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岁抗战老兵张锡光:戎马半生护家园 家国情怀代代传
发布时间:2025-09-04 12:53 浏览量:1
97岁抗战老兵张锡光:
戎马半生护家园
家国情怀代代传
8月13日,陕南乡间暑气未消,在汉中市城固县博望镇翟家寺村的一处乡间小院里,记者见到97岁的张锡光时,他正坐在院中竹椅上,手里摩挲着一个旧铁盒。
“给你们看,这是我珍藏了大半辈子的宝贝。”张锡光缓慢直起身子,脊背虽已佝偻,声音却中气十足。
日本投降书影印件、泛黄卷边的1946年预备军官证书、褪色的少尉肩章,还有军校毕业的老照片,照片里的小伙穿着军装,眼神锐利如鹰……
“我这辈子没干过啥大事,只是国家需要我时我都在。”张锡光这样总结他的戎马半生,从怀揣报国志年少参军,到抗美援朝时期投身文化教育,再到解甲归田扎根乡土,他的人生轨迹在这一件件斑驳的旧物里,串联起一代青年在时代洪流中的担当与坚守。
1944年冬天,在“十万知识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下,无数有志青年参军抗战,张锡光便是其中之一。
时年16岁的张锡光,在城固县一所中学读初三,面对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青涩的张锡光没有丝毫犹豫,在兄弟4人中首先站出来,毅然响应国家号召。“我要扛枪!把侵略者赶出去!”
1945年1月,张锡光第一次离家,背着简单的行囊从家乡出发到西安集结,登上飞往云南的飞机,在家人的目送中踏上参军路。
抵达云南昆明后,张锡光被正式编入青年军207师621团1营1连,军营生活以三个月严苛的新兵训练拉开序幕。
每天天不亮,哨声刺破晨雾,队列操练、枪械拆装、战术匍匐,一项项训练科目接踵而至。
“那时不觉得苦,身边的战友都和我一样,想着多练一点,就能早一点上战场。”张锡光回忆道。
但新兵训练刚结束,部队编制调整,207师划归新六军管辖,成为该军预备役部队。此后数月,张锡光与战友们一直在云南腹地进行强化训练,从单兵战术到协同作战,从武器保养到野外生存,每一项技能都力求精准。
张锡光回忆说,当时部队接到部署计划,待训练成熟后便调往湖南,与日军正面交锋。“我们就等着一声令下,立马奔赴湖南。”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消息传来,军营里瞬间沸腾,战士们相拥而泣,庆祝这来之不易的胜利。大家欢呼着抛起军帽,相拥而泣。
虽为胜利欢呼,但张锡光心中不免有些遗憾——他上阵杀敌的愿望落空了。而他很快就释怀了,“能为抗战胜利出一份力,哪怕只是训练,也值了”。
抗战胜利后,张锡光所在的部队转为陆军预备班,张锡光成为陆军军官学校军官第三训练班15期学员,后任少尉排长。不久后,他随新六军北上,踏上前往沈阳的列车,参与战后接收工作。
经过两年多的军旅磨砺,1947年,张锡光因军事素质过硬、作风严谨,被上级调至53军130师388团输送连,被正式任命为排长。当时53军130师的师长,正是有着爱国情怀的王理寰将军。
1948年,战局转变,沈阳和平解放的曙光初现。王理寰的动员让张锡光下定决心,“当兵是为了老百姓,和平才是老百姓的盼头。”同年10月,他坚定地跟随130师全体官兵起义,站到了人民一边。
同年11月,张锡光进入东北军区解放团学习。在解放团里,他接触到了新的思想和观念,对国家的未来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以前只知道当兵打仗,在解放团学习后才明白,国家需要的是和平建设,老百姓需要的是安稳日子。”张锡光感慨道,“那时候我就想,不管以后在哪儿,都要为国家做点实事。”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战争的号角吹响。1951年3月,前线亟需补充生力军,已脱下军装的张锡光再次响应号召报名参军,前往青海西宁进入57师军校担任文化教员。这一次,他的身份从战士转为文化教员——当时部队中不少士兵文化水平较低,急需有人教他们读书写字、理解作战指令。
担任文化教员期间,张锡光始终保持着耐心细致,有的士兵年纪大、记忆力差,他便反复讲解;有的士兵写字手抖,他便握着对方的手一笔一划教。在他的帮助下,许多士兵不仅能读写家信,还能看懂作战地图,甚至能写下简单的训练总结。“看到他们的进步,比自己立功还高兴。”张锡光说。
此时的他,已成长为沉稳坚毅的老兵。在西宁任教3年,一批批新兵带着他教的文化知识奔赴抗美援朝战场。
1954年10月,张锡光复员回到原籍城固县博望镇翟家寺村务农。
从一身军装到粗布衣衫,从战场阵地到田间地头,身份变了,但他骨子里的军人本色没变。“在部队练出的不怕苦、不服输的劲儿,到了田里照样能用。”张锡光每天天不亮就下地,耕地、播种、收割样样干得好。有老乡问他:“当过军官再种庄稼,还能适应吗?”他总笑着摆摆手说:“都是为国家建设,在哪儿都一样。”
翟家寺村的乡亲都知道老张是个好说话的人,可这份“好脾气”在一件事上却没了商量余地。
1985年,18岁的儿子张永庆到了入伍的年纪,有人劝张锡光“孩子在家种地也安稳”。“我父亲平时脾气特别好,家里大小事都愿意听我们想法,唯独让我当兵这件事,他主意硬得很。”回忆起当年的情景,张永庆的语气里满是理解,“好男儿就得去部队,为国家守好大门!”张锡光的话让“从军报国”的信念从此刻在了张永庆的心里。
在父亲的影响下,张永庆应征入伍,穿上军装,被分配到原第二炮兵56基地80412部队汽车连,服役5年,在部队里刻苦训练,屡受表扬,继承了张锡光的军人风骨。
张永庆告诉记者,现在家里四世同堂,父亲对重孙的期待是,不管以后做啥,都得想着为国家做贡献。
“不管种地、读书还是当兵,都要踏踏实实的,就是为国家尽的一份力。”张锡光话里透露出欣慰,他一直认为,这份家国情怀能一代一代传下去,比什么都强。
各界导报记者 马尤翼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