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身之处,另有天地
发布时间:2025-09-04 21:26 浏览量:1
连队走廊尽头,小李最后一次抚摸那枚褪色的臂章。
行李箱轮子滚过水泥地发出咕噜声,像极了那年新兵入伍时拉杆箱的声响,只是这次的方向,是回家的路。
旅部大院外的梧桐树下,几位同年兵红着眼眶拥抱作别。有人顺利留队,有人像小李一样即将踏上归途。晨雾中,那些曾经一般无二的身影,从此走向不同的岔路口。
小李是想留队的,但却事与愿违,没能如愿,只能带着遗憾和不舍退伍回家。
回家其实并不代表你是失败者,这就像考大学一样,考不上大学并不是你不行。只是人生需要再寻找另一条出路而已。
这需要转变观念,改变思路。否则郁闷相伴。
这让我想起部队时的老周,我有一位队领导。当时老周本人不想转业,但按照统一计划,他因年龄和学历问题被确定为转业对象。为此,老周始终想不明白,为什么安排我转业,而不是别人呢?因为想不明白,所以对当时的旅领导恨之入骨,至今未消。
在老周眼中,他的观念就是转业即失业,即使安置到机关事业单位,他也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老周的悲观,其实是好面子的心理给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郁闷。
世上本无绝对的成功学。军校毕业时,队长曾说过:“最优秀的军人不是永远穿着军装的人,而是无论穿不穿军装,都活出军人本色的人。”
小区附近有个女兵退伍当快递站长,把军事管理融入日常调度,片区配送效率全市第一。她笑言:“当年在通信连背的密语代码,现在用来给快递员编分组号再合适不过。”
这位女兵转身的人生何尝不是另一种形式的“服役”?只是战场变成了街巷、社区,服务为民的初心却从未改变。
那位恨了旅领导多年的老周,或许还没想明白:组织决定从来不是对个人的否定,而是时代洪流中的必然调整。就像江河改道,不是某段河床不够坚固,只是为了更顺畅地奔流入海。
若把人生比作长跑,部队经历就是最专业的基础训练。下了训练场,有人继续竞技体育,有人去跑马拉松,还有人教孩子走路——领域不同,价值相当。
小镇汽车站旁,小李的父母早早在出站口等候。父亲接过行李时轻声说:“你班长来过电话,说你是全班最出色的兵。”母亲指着街对面的招聘公告:“退役军人服务站招人,明天去试试?”
夕阳把三个人的影子拉得很长,就像营区傍晚的队列投影。小李忽然停下脚步,朝着部队方向立正,敬了最后一个军礼。不是告别,是报告——向新战场转进的报告。
这世上最辉煌的凯旋,从来不是永远留在战场上,而是把战场上的光,带回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