生才是标准的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