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阿姨,救救我们!” 一起来听听她的回答

发布时间:2025-05-22 09:28  浏览量:3

5月16日,由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最高人民法院民一庭、人民法院出版社联合主办的“送给孩子一束法治的光”普法活动暨《重返庭审现场》故事分享会(第四场)在法信书店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多位少年审判法官共聚一堂,讲述自己在办案中的所喜、所忧、所思、所盼。现将活动发言摘编如下,希望更多的人一起感受他们的专业精神和真挚情怀。

本期走近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徐莉法官,听她讲述新中国第一个少年法庭在40余年岁月中,用心用法用情保护孩子,救赎罪错少年,筑梦未来的故事。

一颗真诚、想改好的心

问:审理未成年人案件和一般案件有什么区别?如何实现最有利于未成年人原则?

徐莉法官:2015年我调入上海长宁法院少年法庭工作。1984年,上海长宁法院设立了第一个少年法庭。今天我带来了一张老照片,这是我们国家第一个少年犯合议庭、审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庭审现场,照片中正在进行宣判的是胡惠乾审判长,他宣读的判决书上这样写道:“被告人本应被判处4年有期徒刑,因其是未成年人,所以从轻处罚,判处3年有期徒刑”。这个掷地有声的宣判成为了我们少年审判的起点。

我国第一个少年犯合议庭审理的第一起案件的宣判现场

刚到庭里不久,前辈们便和我分享了许多关于少年法庭的故事,也是在教会我们如何做好涉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工作。

上世纪80年代初,社会治安形势严峻,青少年犯罪问题突出,为了恢复社会秩序,当时对于刑事犯罪的总体基调是要从重从快、严厉打击。但前辈们意识到未成年被告人的特殊性,认为他们不仅是罪犯,更是孩子,可塑性大,应该尽力地去挽救他们,帮助他们改造、回到正轨上来,因此他们在全社会严厉打击犯罪的背景下成立了第一个少年犯合议庭,提出的“教育、感化、挽救”和“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理念,已被刑事诉讼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吸纳。但在当时是颇具争议的,需要很大的决心和勇气,但保护好国家的每一个孩子,这就是前辈们最朴实的初心。

过去他们常常是骑着自行车、走街串巷地去做社会调查、判后回访,为的就是能够真正了解孩子犯错背后的原因,更加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我们有一位法官,在发现孩子住处有很多蚊子后,回家亲手为孩子缝制蚊帐,他们真的是像妈妈一样无微不至地在爱护着这些孩子。

一名涉罪少年送给上海长宁法院法官的信件和礼物

在我们院的少年法庭工作陈列室中,保存着一个用牛皮纸信封制作的爱心,上面写着“一颗真诚、想改好的心”,这是一名涉罪少年送给法官的礼物,这颗爱心一直提醒着我,少年审判法官不仅是在审判,更是在救人,要用法律力量托起孩子的未来。

“法官阿姨,救救我们!让我们在仅剩不多的童年时光里还能感受到快乐”

问:案件中是否有让您印象深刻的“非典型当事人”?比如他可能既是施暴者同时是受害者、他们的背后面临着怎样的家庭困境?

徐莉法官:去年,我审理了一起家暴案件,一对姐妹共同来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她们给我写了一封亲笔信,上面有一句话非常刺痛我,“法官阿姨,救救我们!让我们在仅剩不多的童年时光里还能感受到快乐。”我当时马上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她们的父母离异,姐妹俩从幼儿园开始就随爸爸共同生活。爸爸对姐妹俩的要求特别高,随着年龄的增长,学业压力的增大,当两个孩子达不到他的要求时,就会遭到爸爸的体罚,比如用皮带抽打、让姐妹俩互相扇耳光,以及非常恶劣的辱骂。

那么爸爸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爸爸是一名企业高管,在他看来,自己对两个女儿采取的是精英教育,因为付出了太多、太在意孩子,所以在管教孩子的过程中偶有失当、过激的言行。爸爸也给我们展示了非常多他爱孩子的证据,比如带孩子到各地去旅行,家里装修时对女儿的房间精心设计,所以这个爸爸始终坚持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爱。

我们不否认这个爸爸也有爱孩子的一面,但他的行为客观上给孩子带来了极大的伤害,经过精神卫生中心的测评,姐姐存在重度抑郁、焦虑症状,需要服药治疗,妹妹也是极度缺乏安全感。

对于这样一起案件,我们认定这个爸爸的行为已经超过父母正常管教孩子的限度,构成了家庭暴力,因此及时发出了人身安全保护令,禁止爸爸对两个孩子实施家庭暴力,同时裁定两姐妹暂时随妈妈共同生活。这个案件虽然审结了,但是对于这个家庭来说,更关键的问题是这个爸爸和女儿的关系将何去何从,如果这个爸爸不做出改变,他很可能会失去这两个女儿,女儿恐怕不会再接纳这样一个爸爸。因此我们在结案后继续做了许多工作,一方面,我们向这个爸爸发送了《家庭教育指导令》,强制其每两周接受一次家庭教育指导,并且协调心理学、教育学等专业力量为他量身定制了一对一的系列课程。在家庭教育指导的过程中,我们也了解到,这个爸爸也是在单亲家庭中长大,从小接受的教育也是非常严厉,小时候很可能也是家庭暴力的受害者,但他认为自己是成功的,认可了这样的教育方式,并且变本加厉地用在了女儿身上,因此这个爸爸其实是非常需要帮助和挽救的。我们希望通过家庭教育指导真正转变他的教育理念和亲子沟通的方式方法,尽最大努力去挽回和修复这段可以说是破碎掉的父女情。另一方面,对于两个孩子,我们提供的心理疏导一直没有间断,后来妈妈也争取到了孩子的抚养权,最近我去回访的时候,发现两姐妹开朗了许多,姐姐养了一只小狗、妹妹在学吉他,两个孩子正在逐渐地从家暴阴霾中走出来。我们的努力还在继续,两边的工作都还在做,希望能够为两姐妹营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她们能够健康快乐地成长。

上海长宁法院设置“青梓荟”探望场所和“心畅宁”心理咨询室

作为新时代少年审判法官,我觉得我们是很幸运的,随着国家的发展,我们的法律更加地完善,我们有了未成年人保护法、反家庭暴力法、家庭教育促进法等,同时我们也有很多延伸的支持机制,比如长宁法院2009年起就搭建起了心理干预机制,目前“心畅宁”心理咨询室已将心理干预融入少年家事审判全流程;在探望支持方面,我们2021年成立了“青梓荟”探望场所,着力破除探望权履行障碍。在上海法院,这些都已经形成了规范性的做法,我们少年审判法官有了更多的抓手去真正帮助到孩子们。

通过这个案例,我想和同学们说,我们要学会识别这些家庭暴力行为,尤其是一些披着“爱”的外衣的家庭暴力。我们可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受到了伤害,不管是身体上的疼痛,还是心理上的恐惧、自我否定、失眠等,这些都是家庭暴力可能出现的后果,如果你认为自己遭受了家庭暴力,那么要及时地向外界进行求助,比如学校、居委会、派出所、法院等。

同时我也想和父母说,棍棒教育对孩子带来的伤害可能比你想象的更严重,管教孩子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应该更多地采用倾听、共情和鼓励的方式教育孩子。有时候家长也会有压力大的时候,作为成年人,我们要学会控制情绪,避免因为自己的问题转嫁到孩子身上,对孩子造成伤害,必要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向心理咨询师等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一位初中同学提的意见被吸收到未成年人保护法中

问:在普法工作中有什么故事和我们分享?如何在理念上引领、提升社会对未成年人权益保护的认识?

徐莉法官:孩子们其实面临着许多隐蔽的危险,如何学会自我保护也是非常重要的一课。所以我们少年法庭的法官不仅要在法庭上、在案件办理中去保护孩子们,更要走到更多的孩子身边去,告诉他们如何主动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为此,我们全力推进法治副校长工作,在辖区所有中小学校实现了法治副校长的全覆盖,在创新法治教育内容与形式、参与校园安全管理、做好法治宣传等方面努力发挥作用。

上海长宁法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普法活动。

我们常常会走进校园去给孩子们上法治课,也会邀请他们走进法院沉浸式地学习法律。不仅如此,我们庭还开设了“菁菁议事厅”,邀请孩子们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成为议事员,为我们国家的法治建设建言献策。其中我们有一位初中同学,他提的意见被全国人大常委会采纳,被吸收到了新修订的未成年人保护法当中,同学们的智慧真是非常地了不起。

同时,我们法治教育的对象除了中国孩子,还包括在中国生活学习的外国孩子。我们专门为他们开设了英文法治课,我走进教室的时候,就好像走进了小小联合国,不同的肤色、不同的文化背景,我会给他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讲民法典,还邀请他们来法院参观我们的青少年法治教育基地、体验模拟法庭。今年过年前,我收到了这些孩子制作的中英双语法治海报,很欣喜地发现中国的法治种子也种到了这些外国孩子心里。

来源: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

请输入图片描述(没有字数限制)