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建议普通人住别墅!
发布时间:2025-09-04 20:28 浏览量:1
说到大别墅,很多人的反应就是身份面子,梦想的象征。有句广告怎么说来着?推窗见山,开门见湖。光听这句广告词,你就你坐在椅子旁,傍晚面对着傍晚的。,面对傍晚的夕阳,孩子在院里打闹,亲朋好友喝茶聊天的画面。
但现实呢?你住了一年以后就会发现别墅虽然是梦想,但也是陷阱。他就像一个精装修的幻觉磨盒。虽然外包装体面,但实际打开以后,里面全是生活上的暗坑。
据网上的数据显示。2023的报告中,别墅的二手流转周期超过了210天,几乎是普通商品住宅的两倍。意思就是不急,买的人少,而且还卖得非常慢。很多人不是住腻了,而是实在受不了。
为什么别墅确有让人不舒服的问题?根据我的经验而言。生活中归类为以下3点。每天的生活被拆散成一次次的爬楼马拉松。花园草坪游泳管道的维护,处处都在榨干,耐心和钱包。你们以为大房子换来的是自由,但结果却只有孤独和割裂。
就拿日常住宅来说。从起床到洗漱,到厨房做饭,到客厅吃饭,可能十几步之内就能搞定。
而相比于别墅来说,卧室在3楼,厨房在1楼,餐厅在2楼,健身房又在地下室,书房又在顶楼阁楼。相比而言,生活的瞬间就变成了跑酷体验。就拿我举例。
有时候半夜凌晨2点口渴,我得需要从3楼卧室到1楼厨房来回几十级台阶。等水杯拿到手后,早就困意全无。并且伴随着腿酸痛。但如果我在每一层都放一个小型饮水机。那也相当于变相承认别墅设计失败。
又比如孩子在3楼写作业,你在2楼书房。突然孩子的一生,我的橡皮掉了,你得爬上去递个橡皮,然后又下来继续干活,10分钟之后又上楼。一天几趟下来,比人家去一趟健身房都要辛苦。
再其次,父母住在1楼,他们上2楼晒衣服,去3楼看孙子都得缓慢挪动。即便装了家用电梯,也有电费和维护的问题,电梯坏一次。维修周期就得一星期。而老人也只能被困在第1层。
再然后别墅空间大,但东西一旦特别多了,以后就是另一种灾难。一般的工具箱都会放在车库。电池就会放在3楼,抹布又在厨房。所以想要修个小家电,最起码得跑三层楼才能凑齐工具。
你别看这些问题都是小题大做。但烦躁不安的情绪就是由这些小事组成的。碎片化就非常耗费自己的精力,长期下来住别墅的就会有一种很强烈的效率焦虑。自己明明住的是豪宅,却被生活折腾的。每走一步都要花额外的心力。
我相信你们总能看到别人的朋友圈中发一张图。图片中绿草如茵,一张躺椅,一杯咖啡。再加上文案,随便写点理想生活,这种生活看的确实很美好。只有你真正住进去才会明白,花园就等于户外版的家务活。
春天长得快,一周不休就杂乱无章,买台修剪机吧,得两三千,请工人一次就得200起步。尤其到了夏天三天不修,就像荒野求生。
再有树叶黄了,草坪发白,都有可能缺化肥,当然也有可能是虫害。要没有点园艺知识分分钟就会被无情资本收割。
再加上泳池的维护水泵,电费清洁费,换水费加起来一个月又得几千块。而这还只是可见部分。更让人头疼的是看不见的维修。
比如管道。偌大的别墅,管道也非常长。普通的商品房下水道堵了,找一个师傅半个小时搞定,但是你想要在别墅中修下水道,最起码要拆三层楼的天花板。维修师傅报价可能直接就是4位数以上。
比如屋顶。要是漏水,找个师傅来补漏,光人工费加安全费,就会比你想象中的贵一倍。
又比如保温。北方的冬天,别墅这样的电费或者取暖费就是个无底洞。就拿供暖来说,普通商品房供暖2000块,别墅可能要上万。就拿我自己来说,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厨房下水道的反味。我叫了两个师傅,从早干到晚,拆了半个地板,最后账单给到我是3500块。修完我才意识到。这完全不是一次性的,而是会循环出现的问题。
所以你们看到以上的问题之后才知道别墅不是住而是养你,得把自己变成园丁水电工。修理工才能勉强维持他的体面。
在买别墅前我觉得它会让我的社交圈子更向上发展,毕竟朋友聚会来更有面子。家人也会住得更舒服。但现实完全相反。
商品房里。跟隔壁的邻居抬头不见低头见,还能互相打声招呼,可你要是在别墅区,彼此大门一关,几百米绿化带一隔,串门是几乎不可能的事情。可能过了10年,你也不知道你的邻居叫什么。
所以很多人以为空间越大越自由,结果正好相反空间大到一定的程度,就像是一座孤岛。空荡荡的,让你心里感觉到发凉。会让你甚至怀念商品房里一家人都在一个屋檐下的紧凑感。
所以我觉得别墅的社交属性等于0,孤独属性等于100。只是把家从一个紧密的小区单元,变成了各自占据一片领地而已。在我看来,别墅不只是一次性买断,而是长期吞钱的机器。
很多人幻想别墅最适合三代同堂,可事实呢,每一代人都嫌他麻烦。
而大部分别墅都建在郊区,原因很简单,市中心土地太贵,开发商只能往城市边缘上建立。就导致平时上班。出勤一小时起步,遇到堵车最少两小时。而公交跟地铁常常也没有直达,打车起步就是两倍。
最关键的是很多人买别墅,还有一个念头,就是不住也行,反正保值。可事实,别墅在投资属性上还不如商品房。在房地产刚需的时代,撑起市场的是商品房而不是别墅。
商品房结婚生娃,学区需求旺盛。买得起别墅的人本来就少,而买的人群在缩小,卖的人群在不停的扩大。市场景气时,别墅涨幅惊人,市场冷淡时跌得比公寓都快。因为想买别墅的人群,本质上是可选择性的消费,一旦市场行情不好,他们最先砍的就是这种非刚需消费。
有人就说了,想靠出租回血,但是我觉得你想得美,即便是一般的租客,他都不愿意去住别墅,主要是太远太大不划算。即便遇到真愿意租的,要么是公司办公,要么就是短租派对,对于房子来说磨损巨大。所以别墅不是资产,而是流动性陷阱,它不像商品房是流通货币。它更像艺术品挂在那好看,真要变现得靠缘分。
当初刚买别墅的时候,最打动我的一句话就是空间大的心胸也宽了,但我住了一年之后才发现,大空间并不准于幸福大。相反会让我感觉到更焦虑。
刚搬进去的时候,大到回声都能听见,一开始会觉得很爽,但后来我觉得特别冷清。你想晚上一个人坐在客厅里四周黑漆漆的。心里没有一点安全感。而家人还在不同的楼层。整栋别墅就像一个共享的旅馆一样。
所以大房子并不代表高质量的生活,别墅带来的更多的就是管理上的焦虑。看到花园里杂草丛生,心里总觉得不修不行。看到空荡荡的房间,也总觉得是不是得再多买一些家具填充。看到水电费的账单也会觉得白花冤枉钱。
别墅虽然能在亲朋好友聚会的时候撑场面。但时间久了你会知道,面子只在那一瞬间,而产生的负担却在每一天。
聚会过后你要独自清理掉满地的垃圾。亲朋好友走后你面对的是空荡荡的客厅灯一堆没收拾完的桌椅。那种落差感比商品房更强烈。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做幸福设定点。他的大概意思就是人会对任何新环境慢慢的习惯。而对于别墅的新鲜感最多维持半年,半年之后你会回归平常的生活。甚至因为他带来的心理负担,幸福会掉到最低点。反正我认为别墅是幸福消耗机。
那意思就是别墅不能住吗?不。别墅当然能住,但那不是大多数人的舒服,而是一小部分人的选择。你以为它是理想生活的终点,其实它是现实麻烦的起点。
我自己一年后果断卖了。
毕竟,梦想可以住一次,日子却要过一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