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百千万工程” | 寻访老兵故事,赓续红色薪火:“红途勇毅·青芒筑梦”实践队的黄花镇红色实践行

发布时间:2025-09-04 17:37  浏览量:1

寻访老兵故事

赓续红色薪火

— 聚焦“百千万工程” —

“红途勇毅·青芒筑梦”实践队

2025年暑期,广东财贸职业学院“红途勇毅·青芒筑梦”实践队走进英德市黄花镇,开展以“寻红色印记、助乡村振兴”为主题的三下乡社会实践。队员们通过祭扫烈士陵园、走访慰问退役老兵、开展红色主题支教课堂、调研当地农文旅资源并制作宣传视频等系列行动,切实助力当地红色文化传播与乡村振兴发展,以青春实干彰显使命担当。

缅怀英烈,初心如磐

实践队首站来到黄花镇烈士陵园。苍松翠柏之间,队员们神情肃穆,仔细清扫陵园,认真聆听解放战争时期英烈们的战斗事迹。烈日之下,汗水划过脸颊,对先烈的崇敬与怀念深植于心。那一份为国为民、奋勇献身的精神,深深感染了每一位队员。

走访老兵,聆听历史

队员们怀揣敬意,带着精心准备的慰问品走进多位老兵家中,聆听那段峥嵘岁月里的故事。

走进陈北洋爷爷家中,墙上挂着的在部队期间的旧照与战友团聚合影。他在1976年入伍,曾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获两次嘉奖、一次三等功。他感慨道:“当年在战场上浴血奋战,心里只想着把国家荣誉放在首位,最难忘的是和战友们患难与共的日子。”

退伍后,他扎根家乡担任黄花镇公正村村长,继续默默奉献。他经常鼓励青年参军入伍,因为“军人的荣誉从不止于个人,更是国家的荣光。”

梁神德爷爷同样亲历战场,参加过对越自卫反击战,讲述那段枪林弹雨的岁月时,他目光坚毅,语带哽咽:“现在的日子多好啊,没有炮声,能安安稳稳坐在屋里读书。这和平来得太不容易了,是多少人用命换来的。你们一定要记着,珍惜眼下的每一天,好好生活,好好读书,将来把国家建设得更强大。”

陈子勇爷爷1981年入伍,于1986年退役。曾作为医疗兵的他,与队员们分享了在前线救人的经历。曾有三发炮弹落入前线驻守地,幸好驻地早已挖好防守工事,护住了大家;那时环境格外艰苦,驻地多蛇虫,不少战友因此患上湿疹;敌方进攻总搞突袭偷袭,战士们在驻地每日都要打起十二分精神提防敌人。而当年在部队积累的伤员救治经验与中草药知识,成了陈爷爷后来的宝贵财富,退役后他继续发挥专长,在基层卫生站服务百姓。他反复叮嘱队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红色课堂,传承薪火

实践队走进三山村,为三山村社区1—5年级十余名学生带来了“童心向党·乡约红色课堂”。队员们讲述小英雄潘冬子的故事,教唱《闪闪的红星》,组织“四渡赤水”情景游戏,开展防溺水安全教育。这次浸润式的红色课堂,不仅播下了理想信念的种子,更诠释了红色文化教育从“单向灌输”到“双向滋养”的创新实践。

文旅助力,传播乡村声音

实践队还走进了“小赵州桥”与“小布达拉宫”——永丰石拱桥与彭家祠,感受黄花镇深厚的文化底蕴,感知当地的历史温度。

“小赵州桥”

永丰石拱桥,建于宋元年间,全长18米,桥面宽3.8米,没有桥墩,依靠石块堆砌而成,桥的两端各设有十余级台阶,方便行人上下。队员们站在桥上合影,脚下的每一道石痕,都沉淀着商旅络绎、山歌回荡的往昔。

“小布达拉宫”

彭家祠,位于黄花镇城下村的螺山上,是清代的彭氏族人为抵御土匪滋扰而建的防御型堡垒,也是他们的宗族祠堂。因其沿陡峭山体逐级垒建、形如城堡般的独特形态而被誉为“小布达拉宫”。彭家祠在研究防御性建筑构造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于2019年被列入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

驼峰山无花果园

实践队走访了驼峰山无花果园,与退役军人的创业代表梁家家深入交流。听他讲述如何发挥军人本色和党员先锋作用,带领村民共同致富,将无花果变成“致富果”。

实践期间,队伍制作并发布了《三下乡之黄花镇》、《三下乡之彭家祠》、《三下乡之烈士陵园》等3条短视频,累计播放量达4820次,有效助推当地红色文旅宣传,并获得团黄花镇委、城下村村委、公正村村委、新民村村委的认可。

青春的奔赴,既是一次实践,更是一场传承。“红途勇毅·青芒筑梦”实践队用脚步丈量红色热土,让红色故事被更多人听见,也让乡村振兴之路,因青春力量的加入而更加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