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工遗|清远英德红旗茶厂:“百亿”世界高香红茶的现代化起点

发布时间:2025-05-22 02:42  浏览量:3

编者按:2025年是广东省“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三年初见成效之年。年初,中共广东省委办公厅、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2025年行动计划》,提出发展岭南特色现代农业,努力在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广东农业现代化进程起步早基础好,拥有一批曾在中国工业化体系建设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中作出开创性贡献的工业遗产项目,为汲取传承广东农业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挖掘保护广东现代化产业体系中涉农工业遗产的历史内涵、人文价值,适逢第六个“国际茶日”到来,南方农村报从即日起推出“寻迹工遗:探寻工业遗产里的粤农现代化”系列报道,敬请垂注。

5月22日,文化产业顶流荟萃的第二十一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将在深圳盛大开幕,清远英德红旗茶厂将遴选英红九号、金毛毫等茶叶产品,及特色冰箱贴等文创产品参展。

全国规模最大、建厂最早大叶红茶厂,所产英德红茶为英国女王钦点王室用茶,二十世纪我国三大出口红茶品牌之“金帆”诞生地,制定全国红碎茶二套样实物收购标准……英德红茶发源地、国家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全国首批“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工业文化方向)、全国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典型案例、中国红茶文化传承高地……

清远英德市的英德红旗茶厂,中国红茶的历史在这里交会。这座在国家茶产业从传统农业产业转型现代茶产业进程中开辟道路的老茶厂,被视为英德红茶从无到有创造产业奇迹、韬光养晦奋进百亿传奇故事的起点。岁月变迁,沧海桑田。当轰鸣近半个世纪的工厂卸下历史使命,轻装步入农文旅融合发展新阶段,红旗茶厂以崭新的产品形态向外面的世界继续诉说英德红茶奋进百亿的故事。

清远市英德市红旗茶厂,被誉为英德红茶的摇篮。

| 历史的飞跃

| 英德红茶享誉全球

“除了满眼的黄土,就是一一个个光秃秃的山坡”“周围也没有茶园”“都是肩挑背扛”“用泥巴掺了稻壳上模做成土砖砌宿舍”……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初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千方百计创造外汇,国家从农业中拔擢一批优势产业纳入国家工业化建设体系,茶是其中之一。经过考察论证,国家决定选址英德,在国内顶尖茶产业团队带领下,清远英德市迎来第一批现代红茶产业工人,修厂房,种茶园,建家园,造机器,做研发,盖仓库……短短几年后,1957年红旗茶厂在这个粤北小镇正式投产。

红旗茶厂车间连廊上展示的老照片——建于1957年的坑口咀茶厂。

“红旗茶厂的第一斤茶就从这里出来的。”

时光倒流六十余年。车间连廊里一幅幅老照片勾勒出红旗茶厂发展脉络,在红旗茶厂工作生活一辈子的老红旗人周新国指着其中一副名为“坑口咀茶厂”的照片回首往事。“红旗茶厂有过很多名字,鼎盛时期有上万职工,茶园十多万亩,采收季茶青车在大门口排着队,三班倒,萎凋槽最多时候有140多条!”周新国忆及当年辉煌神采飞扬。

“该厂很完整地保留下来,每栋建筑都非常特别,见证了时代风格的变迁。”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中国建筑学会工业建筑遗产专业委员会委员刘晖表示,一般来说一个工厂只要历史够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技术的革新,必然经历一些变化。英德红旗茶厂的建筑遗产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也体现了那个时代建设者勤俭建国、因陋就简的精神面貌。透过它们能了解茶厂的一些关键创造:

从工业生产角度,茶厂整体布局与茶叶工业流程设计十分吻合,设计充满巧思与细节。如揉捻车间为响应节约三材且获得大跨度的生产空间,创造性地用砖砌拱顶;在秀才山与水库一侧植相思树,在秀才山与工厂大门间种香樟树,帮助稳定小环境气流;蒸凋车间屋脊设计了通风性能好的屋顶,地砖下铺设碳化合物削弱潮湿影响。从建筑艺术角度,揉捻车间、发酵车间、烘干车间、碎茶车间、萎凋车间、精制车间、包装车间、仓库、工人饭堂、宿舍区……所有建筑都开创性采用中国传统建筑群落与苏联工业建筑风格相结合的方式,巨大内部空间配合八字形瓦房拱顶。

樟树与相思树。

红旗茶厂车间连廊上展示的老照片——拥有大跨度砖砌拱顶的揉捻车间。

红砖乌瓦的红旗茶厂。

在那个物质艰苦精神富足的年代,红旗人本着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信念,在实践中不断摸索,自主研发制造了一批推动生产变革的新机器新设备。如今在原揉捻车间,热风萎凋槽、转子揉切机、揉捻机、烘干机、碎茶机、抖筛机、静电拣梗机、爪式粉碎机、解块筛分机、平型机、旧式鼓风机、匀堆机、风选机、平园筛机……红旗茶厂自主研发的一批具有代表性的机械设备一字排开。

红旗茶厂多个车间展示的部分自主研发的新机器新设备。

“很多在当时都是世界领先的!”周新国忆及此特别自豪。

“像这台,是我们红旗茶厂发明制造的全世界最早的揉捻机。它每次可以容下萎凋后的400斤至450斤茶青,茶揉好了经过震动槽把茶解块打散。”从南洋归国后就进厂上班的冯进群也在红旗茶厂工作生活了一辈子,她讲解在生产红碎茶的年代,“成品好不好,这部机起关键作用。”

在此背景下,红旗茶厂短时间内发挥传统农业大国优势,不仅带领中国红茶产业如期实现工业化生产,推动英德茶产业完成“首次工业革命”,还以每年4万至5万担出口量,累计为国创汇近5000万美元。

| 产业的塑造

| 英德红茶走向产业化

清远英德种茶制茶历史源远流长,上溯南朝刘宋时期地理志书《南越志》记载“阳县(即英德)北五里有茶山”;下迄清康熙道光宣统年间英德县志都有关干贡茶的记载。悠久的历史证明英德茶不仅栽培技术精湛,茶产品品质更属上乘。

红旗茶厂的诞生将这一优势在极短历史时期发挥到极致,其令英德茶从专注国内市场转型为专攻外销市场的同时——为适应国际市场对红碎茶的需求而主要生产红碎茶,还推动清远英德茶产业从传统农业发展为现代工业:一批跟种村镇被纳入红旗茶厂产业链条,一批传统茶产业从业者成长为现代茶产业工人,一批先进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逐渐普及。

红旗茶厂车间区。

二十世纪末英德市茶叶种植面积扩张到十余万亩,茶叶机械设备生产厂、茶叶研究所、茶叶学校、茶叶局、茶叶贸易、茶叶品牌等也陆续创建,形成以红旗茶厂为生产核心的英德红茶产业链。与此同时,英德的建制随之一再调整:上世纪六十年代,组建全国首个县级茶叶专业职能部门英德市(县)茶叶局;1999年,改称清远市英红华侨管理区;2003年,设立英德市英红镇。

即便后来停产,红旗茶厂大批职工外流,成了传承红旗制茶技艺的技术力量,为现如今英德红茶产业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奋进百亿产业提供必要的人才基础。

“我们上茗轩也有员工是从红旗茶厂出来的,主要负责制茶技术和工艺方面的工作,”英德市上茗轩茶叶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罗伟珍表示,“传承好才能发展好。”追本溯源,“上茗轩就是在红星茶厂基础上组建的。”周新国介绍说,“红星茶厂也是红旗茶厂牵头建起来的,是红旗茶厂原本人马牵头组建的几家分厂之一。”

正如刘晖所说:“工业遗产作为实体见证,承载着中国式现代化、城市化进程中技术革新、产业升级的完整脉络;作为文明传承,对现代社会的深层塑造带来社会组织的变革。”红旗茶厂对英德茶产业、英德红茶品牌、英红镇的塑造是全面而深远的。

| 命运的转折

| 轻装减行讲好英红故事

时代的跫音在红旗茶厂回响。高速发展四十余年后,随着改革开放与国企改制,国家取消茶叶统购包销政策,红旗茶厂逐步陷入低谷期——停产。周新国回忆,“到最后茶叶堆在仓库里,茶青源源不断送来,最痛心的莫过干看到茶农砍茶树,最少时候缩减到三四万亩。”

进入新世纪,乡村振兴、“百千万工程”战略为英德红茶再次高质量发展开辟机遇期;与此同时,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步,英红镇被纳入广清结合片区,红旗茶厂成了该片区立足生态人文优势面向大湾区发展农文旅产业的一处宝贵资源。

2020年,基于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保护及推动广清结合片区加快发展的使命,广德产业园旗下开发建设平台——广州科德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科德”)收购红旗茶厂资产,结合园区“二一三”产联动发展思路,累计投入4700万元对红旗茶厂实施保护性开发,打造英红科创小镇及茶叶种植加工“1+N+家庭农场”产业联合体。目前,已直接带动英德市英红镇、望埠镇1662户茶农从事英德红茶产业相关工作。

红旗茶厂目前最受欢迎的“经典1957”茶叶。

同步,科德开始从历史、科技、社会、艺术四个维度梳理提炼红旗茶厂在推进中国工业化建设、带动现代工业红茶技术研发革新、茶产业加工厂建筑营造设计等领域的突出价值,申报国家工业遗产项目。红旗茶厂的历史翻开崭新一页:2021年被认定为“第五批国家工业遗产”。

“红旗茶厂是我们英德红茶的发源地,是英德红茶产业非常难得的品牌支撑点。尤其2010年以后,红旗茶厂在整个英德红茶产业发展中的定位是非常明确的,就是希望发挥历史传承、文化积淀优势,建设英德红茶公用品牌,促进产业的发展。”广德园开发运营平台广州科德投资有限公司负责人苏剑良表示,“围绕‘世界眼光,中国最好红茶文化交流中心’16字定位,科德在广德园管委会以及英德市委市政府牵头下,决定以红旗茶厂为中心打造集康养、茶文化科普教育为一体的茶文化展示平台。”

| 崭新的未来

| 打造世界红茶技艺中心

红旗茶厂正门旁,茶厂奠基之年栽种的一棵桉树枝繁叶茂,迎春生发。茶厂外,英德市红茶种植面积18.16万亩,干茶产量1.57万吨,综合产值90.45亿元,英德红茶成为中法元首非正式会晤用茶,再次享誉世界;茶厂内,曾经的茶厂浓缩为一条示范性生产车间,萎凋车间开办茶文化研学点,工会舞厅修整为承接会务的红旗厅,厂办办公楼成了今天的院士楼,曾经的萎凋车间变身销售自有品牌的茶叙空间……

红旗茶厂茶叙空间。

“我们计划分两步走的。第一步从文化特色角度出发,通过结构维修翻新,开发嵌入红茶相关历史人文的场景,解决流量导入的问题:第二步开发各类茶饮空间,在流量支撑的情况下通过一些创新业态实现从原叶茶到茶周边产品的开发。”苏剑良表示,这也恰恰符合《国家工业遗产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创新活化利用方式,传承弘扬优秀工业文化,促进企业转型和城市更新协同发展的要求。

“工业遗产本身是物质的,但是它背后的历史价值、社会价值和人的情感很值得挖掘。”刘晖表示,“新中国成立后的工业建设不仅创造物质财富,更孕育了工人群体的集体记忆,许多城市居民在工厂家属区成长。这种‘厂区乡愁’与农耕文明的‘乡村乡愁’同样构成民族文化认同的重要维度。”

“这里是我家。看着它从无到有,从默默无闻到快速发展,从巅峰到落寞如今迎来新生,我真是高兴!”周新国从茶厂子弟到毕业返厂,从机械师成长为厂长,现在返聘回来负责示范车间管理。“厂里换了几波人,我一直在这里工作。”冯讲群说自己是“离不开也不想离开!”“希望学习更多的经验为家乡的红茶发展落尽绵力。”回厂工作的红旗子弟——红旗茶厂红旗书局茶艺师吴强俊开心表示。

如今,这座创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老茶厂虽然已从生产茶叶转到茶文化旅游,但充足的人流让这里透着蓬勃的生机与活力——据统计,2024年接待游客28.8万人次。广德园开发运营平台广州科德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彭友兰介绍,“现在游客多了,用好流量转化就是我们要去攻克的新课题,我们也希望借助红旗茶厂的技术传承,去打造世界的红茶技艺中心。”

这一想法与4月初中国红茶国家工业遗产(老茶厂)联盟(筹)筹备会提出的联袂打造中国红茶文化传承高地、产业创新平台和国际交流窗口的倡议不谋而合。当时,清远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敏怀从讲好历史故事、推广茶饮文化、发挥核心作用三方面提出希望红旗茶厂等三家老茶厂在地方茶产业中凝聚力量带动区域茶文化、茶市场协同发展。

“三家老茶厂在中国红茶领域都极具公信力,”会上彭友岚也阐述了英德红旗茶厂对这一倡议的践行思路,“未来我们应当联合起来做整体品牌推广、持续品牌公关,这对于提升各自红茶市场份额有很大帮助。”

采写:南方农村报记者陈静 曹童童

摄影/摄像:南方农村报记者黄坚文

文案/脚本:陈佳纯

设计:卢泽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