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如寄月斜风细:耿介耳的寄心与寻迹

发布时间:2025-09-03 22:04  浏览量:1

李酉宏

“一床如寄 月斜风细”,这八个字,是上世纪初被称作“江南三名士”之一高燮《点绛唇》中的两句,大意是指局促在狭小的床上,欣赏秋夜怡人的风光。如果借此来盱衡耿介耳先生的《如寄》,油然而生者,是对耿先生在繁忙的日常工作之余,经年孜孜、裘集点滴的业余时间,在诗、书、画、文诸方面均取得的让人炫目成就的敬佩。

用“如寄”作书名,与古人的“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人生如寄,多忧何为”“人生讵几何,在世犹如寄”“吾生如寄耳,何者为祸福”“华鬓星星,惊壮志成虚,此身如寄”等或有契合;但“如寄”这两个字本身,却极易让人不经意间感到天地独悠悠、人生若浮萍的苍茫感。

宋遂良先生论及《如寄》为:“有意味、有品位、有雅趣”“书取名为《如寄》:如寄未寄,寄给友人,寄给文化,寄给时代,寄给知音”。可以说这是不刊之论。中国的读书人都具有大体相同的文人本色,其外在体现即是追求诗书画三者俱佳,这是文人精神的三维载体。诗以言志,寄托生命境界‌;书法能直接体现生命中的精神筋骨‌;画以达意,通过笔墨寄托人生的宇宙观照‌。

除诗书画之外,耿先生的散文创作也体现着他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与创新融合。四百余幅书画作品所涉款识、诗词、联赋、题跋及文言札记,既是对传统文言表达和笔记体例的延续,又融入了个人对生活、艺术与哲理的思考。耿先生在自己的散文中多次强调“传统文人精神”的回归,提出“寄心”与“寻迹”的对比,指出古人多以书画寄托心性,而今人仅追求技术形式。这一思想与陈师曾的文人画四要素一脉相承,主张艺术应承载修养与性灵。其文言写作本身即是对古典文化传承的实践,通过“文心诗性”的润养,实现手脑并重的深度学习。

在散文的审美表达上,耿先生特别注重语言风格自由灵动,《浮世日札》中既有对日常生活的细腻观察,又有对人生哲理的凝练总结,结构看似松散却意脉贯通,与苏轼“行云流水”的散文观有异曲同工之妙。耿先生的创作实践,回应了当代文化传承的命题。他通过文言文写作与书画结合,不仅践行传统文人“诗书画印”并举的形式,更在内容上探索了古典精神的现代转化。可以这样说,耿先生的散文创作是传统文人精神在当代的延续与创新,其以文言为基、书画为媒、心性为本的实践,既彰显了古典文化的深邃,亦为现代艺术提供了反思与启示。正如他在书中所述:“笔墨与精神的关系,如同体与用”,其文字与艺术共同构成了一部“生命的快慰”。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尤其是AI技术的日新月异,现代科技的技术赋能超出了人类日常的思维想象,这也可以说是一个技术方面的“千古未有之大变局”。如何在技术的狂飙突进中保持人文温度,这是当代文人的新课题。耿先生在新的人文氛围中,以他淡定的心态、用诗书画对自己的心境进行本真注释,为新时期文人本色作出让人心仪的范模。《如寄》无论在绘画、书法,还是诗词、小品等,无不体现着喧嚣红尘中一个安贫乐道、坚守本心的读书人本色。

《如寄》一书,让人惊艳的还有一个地方——就是耿先生对文言文的应用。用文言文写作,尤其是写作散文或小品难度犹大。在耿先生的书中,我们见到了诗词、题词、小品、散文等诸种文体。历代的文人中,大多是诗词与文章皆佳,但也不乏只擅一种者,因此才有了后人所谓的“曾子固不能作诗”“三谢李杜诸公多不能文”等议论。这些议论,说明文人大多在诗书画等诸方面往往突出一项而掩盖其他诸项;但我们读《如寄》,却感到耿先生在诗书画三方面俱佳,这在当今是特别可贵的。曾有多位专家学者评介耿先生的《如寄》:“一百多件《书录》,中堂、条幅、对联、斗方、手卷,所涉书体,有古文,有汉隶,有晋宋函札,有北魏碑体。或临山谷,或拟写经,真堪称任笔为体可也。”“《如寄》中的书法、国画和文言诗文作品所用的载体都是传统艺术形式,但是其中洋溢着的却是当代意识、当代情怀和当代美感,因为这是一个当代文化人立足当代语境,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中的精华,所进行的审美创造”。

“当下书画界能把诗文和书法绘画结合起来的很少。有人能画但不能文,有的能书但不能画。介耳不但善画,书法也很见功力”。“在当下,书画并存很常见,同时又能做好旧体诗的很少,写好书法、国画和旧体诗还能做好文言文更为罕见。《如寄》的款识和释文既发挥了文言凝练、精准的优势,严谨地传达了其哲理性内涵,又发挥了文言长于对比、借代的修辞特性,增强了美感”。

这,应该是《如寄》价值与魅力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