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阅兵东北人都哭了,祖国为东北抗联正名,白山黑水铸忠魂!

发布时间:2025-09-04 15:40  浏览量:1

编辑|避寒

2025年9月3日,天安门广场上那面"杨靖宇支队"的战旗,镜头停留了整整十秒,电视机前的东北人都哭了。

这面旗帜背后,藏着一个被遗忘太久的真相,在全面抗战爆发前6年,就有一群人在零下40度的密林里,与日军血战了整整14年,他们叫东北抗日联军。

绝境中诞生的队伍

1931年9月18日夜里10点20分,沈阳北大营的枪声响起时,大多数中国人还在睡梦中。

蒋介石下达了"不抵抗"命令,张学良的东北军撤到关内。4个月内,日军占领了整个东北,3000万东北人,一夜之间成了亡国奴。

中共满洲省委却在当夜就起草了抗日宣言,这份宣言在9月19日凌晨发出,比中央的正式宣言还早了一天,宣言立即武装反抗。

那时候,谁也想不到这场抗争会持续14年。

杨靖宇接到组织派遣时,正在河南确山老家。这个学染织的年轻人本想让母亲穿上花衣服,让全国妇女都穿上花衣服。他把这个纯真的梦想埋在心底,踏上了开往东北的火车。

赵尚志更早,这个黄埔四期的学员,1925年就加入了共产党,是东北地区最早的党员之一。九一八事变时,他正在狱中,党组织把他营救出来的第一件事,就是让他去组建游击队。

1932年,杨靖宇在桦甸县蜜蜂顶子找到了磐石游击队。 那时这支队伍只有500多人,士气低落,几乎要散伙。杨靖宇用了两年时间,把它发展成6500人的队伍。

日本人很快发现了这个麻烦。1933年底,关东军集中1.2万日伪军,对磐石游击根据地发动进攻。 他们给这次行动起了个名字:"满洲治安之癌"清除作战。

杨靖宇采用"敌合我分,敌进我退"的战术,让日军扑了个空。 他率主力南渡辉发江,半年内团结了20多支抗日武装,攻下16个城镇,游击区扩大到25个县。

1936年2月20日,《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发表。 各路抗日武装正式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到1937年,11个军3万人的规模,活动范围遍及70多个县。

这是中国抗战史上一个被严重低估的数字,要知道,全面抗战爆发时,八路军也就4.6万人。

真正的考验从1938年开始。

那一年,日军对东北抗联发动了史上最残酷的"讨伐"。他们把所有农村人口集中到"集团部落",切断了抗联的后勤补给线。 同时,调集重兵对抗联根据地进行地毯式搜剿。

1938年冬天,东北抗联只剩下共产党直接领导的队伍。 其他统战性质的抗日武装要么解散,要么投敌。到1940年冬天,3万人的队伍只剩下不到1000人。

1939年秋冬,杨靖宇面临人生最后的考验。

那时候,叛徒越来越多。程斌,杨靖宇一手提拔的师长,带着几百人投降了日军。张秀峰,抗联的参谋长,也叛变了,连杨靖宇的贴身警卫都有人当了叛徒。

12月,杨靖宇身边只剩下十几个人,他让其他人分散隐蔽,自己带着两个警卫继续牵制敌人。

1940年2月18日,最后一个警卫也牺牲了。

杨靖宇一个人,在零下40度的大雪中,与几百名日伪军周旋了5天5夜。

2月23日下午,三道崴子,杨靖宇靠着一棵扭筋子树,手里握着最后两颗子弹,日军围上来喊话劝降,杨靖宇用枪声回答。

16时30分,一颗子弹击中了他的胸膛,这个35岁的河南汉子倒在了雪地上。

日军剖开他的胃,里面只有枯草、树皮和棉絮,没有一粒粮食。连参与围剿的日本人都说:"大大的英雄!"

这一幕,连敌人都被震撼了。

赵尚志的结局同样悲壮。1942年2月12日,他在汤原县遭遇叛徒出卖,身中数弹,日军割下他的头颅时,他的眼睛还在怒视着敌人。

更让人心碎的是"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八名女战士为掩护大部队转移,主动吸引敌人火力,弹尽粮绝后,她们手挽手走进冰冷的乌斯浑河。 年龄最大的冷云23岁,最小的王惠民只有13岁。

投江前,她们齐声高喊:"为祖国的解放而战死,是我们最大的光荣!"

赵一曼的故事更加撕心裂肺。这个四川女子被捕后,日军对她用尽了酷刑,包括钢针刺伤口,烧红的烙铁烙皮肉,她始终没有开口。

临刑前,她给3岁的儿子留下遗言: "母亲不用千言万语来教育你,就用实行来教育你,在你长大成人之后,希望不要忘记你的母亲是为国而牺牲的!"

1936年8月2日,赵一曼英勇就义,年仅31岁。

密营里的最后坚持

1940年,东北抗联进入了最黑暗的时期。

幸存的抗联战士被迫转入深山密林,建立秘密营地,这些营地散布在大小兴安岭的原始森林中,有的距离最近的村庄都有几十公里。

密营的生活条件极其恶劣,冬天气温零下40多度,战士们住在用树枝搭建的简易窝棚里。没有棉衣,就用桦树皮裹身;没有粮食,就吃树皮草根。

一位抗联老战士后来回忆: "有时候十几天吃不到一顿热饭,饿得眼冒金星,战士们脱下鞋袜,脚趾都冻得发紫,有的甚至截肢。"

药品更是奢侈品,战士受伤后,只能用盐水清洗伤口,用树叶包扎。有的战士为了不拖累战友,主动要求留下来等死。

杨靖宇却在这种绝境中提出了一个令人震撼的要求: "越是条件艰苦,越是要唱歌,密营里就是只有一个战士,也要有歌声。"

《露营之歌》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诞生的: "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

这首歌传遍了所有的密营,成为抗联战士的精神支柱。

1942年8月,东北抗联被迫整体转移到苏联境内,他们在那里组成了东北抗日联军教导旅,番号是苏联红军第88旅,周保中任旅长。

表面上,他们穿苏军军服,用苏军装备,按苏军大纲训练。 实际上,这支队伍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使命。

他们在等待机会,等待回到故乡的那一天。

1945年8月9日,苏联对日宣战。

教导旅的战士们终于等到了回家的机会,他们分成十几个小分队,空降到东北各个战略要地。这些人虽然只有千余人,却要承担起配合苏军攻占东北57个要害点的任务。

由于他们对日军的战略基地了如指掌,苏军进展异常顺利,仅仅十几天,号称精锐的关东军就土崩瓦解了。

日本投降后,教导旅在周保中、李兆麟的率领下,迅速占领长春、沈阳、哈尔滨等重要城市。 他们成为迎接八路军、新四军进入东北的先头部队。

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凯旋。

东北抗联14年抗战,师以上干部牺牲100多人,其中军级干部38人。在11个军的前后继任军长中,只有4人幸存到了胜利。

彭真后来感慨地说: "共产党20多年领导的革命斗争中,有三件最艰苦的事:长征、南方红军的3年游击战争、东北抗联的14年苦斗。"

2025年9月3日的阅兵式上,当"杨靖宇支队"的战旗出现时,电视镜头停留了十多秒,这是所有出现的战旗中镜头最长的一面。

导演后来解释: "我们想让全国人民都记住这个名字,记住这段历史。"

阅兵开始前播放的暖场曲目中,第一首就是《松花江上》,那熟悉的旋律响起时,多少东北人热泪盈眶。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漫山遍野的大豆高粱……"

杨靖宇的曾孙马继志受邀观礼,当战旗方队走过天安门时,这个年轻人流着眼泪说:"太爷爷,您看到了吗?我们胜利了!"

今天,当我们享受和平生活时,不应该忘记那些在白山黑水间用生命点燃抗日烽火的英雄们。 他们用14年的坚持告诉世界中华民族永远不会屈服。

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

参考资料:

新华社:《九三大阅兵将实现多个首次!战旗方队通过天安门接受检阅》

人民日报:《东北抗联:白山黑水间永立不朽丰碑》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走进抗战纪念馆:东北抗联史实陈列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